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体育》2012,(10):111-111
“同情”在我眼里是个坏词,意味着从高向低、从上往下,恩典别人一点精神、物质上的东西,有施舍的感觉。我不会同情残疾人。他们在身体上或者有缺陷,但是在精神上大家是同样的,我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自上而下同情他们。我会“共情”,见失明者体会他们在车水马龙中行走的艰难,遇肢残者想象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不易。  相似文献   

2.
有人将“情感教育”喻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法宝 ,作为班主任我将“情感教育”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方法。在实际工作中 ,我注意从多方面关心、爱护、理解、帮助学生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从而收到了理想的教育效果。一、关心———爱护———扬长避短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 ,他们单纯、幼稚 ,需要知识 ,同时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因此 ,情感教育的第一步必须从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做起。作为班主任 ,要从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 ,发现他们的长处和短处 ;从人的自我实现需求出发 ,结合学生的…  相似文献   

3.
当乔丹、皮蓬这对NBA历史上最耀眼的“双子星”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出,当马龙、斯托克顿等老一辈“双子星”即将完成其历史使命,当奥尼尔、布莱恩特,邓肯、戴维·罗宾逊等“双子星”已成为球迷耳熟能详的“双子搭档”时,NBA又诞生了许多表现抢眼的新生代“双子星”。他们年轻、球技精湛、活力四射,与前辈“双子星”相比,尽管他们还有许多待改进的地方,但他们已经成为NBA新的偶像型球员。  相似文献   

4.
人们崇拜明基,有时对他们的顶礼膜拜接近痴狂的程度,于是明星被人们一次次地“神化”。也许他们自己并不因此而飘飘然,毕竟他们也是人,生活中有令人振奋的一面,也有让人感到不尽人意的一面。在他们的生活中,最了解他们、最有权利点评他们的,莫过于他们的妻子了。通过他们的妻子对他们生活中的趣闻轶事的点滴描绘,我们从中对他们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5.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的一句名言。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他们,而必须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认识他们,研究他们,教育他们。俗话说:“浇树浇根  相似文献   

6.
很多业余球友在观看比赛时都会产生许多感悟和冲动,憧憬能够拿起球拍站上球场,立刻就把各种高超技艺都化为己有。可乒乓球作为一个“专业”与“业余”水平差别相当大的竞技项目,受时间地点、训练条件、教练对手等因素的影响,能把球打成职业运动员那般水平,对业余球友而言并不现实。然而,打不出他们的威力,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意识;达不到他们的技术质量,我们可以效仿他们的战术思想。因此从本期开始,技术版将隆重推出“学以致用”栏目,力求从广大业余球迷的视角深入分析一些实用性较强的比赛,把大家能够“看得懂、练得会、用得着”的技战术总结出来,赏析高水平对抗的同时给大家提炼更多“实惠”,希望能对各位业余球友的思考与实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很多业余球友在观看比赛时都会产生许多感悟和冲动,憧憬能够拿起球拍站上球场,立刻就把各种高超技艺都化为己有。可乒乓球作为一个“专业”与“业余”水平差别相当大的竞技项目,受时间地点、训练条件、教练对手等因素的影响,能把球打成职业运动员那般水平,对业余球友而言并不现实。然而,打不出他们的威力,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意识;达不到他们的技术质量,我们可以效仿他们的战术思想。因此从上期开始,技术版已隆重推出“学以致用”栏目,力求从广大业余球迷的视角深入分析一些实用性较强的比赛,把大家能够“看得懂、练得会、用得着”的技战术总结出来,赏析高水平对抗的同时给大家提炼更多“实惠”,希望能对各位业余球友的思考与实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枪炮与玫瑰     
《天下谁人不识君——中国魔兽四大天王》一文想必已成为中国魔兽的不朽的丰硕碑。他们将被后辈水远记住。死,他们只是慢慢凋零。”如今,这“四大天王”的处境中国电子竞技的标专性人物;suhO和xiaOt总是在为自己已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在自己“半退休”的日子里继续享TED、Fly100%,Rabbit、Sai,他们是今年中国魔兽出,他们的名字从不为人知到尽人皆知,他们代表中国魔  相似文献   

9.
体育学院学生同其它院校学生一样,是受高层次专业教育的群体,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好学、好胜、好强、好奇,思维敏捷,锐意进取。然而,由于他们与其他专业院校学生相比,具有相对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从学授业特点,因而,他们也有其相对独特的思想品性和心理特征。我们“观人立教”,“因材施教”,全面贯彻实施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全面地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全面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全面地考察、了解体育学院学生的思想品性特点。不仅要了解、掌握他们优点、长处、而且要了解、掌握他们的缺点、短处;不单单要了解、掌握他们显露的思想品  相似文献   

