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段时间,笔者听了几节初中语文课,令人诧异的是,在课堂上只看到教师向学生提问,而看不到学生提问。这种情况值得反思:三四岁的小孩都会围着大人不停地提问“这是为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怎么渐渐地,我们的学生就没有问题了呢?这不由得使人想起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拉比,有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记者问:“是什么因素促使你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的?”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问题,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一、问题要新颖有趣。教师所提的问题,在内容上应是学生未知的,在形式上应是灵活的。干篇一律,重复提问,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也易出现思维定势。如在教《威尼斯的小艇》时提问:“什么是新月?”有的学生不加思索地回答:“新月就是新的月亮。”教师故意追问:“那什么又是旧月亮呢?”同学恍然醒悟自己答错了,通过这样一步步的引导,学生终于明白了“新月”在课文中的含义。这种欲正放误、欲直放曲的提问新颖有趣,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与同事交流,经常会说起彼此的困惑:“为什么在课堂上只看到教师提问学生,而看不到学生提问呢?”是啊,学生刚入学时对外界的事物总有着极大的兴趣,经常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怎么渐渐地他们的问题就少了甚至没有了呢?  相似文献   

4.
一忌捞针式即提问要求学生像大海捞针一样回答问题。例如有位教师上《皇帝的新装》一课,让学生齐读课文后即问:“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诸如“你想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等。提问范围太广又无中心,学生回答摸不着边际,且与课文意思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5.
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提问有效性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提问频繁,华而不实 教师频频发问,使得整节课“一问一答”,场面热闹,但没有触及教学内容的关键,华而不实。比如“答案等于几?”“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类问题的提出,  相似文献   

6.
一、游戏分享与交流的现状与问题(一)我们的问题在幼儿园日常的游戏分享交流中,往往存在以下几种问题:1.形式主义的分享与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简单问:“今天玩得开心吗?”孩子说:“开心.”而后教师随机向个别幼儿提问:“你今天玩了什么?”  相似文献   

7.
周清阳 《教师》2013,(4):47-47
一、当前课堂提问的现状1.提问随意性较大提问是许多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武器”。可有不少教师课前不精心钻研教材,不能根据学生实际预设问题,上起课来,经常随意提问。这些随意性的问题,有些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可随口回答;有些问题又过于深奥,使课堂出现冷场,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时,一位老师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伏尔泰的形象之后,继续发问:“伏尔泰的形象有什么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问题是学生探索的起点,也是激发和维持学生探索的动力。俗话说得好:“学问、学问,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值得深思的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不善提问?不敢反问?我们的数学教学为什么只教“学答”,而不教“学问”?为什么是“你听懂了吗”,而不是“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我们的教学为什么吝啬给学生自由提问的空间或时间?  相似文献   

9.
学会提问     
<正>同学们,阅读文章时你知道如何提问、问些什么吗?让我们跟随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的课文来学习提问的方法吧。一、针对文章的部分内容或全文提问在《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文后面列出小组问题清单,如:“母亲为什么要把一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呢?”这是针对课文的一部分内容来提问的。又如:“掉到水沟里的那粒豌豆真的是最了不起的吗?”这是针对全文来提问的。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10.
纪霞 《中学教学参考》2010,(34):120-120
课堂提问,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回答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是课堂教学使用率较高的一种教学手段。那么,英语教学中“提问”要注意什么呢?  相似文献   

11.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爸爸去学校接孩子,问:“最近数学学到什么地方了?”儿子同答:“在学三角函数。”说完,孩子像突然想起什么似的,问:“爸爸,三角函数它有什么用啊?”孩子的问题一下子把爸爸给问懵了……也许在孩子提问之前,爸爸从未用“三角函数”来解决过任何生活中问题。阅读之后我也陷入了思考:我们现在所创设的数学课堂,到底有多少知识是联系生活实际的呢?孩子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学问?有人说学问就是学习“怎样问”,即学会思考问题。这种解释,客观、科学地给我们指出了教书育人的方法。实践证明,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往往是教师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问题的时候。那么,怎样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睦思维呢?  相似文献   

