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在乡村振兴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在农村社区内部投入资源打造小型景区已经成为发展乡村文旅产业的重要操作,由此形成了一种特殊类型的景区型村庄。景区型村庄是一种“村中景”模式,即农村社区的部分区域,形成具有一定旅游价值的景观区域,其特殊之处在于内部的景区和社区之间存在元素和功能的双重叠加。文章基于浙北W镇JL村的发展经验,从市场、社区与国家的三维分析框架解析景区型村庄的发展逻辑和治理困境,并试图从学理上说明市场、社区与国家之间的目标差异及协调困难是引发景区村庄发展治理困境的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2.
乡村教师的文化冲突与乡村教育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以来,国家权力介入乡村社会,教师身份的国家楚构与乡土生活产生诸多冲突与矛盾。与此相应,乡村教师的社会功能不断弱化,与乡村生活的心理距高逐渐琉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教师是实现乡村社区和谐发展必须依靠的知识力量,因而,必须重构乡村教师、地方政府和村落社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乡村教师之于农村的社会功能和公共责任。  相似文献   

3.
特色发展、跨越发展、市场发展、协同合作及社区共建五种模式构成了国外乡村学校发展的基本模式.特色发展模式强调从本国实际出发,从差异性中找特色;跨越发展及市场发展模式就乡村学校发展的资源需求而言,注重将信息技术带入乡村学校建设;协同合作、社区共建模式则从乡村学校之间、乡村学校与社区关系着眼,侧重于为乡村学校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乡村学校发展的五种模式在运行机制、执行主体、组织要素及思维方式方面既有差异,也有共性.  相似文献   

4.
乡村社区与城市空间距离的不同和受城市发展的影响,呈现出近郊、远郊和偏远乡村旅游地景观差异,形成都市周边乡村社区旅游地吸纳旅游者来访逗留的时空差异,进而影响到了乡村社区内部要素结构的差异,形成了乡村社区特有的地域环境、人口、聚落形态、生产生活、公共服务、文化认同与归属等要素,构成乡村社区特有的乡土性、原生性和生态文明性特征,成为都市居民周末、假日期间最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5.
就地城镇化是统筹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和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之路。而乡村旅游产业融合能为就地城镇化提供产业依托,解决就业等问题。在就地城镇化背景下,政府引导、技术支持是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的拉力,市场的休闲偏好、居民的就业需求、产业的优化、企业的集团化等是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的推力;乡村旅游产业融合需经过资源融合、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然后到企业融合等阶段进而完成产业融合的整个过程;推进乡村旅游产业融合,需采取政府实施积极的引导性政策、培育旅游企业集团、建立社区参与保障机制、培养和引进人才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的融通是现代乡村社区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路径。川南地区的SF村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领下采用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融通的方式有效地促进了该村的全面发展,其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融通的经验可概括为:政策塑造美好愿景,产业发展奠定基础,组织机构提供保障,效率助推村民参与,智力帮扶注入活力。同时,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的融通也需认识到社区教育功能的有限性,融通过程的渐进性与构建融通载体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乡村旅游在我国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旅游形式,其市场需求将随着我国都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由于乡村旅游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乡村旅游地也出现了众多问题,乡村旅游与社区的关系问题引起了关注。在研究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问题上,重点研究乡村社区参与问题寻求解决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可行途径。本文通过分析社区参与与乡村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水平和程度,提出乡村社区应该全面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包括旅游规划、旅游经营活动以及乡村环境、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新内生发展模式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乡村发展模式,能较好地指导乡村振兴各类发展。文章针对平陆运河沿线乡村当前的发展情况,结合国家建设平陆运河及其经济带的重大机遇,提出了“三步走”实践路径:第一步,要加快组织和激活乡村内部力量,成立与运河沿岸综合功能及本地资源优势相吻合的多种行动小组;第二步,利用各种社会网络,优先扩大与平陆运河相关的关系人口,通过扩大关系人口为沿线乡村导入更多外部资源并解决没有抓手参与平陆运河及其经济带建设的难题;第三步,动员、鼓励农民广泛参与平陆运河及其经济带建设项目,共享发展红利。研究旨在为平陆运河沿线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9.
客家乡村旅游产业及市场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复杂性,其演变发展是大量动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此,从时间与空间两个角度入手,阐述了客家乡村旅游发展的时空演变;围绕外部动力与内部动力两个方面,分析了客家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基于资源、市场、消费者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量,提出了客家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建议,包括提高特色旅游资源挖掘利用的整体质量、注重客家乡村旅游品牌形象的市场维系、坚持以游客需求为导向的旅游发展原则,旨在推动客家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面临土地政策、劳动保障政策、产业政策等方面的问题,广东省应借助实施“美丽乡村”旅游工程,开展“广东旅游名镇名村”创建活动。同时,应充分应用各级力量和优势,及时抓住并发挥政策优势,顺应旅游市场发展需求,开发多品类产品,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启而不动,城乡消费不均衡。在当前有史以来最好的政策环境下,推动农村消费市场长期繁荣的条件日趋成熟,而我国农村地区当前的消费品供给模式功能单一,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农村居民的消费需要,严重阻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规划未来农村市场的消费品供给模式已成为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问题。未来的农村地区应该建立以各具特色的"核心商业区"为结点的农村地区消费品供给网络。  相似文献   

