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大语文教育”无法贯穿到语文教学中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的教学理念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口头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质,就是为了打破这种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次学习方式的革命,因此,新课程标准设定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并把它当作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大语文教育”无法贯穿到语文教学中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的教学理念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口头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质,就是为了打破这种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次学习方式的革命,因此,新课程标准设定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并把它当作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铺开已一年多了,回眸小语教学改革的发展,可谓让人欢喜让人忧。以下是笔者所做的一次粗略扫描。 新一轮课程改革,揭开了语文教学历史上的新篇章。 伴随着课改大潮滚滚而来,尤其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与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广大语文教师焕发了极大的热情,语文教学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具体表现在: 一、从教学目标看,语文教学在重视基础工具性的同时,对其人文性予以观注。语文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形式,更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实质”教育。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观点来理解语文课程的本质,已成为一种共识。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科学化的实现,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既需要从理论上深入广泛地加以研究,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反复多次地进行探讨。按照“激发——阅读——引导”三阶段语文教学的路子,开展教学探究.在实践中深入研究探讨如何通过“教”地达到“不需要教”这一目标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从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双基目标”到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三维目标”,目标理念的变化必然赋予语文教学的课堂新质。不论是“双基目标”还是“三维目标”, 语文知识教学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题中之义。现有的语文知识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体系?我们头脑中的语文知识现有没有问题?什么样的语文知识最有价值?语文知识教学的应然状态该是怎样的?本期我们讨论的话题是——  相似文献   

6.
周敏 《湖南教育》2006,(1):11-12
从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双基目标”到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三维目标”,目标理念的变化必然赋予语文教学的课堂新质。不论是“双基目标”还是“三维目标”。语文知识教学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题中之义。现有的语文知识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体系?我们头脑中的语文知识观有没有问题?什么样的语文知识最有价值?语文知识教学的应然状态该是怎样的?本期我们讨论的话题是——[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九年来,由我主持,在南海市盐步、大沥等中学进行了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实验。其主要目标是:(1)探索从应试教学转变为素质教学的路子。(2)探索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路子。(3)探索一条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的路子。改革实验取得了如期效果。所谓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就是运用新兴学科“三论”之中的系统论原理,树立大语文  相似文献   

8.
职业中专语文教学要改革教学观念,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最佳教学模式,并从中专学生心理规律出发,探讨教学模式创新的可行性,不断推出新教学模式,这是培养新技术革命的中等职业人才的需要,也是每一个职业中专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育从理论的阐述、探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经历了从困惑、反思到辩证、统一的发展过程,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逐步走向了科学、辩证、理性的和谐境界,“和谐”“回归”成了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的主旋律。语文教学工作者和广大教师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针对语文教育中出现的一些令人尴尬的失衡现象,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方法改革是一个“扬弃”的过程,而不是对过去的全盘否定,对于传统语文教学中合理的成分必须认真吸收。但有的语文教师在“矫枉”的过程中却未把握好“度”,出现了许多“过正”现象,从而严重地影响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正常深入发展,扰乱了语文教改正确的目标取向。要使语文教学效率有突破性的提高,真正切入学生素质形成与提高的轨道,必须尽快走出这一误区。表现之一:由“有本不依”到“不敢越雷池半步”在恢复考试制度的最初几年,有的语文教师有本不依,为了迎合各种考试,一味地猜题、押题,使语文教学失去了应有的规律性和系…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改革向何处去?何处是改革的关键所在? 改革不只是个别方法的改进,而要从整体着眼,就是要从语文教学的总体系中去寻求改革之路。要适时改变过去对识字、阅读、作文“分而治之”的研究方法。分,是为了使研究更深入,更细致,目标更集中。但“分”最终是为了“合”,以便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的根本改革,大约要上溯到本世纪初,从清末到五四运动这一段时期。改革的主要标志,在学制上,是罢科举,语文单独设科;在教学内容上,是语体文代替了文言文。1903年,清廷颁布《考务纲要》,语文单独设科。1905年,清廷下谕废除科举。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将小学“国文”改为“国语”,全部采用白话。随后,白话文也逐步进入了中学的国文教材。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我们不断探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来符合新时代语文教育的发展。而在改革中,探索出了这样一条道路:由“低效课堂”改革到“有效课堂”又改革到现在提倡的“高效课堂”,这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进步。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的基础,高效课堂的提出对于课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目标,研究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在教学中高效课堂的实践,提出促进高效课堂的实效性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一、语文教学的改革与政治经济的发展研究世界上一些国家的语文教学改革经验可以看出:语文教学的改革运动往往是政治、经济领域的变革所促成的。而成功的改革往往是因为它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国语教学界曾出现过“以国语培养国心”的提法,国语教学成了为军国主义服务的工具,从国语本身特点出发进行教学的主张受到排斥。战后,日本社会的政治  相似文献   

15.
在新课程改革大潮激荡着初中语文教学的今天,广大语文教师践行着“以人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等新的教学理念。笔者试从“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构想角度,就语文教师的素质与语文教学,作了一番粗疏的思考,现简要描述。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了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学.既是语文学科本身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目标的体现.更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需求。从语文教学层面理解.个性化教学就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以课程内容为中介,以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因材施教为基本教学策略.以学生个性化的学和教师个性化的教相统一为主要教学过程的活动.  相似文献   

17.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新举措、新突破,为语文学习开辟了崭新的天地,为语文教学和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基本目标。正如语文课程标准里所说的,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它的本质属性是“语”,语文综合性学习要牢牢把握语文学科的特性,凸显“语文味”。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语文教坛的名师中,洪镇涛老师是一位永远不安于现状的探索者和改革家。他的语文教学改革早在1978年就已起步,1991年,在总结十多年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语文教学本体改革的理论框架,亮出了“学习语言”的鲜明旗帜;同时,他还主编了从小学到中学的语文本体改革实验课本,并在不少省市建立了实验基地。有理论、有实践、有配套的教材、有实验基地和实验教师,这样全方位的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在国内的语文教学改革名家中大概是独一无二的。洪老师的语文教学本体改革究竟为语文教学带来了什么?一、对当前困扰着语文教师的…  相似文献   

19.
试论大语文教学的基本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认为 ,我们思考语文教学改革的起点已不能仅仅停留在“语文课怎么了”,“语文课怎么改”这一类问题上 ,而要进一步还原到那些最初的、更为根源性的问题上来 ,即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到底靠什么 ?可以依赖哪些途径和举措 ?仅仅靠语文课来完成语言学习的任务行吗 ?这是一个“语文教学的改革”问题 ,而不仅仅是“语文课的改革”问题。大语文教学观的提出正是顺应了语文教学改革的这种需要 ,它建立在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成功经验的研究、总结之上 ,是对语文教学改革方向的一种预测、前瞻和明示 ,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关于大语文的含义 ,我们可…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当致力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而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又非一日之功。要想在高中三年的有限时间内有效落实该目标,需对高中三年的语文课程进行科学规划与整合。因此,构建一套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核心的语文校本课程体系,这不仅是适应当前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形成我校语文教学特色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