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育生态理论,作为自然生态理论的延伸,是一种生态视野下的学校德育理论。本文分析了虚拟网络社区背景下的德育"生态危机":网络社区背景下文化的"沙化"、网络社区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异化"、网络社区成为高校德育的"盲区"、网络社区背景下大学生对各类资源的滥用、网络社区背景下大学生"免疫力"缺失现象等等,在此基础上,探索出虚拟网络社区背景下高校德育"生态化"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在生活多样化的今天,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选择趋于多元化。引领大学生坚定信仰,追求美好德性生活是高校德育的时代课题。吉登斯"生活政治"理论与高校德育在理论基础、践行方式和价值目标等方面基本契合。文章解构"生活政治"视域下的高校德育,致力于其价值取向、实践逻辑、关注焦点、重要载体、制度体系的路径研究,为德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3.
高校德育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当前德育体系构建呈学科化偏向及运行机制不畅、资源整合不够影响了德育实践育人的效果。高校德育实践育人要超越分割,走向整体,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具体路径为:在健全统筹兼顾与协同联动育人机制的基础上,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个体教育与集体教育、学校主导与自我发展、校内资源与社会力量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全程贯穿、全面关怀、全力助推、全域覆盖的高校德育实践育人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国内大学的创业教育正处于从初级形态向更为复杂、系统的整体生态系统转型过程中,这要求高校充分认识创业教育生态化运行机制中的各个生态因子,克服系统性不足、支离片面、途径单一、缺乏实践等问题.以生态性创业型大学建设为目标的浙江农林大学,其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对高校创业教育生态化运行机制的构建路径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德育,归根到底应该是一种开放的德育,是一种与时俱进、发展创新的德育。为此,高校德育需要紧扣时代主题,适应国际化进程,强化问题意识,大胆探索实践,坚持把实践探索与理论提升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不断创新多维视野下高校德育的思路、理念、路径,努力提升高校大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沈霞 《职业技术教育》2006,(32):115-117
改革和创新已成为高校德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必然选择.引入效益概念,从高校德育理论和实践着手,从教育价值、教育资源和教育效果等方面剖析当前高校德育的困境,论述优化高校德育效益的导向机制、投入机制和形成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探寻实际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需要人们重新厘定和审思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空场”关系,促成了生态文明理论的孕育、发展,并为高校德育由“人际关系”之“单向度”灌输向“生态德育”之互动实践范式的“突围”提供出路。基于此生态文明为理论的出发点,探讨生态文明与高校德育之间的“理论耦合”,指出生态文明之于高校德育优化的“正能量”,并提出构建高校生态德育的创新路径选择,为高校德育建设路径的新拓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学校确立的"建设生态性、创业型大学"战略目标指导下,提出了以"三层四模"为核心、"两个平台"为载体的大学物理实验生态化教学新体系。实现了第一、二课堂虚拟和实时教学的有机结合;采用课前预习、课堂教学研讨、课后反馈拓展的"三位一体"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建立了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互渗透的质量监控机制。初步实践表明,生态化教学新体系针对学生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公共基础学习到专业学习的两个关键时期转变的适应性问题,在提高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高校"绿色德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进行了初步探索."绿色德育"可以满足"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和谐社会需要;能将德育有机地融汇、贯通于整个大学的发展体系之中;"绿色德育"是与时俱进的新生事物,是调动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层面,师生互动,构建全面运行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模式.它将为彻底改变高校德育的传统模式及浅表性效果探索新路.  相似文献   

10.
高校主体性德育是与传统"灌输式"德育相对应的新型德育理论与方法,其实施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及党的十七大精神有关高校德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主体性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需要观念的变革、目标的科学定位、内容的深化、方法的突破及队伍的建设与之相适应,这也是深化高校道德教育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三全"育人是德育的指导原则和思想,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必须树立的教育理念.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探讨基于德育体系的"三全"育人教育策略,简要阐述立德树人理念下"三全"育人教育实践路径:建立精细化管理体系,实现全员管理;建立差异化德育体系,实现全程化管理;建立实践化育人体系,实现全方位管理.  相似文献   

