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举行的一种祀典,最早见于《管子·封禅篇》,但此篇已佚,有关封禅的详细情况,上古文献记载不足,史家亦说法不一。然而在秦汉时期,封禅已成为一种比较完整的,唯封建皇帝所用的祭奠典礼,并对后世历代王朝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封禅大礼在秦汉时期的恢复、定制、盛行的原因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唐太宗屡辞封禅探析燕永成封禅作为中国古代帝王举行的一种祀典活动,最早见于《管子·封禅篇》.此得久佚,今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秦统一天下,秦始皇亲自登泰山封禅。西汉时,武帝又东封泰山,并...  相似文献   

3.
侯艳 《毕节学院学报》2009,27(10):121-124,120
封禅是中国历史上极具特色的文化现象之一。但前人对“封禅文献”的整理和研究还未成系统。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封禅次数最多的时期,整理研究此期的封禅文献,可以为了解封禅文化与封禅文体的风貌提供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4.
封禅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盛典。汉代以前曾有多次封禅的记载。汉武帝封禅具有登天成仙性质。汉武帝的成仙封禅导致了司马谈死亡。汉武帝封禅使司马迁强化了对历史的认识 ,提出了德治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封禅活动与古代帝王登山祭天与四方巡狩有关.文章立足于<穆天子传>,试图以周穆王西游和昆仑祭天为线索,在与正史记载的历代帝王封禅活动的比照中,探寻穆王封禅昆仑的始末,并浅析其内涵.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没有帝王真正举行过封禅大典,但却留下不少与封禅相关的文献.此期封禅文献在内容与体裁上都很有特色,有对秦汉封禅的总结与反思,也对后世封禅之议颇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化播迁与山东境内大禹传说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禹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与文明起源过程中颇具关键性作用的重要人物。先秦秦汉文献中有关大禹史迹的记载,包含有若干可信的历史素材,同时也有大量后人增饰和附会的内容。今山东境内有关大禹的诸多传说和遗迹是夷夏文化交流过程中文化传播的结果。用文化传播理论对山东境内有关大禹的诸多传说和文化遗迹进行解释,不仅有较为可靠的历史文献记载作为支持,也可以在考古学方面寻找到若干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位皇帝,然而他又是一个非常迷信的人,他对方士的学说、巫蛊之术和神仙怪谈等都十分迷信,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寻求神仙和进行封禅活动,对国家和人民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汉武帝迷信鬼神与汉代迷信的社会风尚和其个人经历有关,并深受楚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礼仪之邦,传统礼仪教育非常成功,在历史的发展中国人秉承着谦恭温良的美德,以谦谦君子的形象屹立于世。传统礼仪教育中,西周礼仪教育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发展,儒家学者对礼仪的建设与推广起了积极的作用,其整理传世的"三礼"等文献记载了传统礼仪教育的资料,其礼仪教育目标明确,内容丰富,设置合理,对后世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仍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相似文献   

10.
三神山神话是国人十分熟悉的神话故事,《山海经》、《史记·秦始皇本纪·封禅书》、《拾遗记》卷一引东方朔《宝瓮铭》、《列子·汤问》等典籍,都有记载。在《魂归泰山——三神山神话“版本”研究》一文里,笔者曾从王充《论衡·订鬼》、《风俗通义·祀典》中,辑出不见于上引诸书的更加古朴的三神山神话故事,并对这一古朴的本子作了初步的文化学分析。且看这一神话故事:  相似文献   

11.
先秦文献中常见的"册名委质"在理解上常有歧义,"册名委质"实际是对会盟、盟誓的概括性指称,其中的"委质"是盟誓的一个环节,是由礼俗变化来的政治礼仪,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尊卑明显的君臣关系是历史地形成的,并没有特别的仪式来确立这种关系,或"册名委质"是确立君臣关系的仪式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12.
"傩仪"是甘肃傩文化中颇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重要环节,它们以不同的规模出现,小到庄院的打醮活动,大到"会首"的请神活动,都以肃穆庄严的格调表达出"礼"的性质,几乎成为任何一种傩活动的必备前奏与法定开头。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几乎是一个纯粹的男性世界,当我们从性别社会学的视野去分析整个过程时,会发现,女性禁忌几乎与傩仪发挥基本功能的过程中相伴始终,而其次生功能则又纠结着女性诸多的社会诉求。  相似文献   

13.
“红叶题诗“是一个著名的传统题材,本文通过梳理它在历史文献中的源起和流传文本,探讨该题材的最早故事本源、在唐五代和后世的文本流传情况,总结它在流传过程中的特征与规律,给出文学史对它的记录与评价等总体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学校作为实施社会教化的基地,有着历史悠久、仪式多样的学校典礼仪式。从汉代的"大射之礼"到隋帝的"问道之仪,释道之礼";从唐政府的"束氵制"到宋代书院的祭祀活动;以至金元之际的"庙学"。典礼仪式最大的影响在于形成了中国的传统学风和教风———"敬道"、"逊业"。这些对今天我国高等学府在学风、师资和大学形象等方面的建设,尤其在学校对社区的辐射影响作用的发挥方面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学者参与立法并解释法律,将儒家思想融入法律之中,特别是儒家思想的精华———礼。引礼入律被继承和发扬得以深化发展,将法律儒家化又推进了一大步,为后来隋唐法律的成熟和完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泰山封禅作为一种文化仪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对传统泰山封禅仪式的起源和象征意义进行分析,从性质、目的、形式、影响等方面,结合符号意义、身份认同诉求、共同信仰、祭祀仪式等因素,对泰山传统封禅仪式和现代《中华泰山·封禅大典》演出进行比较研究,阐释新媒介环境下利用实景演出呈现传统仪式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学者参与立法并解释法律,将儒家思想融入法律之中,特别是儒家思想的精华--礼.引礼入律被继承和发扬得以深化发展,将法律儒家化又推进了一大步,为后来隋唐法律的成熟和完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庄子“鼓盆而歌”的故事,向来被认为是庄子表现自己对死采取的一种旷达的态度。本根据献中对南方少数民族民间习俗“娱死”丧葬仪式的大量记载,探明庄子承受的化渊源,而认为他的“鼓盆而歌”,只不过是当时民间习俗“唱斋”“娱死”这种丧葬仪式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夜诵”考     
班固《汉书·礼乐志》中提到了“采诗夜诵”这一制度,对“夜诵”一词的解释历来多有不同。根据与班固同时的马廖给皇太后所上疏中提到“夜诵”一词的确切含义,可以断定,班固所说的“夜诵”指的是“夜中歌诵”,但这种夜间的歌诵是有特殊含义的。其司职者为宫中的盲乐师瞽嚎,内容为采自民间的“赵代秦楚之讴”,方式为配乐配曲的唱诵,其目的则是要让最高统治者得以观风知政,从而实现劝诫教诲的功用。  相似文献   

20.
"成于乐",真的是指君子道德学问与音乐修养的和谐完美之境吗?通过解读《周礼》、《礼记·乐记》等文献,笔者认为,古代的乐实际上是祭祀行礼的表演形式,祭祀行礼的场面因而被称为"礼乐之文",它的井然有序离不开乐官系统的指挥、调控.这种指挥、调控正是孔子所说的"节礼乐".当一个大司乐、大乐正那样的祭祀行礼的主持人,在孔子看来,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就.或许.这样理解"成于乐",才更能了解孔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