13.
王巧利 《考试周刊》2012,(72):50-50
什么是质疑精神呢?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常常看到这种现象,讲授之后教师问学生:“对刚刚讲的知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通常都没什么问题,这里的“问”纯粹是走过场。没任何意义。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我们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互问、生生互问,让学生在质疑、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养成好问,善问,有创见地问的良好习惯,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在课堂上运用“提问”来启迪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如何导呢?他说:“一要问,二要指点。”由此可见,我们不能忽视“问”。教师要努力树立提问意识,养成提问习惯,培养提问能力,提高提问效果。教师在思想政治课中能紧扣重、难点,简洁明了,难易适中,恰到好处地提出一些问题,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文章从“提”的有效性,“问”的有效性,“评”的有效性三个方面探讨了高中政治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中,不少初中数学教师提到一个共同话题:课堂教学究竟提什么问题?怎样提问?什么时候不问?这就涉及数学课堂提问的视角问题.笔者受璧山县中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的指派,到我县一所乡镇初中指导一位青年教师上了“勾股定理”一堂课.针对本堂课教学,探讨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视角究竟在哪里?下面将该教师自己设计的课堂提问以及笔者观察到的课堂现象以点评的方式展示如下.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科研已成大气候,许多学校出现了课题申报热。学校教育科研应如何选题?笔者认为,选题应谨记“四忌”,体现“四性”。一、谨记“四忌”。选题切忌贪大求全。教育科研课题选题不能急功近利,不能选择大课题,诸如“教育理论研究”、“教学方法研究”之类。教育理论是一个广博的领域,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千差万别。这样的大课题,单凭学校教师的力量难以研究好。教师以教学为主,工作任务繁重,研究这样的大课题是无法下手的。选题切忌好高骛远。学校课题好比一棵果树,教学生活是土壤,选题是根,果树必须根植于土壤,方可开花结果。离开了“土壤”,搞假大空的理论研究,去研究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去建造“空中楼阁”,是不可能取得研究成效的。选题切忌华而不实。学校科研是基础性的教育科研,是服从和服务于教学的教育科研。学校科研必须以教学为本,以学生进步为基,以教师发展为重,以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之中妨碍质量提高的实际问题为宗旨。学校科研应从小课题开始,以解决一些小小的实际问题为突破口,这样的研究才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选题切忌粗制滥造。学校科研232006年8月号课题选题必须要精,要选择学校、教师发展或学生成长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选...  相似文献   

17.
经常有同学前来咨询,更多的同学是在网上提问:“老师,我的数理化不好,马上要中考了,如何才能快速提高成绩呢?”“老师,上课时我老是走神,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我不走神呢?”“老师,我一学习就瞌睡来,我应该怎么办呢?”……面对这些提问我多数在犯难,因为基本上提问同学的期待是:老师你给我解决这个问题的法宝吧,只要有了这个法宝我自己不要费什么力,使什么劲,就能轻而易举地就获得我想要的东西了.  相似文献   

18.
常听老师们议论:学生怎么就不爱问呢?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当个体感到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才算真正发动,否则,思维就难以展开和深入。因此,学生不爱问问题,就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上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从以下几方面来促进学生提问,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美国教学法专家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提问”包含两个方面:“问什么”和“怎样问”,即提问内容和提问方法,把握好这两个方面的内涵,对于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一、提问内容首先,要知道如何从材料中挖掘问题。笔者认为,教师研读材料的自身素质是挖掘高质量问题的前提。问题从材料中来,问题质量的高与低关键在于对材料钻研力度的深不深,追求高质量的问题需要我们在研究材料时做到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有细读…  相似文献   

20.
常有音乐教师问我:“我想要写文章(做研究),可不知道要写(研究)些什么,您能给我想一个题目吗?”这里其实就是一个关于研究的选题问题,也是我们实施研究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