12.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与制度设计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朋 《教学与研究》2006,(10):19-25
农村社会的发展是我国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关系着农民社会水平的提高、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制度外供给是造成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短缺的重要原因。通过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区和第三种力量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合力作用,是有效摆脱我国当今农村公共产品困境的必然和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3.
宋代小城镇是在农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城乡经济的联结点;农村市场培育和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小城镇同时又对农村起着反馈作用;小城镇经济也是城市市场的基础,地市市场通过中转市场(小城镇)联结广大农村市场,形成农村-小城镇(镇市)-城市的商业流通网,小城镇就是通过这样的商业网刺激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根据毕节地区人力资本累积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大、转移就业缓慢的事实,认为劳动力市场技术门槛是制约农民转移就业的根源.提出在开发扶贫实践中实施扶贫贷款倾斜优先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实行两年农业职业义务教育的制度创新,健全和完善劳务输出机构及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快民工技术培训.走扶贫先扶技术的道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15.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文章通过一定的测算方法,着重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剪刀差”的表现及影响,对于进入工业化中期的我国城乡统筹发展中缩小工农业产品“剪刀差”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林建鸿 《高教论坛》2014,(10):57-60
农林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应以农林院校服务"三农"为依托,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城乡基层(社区)培养熟悉政策、精通业务、掌握技术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复合型高级人才,建议从"一条主线""两个提高""三大建设"来支撑专业特色培养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考察中阐发了一系列关于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农业是社会生产的基础,也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城乡关系一改变,整个社会也跟着改变","无产阶级在维护农民利益方面应当而且完全能够比资产阶级做得更多更好、我们可以很慷慨地对待农民","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工作是两个划时代的主要任务之一"等等。这些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东北地区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意义。根据目前农村金融体系不能适应其发展需要的现状.提出其制度创新的五点思考。指出积极发挥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努力探索农村金融产品创新试点.加快建立农业发展资金的回流渠道,规范发展各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加强农村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是创新东北地区农村金融制度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乡间集市是适应传统农民自足生产和生活需求而自发形成的基层市场,对传统农民的自足性生产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时促成了传统农民社会行动的一体化,是乡村的文化的主要活动场所和承载者,在以传统生产方式占主要地位的农村社会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农村社会转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使农民生产扩大、面向市场寻求经济利益或使家庭农业朝向产业化发展,以及实现传统农民向现代型农民的转变,乡间集市难以和新的生产组合方式相适应,因此需要乡间集市功能的转型。在农民生产能力和乡间市场能力共同扩大的过程中,最终促成了传统农民的终结。  相似文献   

20.
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现有农村经济结构存在很多问题。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学技术为支撑,根据地域特点、市场供求关系挑选主导产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完善市场机制,形成竞争、开放、有序、多样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步伐,推进农村小城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大力兴办乡镇企业。把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作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