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就是自居易当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春行》。钱塘湖就是西湖,我们的中学课本上说:写的是西湖景色。这样说,有一点不好,就是容易和许多解释这首诗的人一样,把这首诗当成是一首写景的诗,让《钱塘湖春行》变  相似文献   

2.
《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白居易就是最早赞美西湖的诗人。读这首诗,我们自然会联想起宋代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相似文献   

3.
《钱塘湖春行》是中唐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七律诗。诗题中的钱塘湖,即西湖。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本诗就是一首描写西湖春游的佳作。诗人用他那支天工化笔,紧紧抓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处处扣住一个“行”字,把刚换上春装的西子湖,描绘得欣欣向荣、生气勃勃,深深地给人以美的享受。先行何处?“孤山寺北贾亭西”。首联第一句交代了诗人的行踪。孤山是西湖的突出标志,它位于后湖和外湖之间,峰岚耸立,清幽秀丽,上有孤山寺(南朝陈天嘉初年所建)是西湖登览胜地。贾亭,又叫贾公亭,唐代贾全任杭州刺史时所建,当时也属西湖名胜。第二句紧接着从大处着笔,用水光云  相似文献   

4.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即杭州名胜西湖。号称“人间天堂”的杭州,古来有不少文人在那里做过地方官,他们留下许多描写西湖风光的锦绣词章。要说最有名的人物,则前有白居易,后有苏东坡;而白居易这一首《钱塘湖春行》和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之二,即“若把西湖比西子”那一首,都是写西湖的诗中传诵最广的名篇。说来白、苏二位与西湖真是结缘至深:西湖原有“白沙堤”,就是从孤山到断桥的一道堤,此诗中  相似文献   

5.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是长庆三年(823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这是一首咏赏杭州西湖风光的诗。  相似文献   

6.
<正>一、读诗:读出一个"爱"字来师:今天我们学习白居易的诗《钱塘湖春行》(板书课题及作者),谁能用一句通俗的话把课题和作者联起来?生:白居易春游西湖。师:非常好!不仅将课题和作者联系起来,而且还精准解释了钱塘湖——西湖,春行——春游。接  相似文献   

7.
古诗语言精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时代隔膜的原因,学生难免会对诗歌中表现的时代背景、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难以理解,传统讲授法教学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沉闷无趣。以教学《钱塘湖春行》为例,从导入课堂开始到走出课堂结束,阐述古诗教学不仅是要教学生学会一首诗,而且还要指导学生用“这一首诗”提升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8.
一、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美好春光的喜爱。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  相似文献   

9.
在比较中阅读学习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它可以使学生尽快掌握同体裁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及同类题材不同体裁文章的表达特点,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辨析、鉴赏和表达能力。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钱塘湖春行》两首诗时,我尝试运用此法,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抓住特征描写景物是这两首诗的主要特点之一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这一特点,泛读后,我首先提出问题:同是写西湖多姿多彩的美景,这两首诗分别从哪些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舒缓、轻柔的音乐,学生们正在学习《钱塘湖春行》。通过朗读和赏析,学生们体会到这首诗通过对水、云、莺、燕、花、草等典型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早春时节西湖的蓬勃春意。我顺势引导学生们闭上眼睛想像:在你眼前呈现出怎样的景象——学生们闭上了眼睛,在音乐的伴奏下,那神情犹如一个个引马缓行,沉醉于旖旎春色的游  相似文献   

11.
感悟意境     
在中国古典诗学理论中,意境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美学范畴。它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核心,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理想。在中学古典诗歌学习中,感悟意境才能撷取诗歌的菁华。一、展开想象和联想,分析景与情在古典抒情型作品中,情景交融是其最重要的特点。在古典诗歌中,人们时而触景生情,景中寓情;时而因情布景,移情入景;时而借景抒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寄予浓浓的情感。在面对这类诗歌时,不妨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景与情的关系,让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体悟意境,与诗人的情感发生共鸣。例如,白居易的七律诗《钱塘湖春行》描绘了西湖旖旎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光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并在最后两句中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春色的喜爱。我在指导学生学习这首诗时,紧紧围绕诗题“春行”,先让学生结合诗歌的上下文,找出诗人在诗中列举的景物以及这些景物的特点,抓住“初平”“低”“早莺”“暖树”“新燕”“乱花”“浅草”等字眼,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春游的经历,各自描述所体悟到的“春行”画面,体会诗人在景物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有学生这样写到:“我仿佛看见诗人骑着一匹马儿在西湖边漫步,温暖的春日和和煦的春风令诗人心旷神...  相似文献   

