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由于一般的文学创作允许或需要虚构,虚构必须借助想象,于是有以为想象必然是虚构的误会。有人甚至公开著文指责那种主张报告文学创作也需要想象的理论,认为正是这种“偏激”的理论导致了报告文学的“失真”。这种不利于报告文学创作而又有一定普遍性的误解,至少出自对想象功能的低估或将其  相似文献   

2.
“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与虚构的问题,长期争论不休。症结在“报告文学”的属性上。一贯的理论是,“报告文学”属于文学。其理由是:1、RePortage 翻译成“报告文学”;2、用形象来反映生活;3、运用文学的手法。笔者认为,“报告文学”非文学,并逐一批评了以上理由,提出“报告文学”是一种借鉴文学手法来真实反映社会生活的独立的报刊文体,并主张更名为“报告”。这就可建立报告独立的写作原则,解决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繁荣报告的写作。  相似文献   

3.
报告文学这一文体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国内逐渐发展起来,其真实性问题一开始就存在着争辩:有的主张严格恪守真实,有的主张在总体真实的基础上可以允许适度的虚构和想象。时过境迁,脱胎于新闻报道的"文学轻骑兵",其真实性的界定究竟如何,仍有必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报告文学的真实和虚构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作为新闻和文学的交集,报告文学应该坚持真实性,排斥虚构。如果有虚构,不妨转向写作社会问题小说,而不必非要是报告文学。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文艺界,围绕着报告文学的真实性问题,展开过一场深入的讨论,争论的焦点在于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的报告文学,究竟是否允许虚构.在这一问题上,历来有两种分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的报告文学,在创作上应该允许虚构,不然,  相似文献   

6.
报告文学是不是文学,这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又扯出另一个问题的争论,报告文学能不能虚构。实际上,这两个问题的争论,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就是报告文学的真实性问题。文学论者认为,报告文学是文学,当然可以虚构;新闻论者认为,报告文学是新闻,当然只能纪实。可以说,这何种意见都说对了一半,也都只说对了一半,因为报告文学虽然是文学,但不能虚构。它是一种不允许虚构的纪实性文学。  相似文献   

7.
真实性是报告文学作家所表现的一切与真实世界本身的符合程度。在如何对待和表现“真实”方面存在着误区和盲点 :1 .“如实反映生活”的非真实性 ;2 .作家立场与观点的非真实性 ;3.报告文学作家真实的自我意识 ;4.报告文学的环境和背景的真实  相似文献   

8.
真实是报告文学的一个长谈不衰的话题。从这种文体诞生之日起 ,关于“真实”的话题讨论就没有停止过。本文从报告文学真实性的内涵谈起 ,分析了各种“真实”的见解与创作实践中的矛盾 ,提出了报告文学“真实”的看法 ,即 :非虚构的理念与体验性的时空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报告文学与其它文学样式有着完全不同的创作原则。真实性原则,决定了报告文学必须恪守真实,不允许虚构;现实主义原则要求它直面现实,贴近生活;理性原则刚要显示作家的思想、观念、见解、判断,给读者提供某种认识;文学性原则则可运用除了虚构以外的其他文学手法,显示强烈的文学性。本文对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创作原则作了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虚构≠虚假     
虚构与虚假,一字之差,却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有人说:“虚构就是虚假,是脱离实际的东西,在写作时不能有半点虚构”。也有人认为:虚构与虚假并不搭界,写记叙文时应该而且完全可以虚构。我认为:这两种现点都未免过于偏颇。写记叙文允许  相似文献   

11.
质料就是作者选入文章中用来表现主旨的“情化”了的材料,它是文章的血肉。选入不同文体的质料应有不同的个性。如新闻性文章——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它们所反映的是生活的真实,文中所用的质料主要是“真”和“新”,不允许作者张冠李戴、综合概括和艺术虚构,因而必须注重质料的典型性,但它仍对质料的要求各有侧重。如消息侧重于质料的真实性,通讯侧重于质料的新颖性,报告文学侧重于质料的时效性。如文学  相似文献   

