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石珠 《湘南学院学报》2002,23(1):74-76,80
《修辞学发凡》是汉语修辞学的经典著作。本人在研究形貌修辞的实践中 ,对《修辞学发凡》非语言要素可以修辞及“辞的形貌”的修辞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 ,提出了“形貌修辞”这一术语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辞的形貌’的修辞学专著”———《形貌修辞学》。本人认为 ,没有《修辞学发凡》就没有“形貌修辞” ,更没有“形貌修辞学”  相似文献   

2.
《修辞学发凡》是汉语修辞学的经典著作。本人在研究形貌修辞的实践中,对《修辞学发凡》非语言要素可以修辞及“辞的形貌”的修辞思想 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形貌修辞”这一术语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辞的形貌’的修辞学专著”-《形貌修辞学》。本人认为,没有《修辞学发凡》就没有“形貌修辞”,更没有“形貌修辞学”。  相似文献   

3.
修辞三问     
修辞在我国很早就有研究,孔子的《论语·卫灵公》里便有“辞达而已矣”的修辞要求,在《宪问》章里更提出具体的修辞途径:“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象这些珍贵的修辞学遗产,在80年代先后出版的几本中国修辞学史中都有精要的摘述.又如由袁晖宗廷虎两位主编的《汉语修辞学史》、周振甫先生的《中国修辞学史》,以及早期出版的新加坡郑子瑜教授的《中国修辞学史稿》都十分重视我国第一部修辞学的专著——《文则》(南宋·陈骙著).820年前,作者(浙江临海  相似文献   

4.
袁晖先生在评述吴士文先生对中国修辞学的贡献时说:“80年代以来,吴士文对中国修辞学的贡献集中在两个方面:积极修辞方面的辞格和消极修辞方面的辞规。如果说,辞格研究是他在前人和时贤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潜心探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那么辞规研究则是他带领和组织一支队伍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集体攻关而形成了修辞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2000年10月当我读到这段文字时心灵曾受到强烈的震撼,因为当年我深为吴士文先生“修辞方式系列化”的设想,特别是其中关于消极修辞的模式,即“辞规”的设想所吸引,对“辞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了吴先生组织领导的辞规研究工作,并对辞规研究作过一些理性思考,对这段经历怀着深深的眷念。10年前吴士文先生仙逝,给我们留下了不尽的缅思与痛惜。今天,在吴士文先生诞辰80周年暨逝世10周年之际,谨以此文寄托我们的怀念之情。1932年,陈望道先生出版了划时代的巨著《修辞学发凡》(以下简称《发凡》),树起了中国现代修辞学的第一座里程碑。《发凡》明确指出修辞学的研究对象是修辞现象,并把修辞现象大别为两类:消极修辞现象和积极修辞现象,同时又将修辞手法区分作消极修辞手法和积极修辞手法,从而建立了...  相似文献   

5.
情系修辞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已被海内外誉之为“千古不朽的巨作”。在它出版50周年时,复旦大学召开了全国性的纪念会,出版了《<修辞学发凡>与中国修辞学》。今年是《发凡》出版60周年,杭州大学倪宝元教授寄来了《情系修辞》。这虽是他一个人的“心花奉献”,但也未尝不是中国修辞学会、华东修辞学会、《修辞学习》杂志的“心花奉献”。因为他是顾问、是会长、是主编。他研究修辞较早,著作等身,是国内少有的著名修辞家,最近,商务印书馆为他出版的《汉语修辞新篇章——从名家改笔中学习修辞》很能体现陈望道先生务实的治学精神。他为了完成此书,作了上万张卡片,内容新,方法新,系统新,开一代修辞的新风!他学习陈望道先生可谓学到了家。在纪念《修辞学发凡》60周年的同时,我们应当从倪宝元先生的纪念文章中受到启发。  相似文献   

6.
现代修辞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修辞观念和体系建构的历史.在世纪之交的学术转型期,回顾修辞学的发展,并对王希杰先生的新著《修辞学通论》作出科学评价,是修辞学发展和进一步繁荣的需要。本文简述了现代修辞学观念和修辞学体系的源流及发展演变,提出“回归与超越”是现代修辞学跨世纪的选择,并在这个背景下,论述了《修辞学通论》体系的科学性和多学科价值。  相似文献   