12.
《钱塘湖春行》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诵读欣赏”中的一首诗,笔者抓住诵读、想象画面、体悟情感三方面教学生以诗歌赏析的方法,然后结合同类诗歌《惠崇〈春江晚景〉》开展“学以致用”活动,并且进行两首诗的比较阅读。学生在本课中掌握了咏春诗歌赏析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3.
把梨春 《甘肃教育》2000,(10):29-30
抓关键词语,在语文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使中心突出线索明晰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体现了全文的中心,或表明了行文的线索。所以先从题目入手,找出文章的题眼,作为分析全文的切入点,是一种既简明而又有效的方法。   例如:讲析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此文与其它文章不同之处,在于题目既交代了行文线索,又强调了描写中心,故分析时可紧扣“行”,抓住“春”双管齐下:   1— 2句:寺北俯瞰。白云低垂,与水面相接;湖水澄清,和长天一色。“初平”的湖面,春水盈盈,使西湖更显得景色优美,风光旖旎,令人赏…  相似文献   

14.
七言律诗《钱塘湖春行》,大约作于中唐长庆三年或四年(公元823年或824年)的一个早春,当时诗人正任杭州刺史。围绕“春”字工笔绘景,紧扣“行”字细腻着墨,善于从动态中捕捉盎然的春意,是这首赏春名诗的主要特色。“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首联二句主要写西湖。第一句点明西湖的方位:在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面。这里  相似文献   

15.
“诗不好教。”这是许多教师曾有的教学困惑。《钱塘湖春行》是一首短小的古诗,一篇自读课文的其中一首。有的教师想当然地只讲完字词,接着让学生背诵,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而新疆肖老师的这堂课却让我们看到了古诗教学的春天。该课的教学以“读”贯穿,却次次都能读出新内容,读出新感受,课堂不沉闷,学生不生厌,师生携手美美地在早春的西湖旁走了一个来回。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材的例子作用,使学生学到了不少研习古诗文的好方法。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堂古诗文教学课吧。  相似文献   

16.
云脚及其他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这是白居易七律《钱塘湖春行》的首联.白居易游览西湖,当在早春某日雨后不久.句中的“云脚”,是指雨后低垂于西湖的云气.因是远眺所见,加之空气润湿,湖面上水气蒸腾,故曰“低”.按,课本注释说.“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这注释没有讲清什么是“云脚”?“白云”怎样同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以下简称《春行》)是他对杭州、对西湖的“爱”的结晶。很多人在评析此诗时,说“行”或“春行”是它的线索。从手法上看,也可以这么说。但是,我们知道,诗歌是情感的产物,是诗人面对客观物象而唤起  相似文献   

18.
《绝句》是唐朝伟大诗人杜甫的名篇 ,诗中生动地描写了一幅春天充满生气的意境深远的画面。针对这首诗的特点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步骤 :一、自学古诗 ,引导学生想象图画 ,体会意境。学生读诗自学 ,通过自学弄清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都在什么地方 ,对这首诗有个大致的了解。二、通过“画诗” ,理解诗句 ,体会诗情。1 .出示前两行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时我问 :“这两行诗描写了什么景物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 )然后 ,我在黑板上画出了柳树和蓝天 ,问 :“你能画出黄鹂和白鹭吗 ?”学生一听 ,纷纷举手。我让…  相似文献   

19.
西湖小记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传颂千古,作为人间天堂的杭州以西湖而闻名天下。暑假中,我来到杭州,当然不会忘了去游赏我仰慕已久的西湖。  相似文献   

20.
《钱塘湖春行》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诵读欣赏"中的一首诗,笔者抓住诵读、想象画面、体悟情感三方面教学生以诗歌赏析的方法,然后结合同类诗歌《惠崇春江晚景》开展"学以致用"活动,并且进行两首诗的比较阅读。学生在本课中掌握了咏春诗歌赏析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