12.
《大学.研究与评价》2013,(5):77-81,76
该课题采用系统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德尔菲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高校"德育为先"的有关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研究认为,高校的"德育为先"之于教育,强调的是深入地完成其德育的功能与任务。"德育为先"要求优先渗透思想道德认知,优先培养思想道德情感,优先树立思想道德信念,优先塑造思想道德意志,优先养成思想道德行为,让它真正地深入人心,发挥德育应有之功效。高校的"德育为先"之于教育,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功能与任务。对此,该研究提出,高校落实"德育为先"理念的思想观念要切实更新,德育目标要循序渐进,德育内容要丰富拓展,德育方法要不断创新,德育路径要独辟探索,德育组织要适时完善,德育制度要健全体系,德育队伍要重点建设,德育投入要持续增加,德育机制要优化运行,德育评价要科学客观。  相似文献   

13.
鉴于学术界对当代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教育家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作性状描述和数量测评较多,而对其作实质性的分析和运用不足的状况,在深入阐释"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基础上,从高校德育的角度,结合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实际,积极吸纳这一理论的"合理内核"即"道德发展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学说,尤其是其中的第三阶段(后习俗水平道德阶段)的"人生影响"的同时,将这个"合理内核"实际运用于我国高校德育理论与方法的创新研究,并从德育理念创新、学生需求定位、教师角色转换和环境优化四个方面思考和构建了新时期高校德育的方法策略体系。  相似文献   

14.
地方特色资源在高校德育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解决了德育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存在的组织难、费用高等"瓶颈",使高校德育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提升了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在运用地方特色资源为德育教学服务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做到"三个坚持":坚持德育教育的根本宗旨;坚持校内与校外、现实与网络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坚持实践教学基地、大学生社团、广阔社会平台等教学平台的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5.
生活是生命的展开,道德根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道德教育的根本旨趣是探索生命的意义,成就人的德性,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传统高校德育漠视生命,脱离生活,内外部环境缺乏生态,从而呈现一种孤军作战的状态,实效性和创新性显著不足。构建"生命化、生活化、生态化"的"三生德育"模式是高校德育的出路与真谛所在。  相似文献   

16.
红色资源在高校德育中具有重大的价值和独特的优势.红色资源在贵州高校德育中应用的路径,包括理论路径和实践路径两方面.理论路径有课堂教学、教育科研、建立红色网络等;实践路径有实践教学、开展校园红色文化活动、建立红色基地等.  相似文献   

17.
高校德育TOM路径,指由文本(textual)路径、组织(organization)路径和传播(media)路径三个层面构成的高校德育方法体系。构建高校德育TOM路径,有助于丰富高校德育方法论,创新高校德育理念,增强高校德育的整体实效。因此,应当从系统化角度,积极推进高校德育TOM路径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全面转型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德育的创新问题日益凸显.立足于我国社会发展实际和高校育人实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切实解决好高校德育的立人目标、立人环节和创新路径等理论和实践问题,真正把受教育者的"人"立起来,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大学生在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全面推动我国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高校形象德育是高校德育工作创新的理论成果,是对传统德育方式革新的新探索。高校形象德育是教育者依托和运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对大学生开展德育工作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形象德育的生成既是适应高校传统德育困境提出的新尝试,也是从大学生认知特点出发进行的融合创新。从其价值来看,高校形象德育具有理论维度、实践维度和育人维度的多重价值。为推进高校形象德育实践的有序展开,需要从德育形象的对象化构建、德育主客体形象素养的整体提升以及社会德育共同体建设着手,共同推动形象德育理论向德育实践转化,形成完善的德育工作体系,丰富德育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20.
高校德育队伍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德育队伍建设整合发展三维模式依据群体动力学基本理论,从德育队伍建设的理念先行、机制构建运行和德育队伍自身发展等三方面着手,探索高校德育队伍建设的可行性路径,以图更好推动大学生德育工作和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