7.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就贯彻了“以语言为本位”的思想,建立了独创的修辞学体系,随后又多次对修辞学的学科性质作了一再阐述:修辞学其性质属于语言学,系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是无疑的。关于修辞学的学科性质,虽然仍有一些局部的争论,但承认它的语言学属性在学界基本上已达成共识。不过,承认它的语言学性质是一回事,在实际的研究中能否贯彻这个基本原则又是另一回事。笔者最近读到“思想水平和修辞技巧”的讨论:由于语言和思想的非一一对应性,怎样处理修辞的研究跟思想的研究之间的关系?由此我联想到修辞效果的评价问题,这些问题困扰修辞学界已久。例如骆宾王《讨武曌檄》算不算好的修辞?曹植《七步诗》算不算好的修辞?在纪念陈望道先生逝世二十周年之际,通过重读陈先生的著作,想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8.
李维琦的《修辞学》,是周秉钧教授主编的古汉语学习丛书中的一本,1986年10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不仅吸取了现代语言学的某些新成果,吸收了现代修辞学的最新成果,而且自己有许多创获。它富有八十年代的特色,是一本成功的富有创新精神的修辞学著作,因而我们可以说,李维琦的《修辞学》开拓了古汉语修辞研究的新局面,把古汉语修辞研究推向新阶段。  相似文献   

9.
修辞学应该重视修辞过程的研究,因为修辞过程中蕴涵着修辞的矛盾特殊性,涵盖着所有的修辞现象。只有深入研究修辞过程,才能正确认识修辞的矛盾特殊性,才能正确全面地界定修辞学研究的范围,也才能建构起适应新世纪语言学发展的科学而严密的修辞学新体系。探讨以往的修辞研究,我们认为对修辞过程的研究是很不够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修辞学的发展。正如宗廷虎先生所批评的“过去的现代汉语修辞学仅仅着眼于表达者,实际上只研究表达修辞学。这样只探讨了言语交际的一端而不是全过程。”(宗廷虎《二十世纪的汉语修辞学向何处发展》载《修辞学…  相似文献   

10.
宋代学者陈骙和现代学者陈望道相隔数代,其修辞学说也各成体系,但他们各自修辞理论的形成和《论语》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笔者认为,儒家经典《论语》中阐发的“文”“质”观,对陈骙确立修辞诸原则和陈望道提出消极修辞积极修辞两大分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本文试图通过《论语》与《文则》《修辞学发凡》的比较来探讨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11.
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是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之作。《发凡》阐释了修辞标准和修辞分野两大问题,并指出了修辞的评判标准是适合题旨和符合情境,修辞的两大分野是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这些开创性的理论,为其后的现代汉语修辞学研究与发展给予了科学的引导和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王希杰先生的新版《汉语修辞学》在修订的过程中,坚持了四个基本修订原则,一是“三一”修辞理论的统观原则,二是编写体例基本不变的原则,三是经典用例与现时用例并重的原则,四是语言表述更为严密的原则。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修订本《汉语修辞学》才在原版所建构的修辞理论体系的基本上创建了富有新意的修辞学体系。  相似文献   

13.
句群与修辞     
修辞学领域中应不应该包括句群的修辞,目前还很少见到肯定或否定的文章。陈望道先生在其《修辞学发几》中曾指出篇章结构应该是修辞学研究的对象,篇章结构也是一种修辞现象。吴士文、冯凭两先生的《修辞语法学》,对篇章修辞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徐炳昌先生曾著《论篇章的修辞》一文,从理论上,从实践上说明修辞学应有篇章修辞的一席之地。这些先生的文中,都或多或少联系到了句群的修辞。将句群列入修辞学研究的范围。研究句群的修辞效果、句群的修辞方法,无论是从修辞理论角度去考虑,还是从修辞实践出发都是可以成立的。刘勰在《文心…  相似文献   