12.
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基础和生命。报告文学必须真实。报告文学的真实,必须是严格意义上的真实。不能写假人假事、真人假事、真事假人(除因某种原因,故隐其名用代号外)、张冠李戴,必须写真人、真事、真名、真地、真时、真景、真情、真意。违背了真实性,就不能叫做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就是凭靠、仰仗真实的力量,去感染和征服读者。真实同报告文学与生俱来,报告文学与读者建成了一种默契,读者只要一见到标有“报告文学”字样,就相信它所写的完全是事实。80年代《人民文学》曾收到一封读者来信,说:她喜欢小说,也喜欢报告文学。但是常常当她读小说读到感人处,不禁落泪时,一想,小说是虚构的,哭不出来了。然而读到报告文学时,动人处,一想到它是真的,越发难以控制激动的泪花,泣涕如雨。报告文学用真实的魅力征服了无数读者,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常常会引起意想不到的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13.
在写作中,“真实”是一个很突出的重要问题,但是如果强调得过火而求“绝对真实”,则在理论上说不通,在实践中做不到,虽然,生活的真实应该客观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而不允许虚构,但是,在写作成品的制作过程,即“物→意→”双重转化的过程中,写作主体必然受到主客观诸多因素的限制而不可能绝对真实地反映客观生活。艺术的真实首先要求能够反映生活的本质,然而所谓生活本质本身就是一个无法确切定义的概念,写作主体对所谓生活本质的认识,可能普遍受到时代的宏观局限的,即使认识水平很高,其认识也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的,而细节的描写因为形象思维的参与而产生明显的情感变形,所以,艺术的真实更不可能“绝对真实”。  相似文献   

14.
报告文学是报刊上最活跃的体裁之一,它的普及性、群众性日益增长。为帮助初学写作者掌握这种文体,在这里介绍一下报告文学写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报告文学所写的人物都是实有其人、实有其事的。这些人活动在现实生活的舞台上,有真实的姓名、职业和工作单位,有确切的时间和地点。无论时间或空间都是实有的,而不是象小说、戏剧那样“虚构”的,也不能“杂取”种种人,撮合而成  相似文献   

15.
论新时期报告文学的“略有虚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实性是报告文学与生俱来的品质,同时也是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略有虚构”像幽灵一样游荡在报告文学创作的天空,它时时诱惑着报告文学作家,也警示着报告文学作家,是无法回避的。因此,研究新时期报告文学“略有虚构”的真正内蕴,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6.
虚构,既是一个故事材料问题,也是一个叙述方式问题。面对同样的非虚构题材,因采用不同的叙述方式,会一定程度地发生实录与虚构分野。因此,报告文学的生命线———不可虚构性,不仅应该从其对象的真实性中去寻找,还应该从叙述本身的真实性中去寻找。同时,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也不仅是叙述对象范畴,还应该从写作姿态、叙述方式上理解。因而,不是"展现"(showing)式叙述,而是以作为叙述者的记者的行走、采访等"在场"的"讲述"(telling)式叙述构成其主导性的叙述方式。这应该成为报告文学文体叙事学的基本规定性。  相似文献   

17.
《语文报·初中版》第159、165期分别刊登了甘人的《小说中的人物、事件能作论据吗》以及王延学的《论据虚假》。两篇文章一致认为“小说中的人物、事件是不能用作论据的,因为它们是虚构的,而议论文的事实论据应该是真实的……”对此,本人不敢苟同。因为在论据的“真实性”问题上.他俩过分强调了“生活真实”,却排除了“艺术真实”。殊不知,从文学理论的角度看,“艺术真实……从更高的意义上说,它比生活真实是更  相似文献   

18.
一、知识导引什么是虚构呢?简单地说,虚构就是主观上合乎隋理的想象,即在事实的基础上(或者有现实的基础)进行合情合理的想象加工。虚构的对象可以是故事隋节,也可以是某个人物、场景或细节等。在写作中,虚构是和写实相对的一个概念。写实就是真实地描绘事物,写作中存在两种真实: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所谓生活的真实,是指社会生活中实际发生的存在的,我们用眼睛能看到的,用耳朵能听到的一切生活现象。  相似文献   

19.
首先说一下这个题目。“戴着镣铐的舞蹈”,是对报告文学特点的一个著名的概括——比喻,它的意思是说,报告文学这种文学体裁,要求写真人真事不能象小说那样虚构。但是又不失去文学的特点,使读者欣赏以后得到一种美的愉悦。“戴着镣铐的舞蹈”,受到了严重的束缚,但是却跳出优美的舞蹈.电大的辅导课,有受主讲课制约的一面,这类似报告文学的不允许虚构。但正象报告文学不乏脍炙人口的精品一样,电大的辅导课,也可以上得有声有色。我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借用这个题目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报告文学的繁荣,引起了人们对报告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的强烈兴趣。前几年,围绕了报告文学创作中是否允许合理想象和略有虚构的问题,曾引起过热烈的讨论。它的核心实际上是艺术想象在报告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和地位问题。某些文章把个别报告文学中的失实,归咎于合理想象和略有虚构上。从而对之大张挞伐,一时几乎很少有人再敢坚持艺术想象在报告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然而,报告文学创作实践上的巨大成就,却继续从事实上不断肯定着艺术想象在报告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八二年第九期上海《社会科学》上张万基同志的文章,重新提出了报告文学创作中应允许略有虚构的问题,而且指出了有的反对报告文学有任何虚构和想象的同志,自己却在创作实践中运用艺术想象的事实,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