14.
<正> 我国的修辞研究在“五四”以后逐步从文学批评的范围解脱,《修词学教科书》(1905)、《修辞格》(1923)、《修辞学》(1926)第一系列著述的问世,标志着修辞学已经成长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修辞学发凡》(1932)把汉语修辞研究从修辞格的狭窄范围中解放出来,“建立了我国修辞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科学的体系”。(胡裕树语)①解放后的《修辞概要》(1953)、现代汉语修辞学》(1963)等,以语言单位和语言的构成要素为纲,进一步阐释了修辞学的“语言本位”的特质,拓展和规范了修辞学研究的  相似文献   

15.
曹石珠先生是《修辞学习》的老作者 ,我作为该刊的老编辑 ,读过石珠先生不少精彩的文章。记得 90年代初 ,《修辞学习》开展“无标点文字”讨论时 ,石珠先生是积极撰稿者之一。前不久 ,石珠先生将他的新著《形貌修辞研究》清样寄来 ,嘱为之序。尽管我手头压着的任务很多 ,鉴于石珠先生是未曾见过面却神交已久的朋友 ,更鉴于看到石珠先生所写的材料中 ,强调说明他的《形貌修辞学》和《形貌修辞研究》两书 ,都是始于他对标点符号的研究 ,尤其是在《修辞学习》开展“无标点文字”讨论后 ,受到争鸣的启示 ,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写成的 ,既然与《修…  相似文献   

16.
李廷扬先生的《美辞论》融语文学和修辞学为一体,内容博大精深,从修辞学角度看,它具有以下特点:(1)旗帜鲜明地将:美”作为修辞的最高境界;(2)令人信服地论证了:美”与修辞的全面联系;(3)深入细致地揭示了“美”在修辞中的表现形式,文章就此对《美辞论》进行了评介,同时阐述了笔者对修辞学方法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由《修辞学习》和《营口师专学报》两家杂志联合发起的语法修辞能否结合问题的讨论,在语法学界和修辞学界都是前所未有、意义深远的.它对语法学、修辞学的研究以及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讨论中,产生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可以结合,以复旦大学的郭绍虞先生为代表.一种认为不能结合,以史锡尧先生为代表.郭绍虞先生在他晚年所著的《汉语语法修辞新探》一书中指出:“汉语的语法可说经常与修辞相结合的.结合是正常的,不结合是部分.”并从语法教学和语法研究两个方面阐述了“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为汉语语法一方面非常容易,一方面又非常复杂.汉语语法的复杂性即在于汉语语法经常与修辞相结合,因而“语句组织”“丰富多采”,变化多端.并批评“洋框框”的语法只是“分别词类”“规定语句组织规律”,因而不能解释密切结合着修辞的汉语语法的复杂现象.  相似文献   

18.
人们常习惯于形容中国修辞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那是因为“修辞活动或者说修辞技巧,早在语言文字刚产生时就随之产生和被运用了。”说它年轻,那是直到上个世纪20-30年代,以陈望道先生为杰出代表的一批语言学家和修辞学家,继承古代修辞学的优良传统,借鉴国外语言学、修辞学新理论,构建起了符合中国语言运用实际的修辞学新体系,《修辞学发凡》的出版才宣告了我国现代修辞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9.
一、“较物”修辞格是张弓先生的创见 张弓先生是中国修辞学界的老前辈,生前是中国修辞学会名誉会长,“较物”修辞格是张弓先生重要的创见之一。“较物”作为一种修辞格,张弓先生早在1927年出版的《中国修辞学》中就已提出,1963年出版《现代汉语修辞学》时,又作了进一步阐明。 有些人认为“较物”这种修辞格就是比喻,不必另立一类,这是没有看到“较物”  相似文献   

20.
修辞学要不要研究语言风格?这似乎已成定论:要研究。事实上,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有人把语言风格问题纳入修辞学中去研究了。例如: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专设“文体或辞体”一章,探讨了“简约繁丰”、“刚健柔婉”、“平淡绚烂”、“谨严疏放”问题;张志公先生在《修辞概要》中专设“篇章和风格”一章,探讨了“简洁”、“细致”、“明快”、“含蓄”、“平实”和“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