10.
自律     
健力宝队从巴西归来,一位记者问教练李辉,除了技、战术,健力宝小将在巴西还学到了哪些东西?“自律。”李辉说,“他们学会了自己管理自己,他们知道了作为一个运动员应该做什么。” 一件小事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相似文献   

11.
他们像花果山上欢蹦乱跳的小毛猴,又像茂密林中叽叽喳喳的小山雀。哪里有了他们哪里就充满了欢乐。他们几乎没有节假日,每天都要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还要坚持文化学习。不过他们习惯了。他们常以自己灵活迅捷的翻腾、轻盈优美的转体、独具一格的入水,为祖国和母亲赢得荣誉。他们是国家跳水集训队里的一群毛娃娃“小不点”,让我们从他们生活、训练中的一些片断了解他们的成长历程吧。  相似文献   

12.
周欣 《游泳》2013,(1):29-31
他们是冠军选手背后的智多星。他们善于发现未来之星,指引选手们一路从草根走向神坛。他们有的专门指导单个运动员,有的管理或执教整支队伍,他们在虚拟的大学里“传道授业”,教会学生们如何成为未来的冠军。当弟子们在伦敦奥运会披荆斩棘、大显身手之后,我们邀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3.
1988年10月,奥斯卡·罗宾逊、贾巴尔、摩西·马龙这些曾经在世人瞩目的NBA历史上创造过无数传奇的NBA昔日巨星们来到了中国,从上海、合肥到北京,他们四度同中国男篮进行了交锋,虽然他们以1比3的总比分输给了年龄几乎小他们一倍的中国国家男篮,但对年轻的中国男篮,他们却说:“这些孩子(指中国国家男篮球员)还没有学会打球!”想想当年他们惊世的球技,我们似乎还不能把这些视作是输球之后的“心服口不服”,毕竟从他们身上我们明白了学会打球,真的不仅仅是在比赛场上争得一时的高低……如果说这些XNBA的传奇球员在同中国国家男…  相似文献   

14.
苏霍姆林斯基说:“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个年龄的人,就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们的。”由此可见,“后进生”的转化是教育活动中的永恒挑战。从认识“后进生”的心理、尊重“后进生”的心里、转化“后进生”的心里等方面作诸多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尝试,为转化“后进生”积累丰富有益的经验。做到既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又达到纠偏的效果,从而更为有效地转化“后进生”。  相似文献   

15.
劳拉 《篮球》2001,(23)
对中国运动员来说,有一项非常传统的评判标准可以确定他们平时的训练是否优秀,进而评判他们自身是否优秀。那就是:三从一大——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而且要保持大运动量。以“三从一大”的标准要求当红球星布莱恩特同样是有道理的,尽  相似文献   

16.
樊人 《网球天地》2010,(1):104-105
和很多青少年网球选手聊天,他们偶尔会聊起南京,聊起“明日之星”全国网球训练营里的快乐日子,还有他们慈祥严肃的美国教练杰夫·贝勒普。从只青片语中你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满足和自豪,因为来到南京的前提条件是获得全国各分站训练营的男女冠军,他们还有机会到国外参加“明日之星”国际训练营。  相似文献   

17.
三月八日,位于北京王府井地区的“文竹”地下旅馆里喜气洋洋,我有幸去参加一个欢送会。当我看到会场当中坐着的七位身穿运动服的小朋友时,我真不敢相信,他们就是从广西——北京“少年儿童马拉松队”的小队员们。当我向随队来的广西广播电台记者陈旭询问他们的情况时,陈旭不无感慨地说:“要说得先从他们的教练赵建民开始。这位从体院毕业的大学生,怀着振兴中华田径事业的雄心,来到广西矿业建设公司子弟学  相似文献   

18.
叶婉 《乒乓世界》2013,(2):80-81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了解一个人所有的历程、动态,他们知道一个人的爱好、喜恶,在旁人眼里,可能很多做法近乎疯狂,但他们就是这样支持着那个人,给那个人鼓励——他们就是Fans,音译成“粉丝”。从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始,那句“激励一代人”的口号不绝于耳,一群年轻人,为去年夏天带来了激情与梦想。球星的力量不仅仅体现在赛场上,更多的是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感染着粉丝们。水能载舟,他们的拥护同时也给予队员们更多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张伟  陆军 《体育教学》2003,(6):13-14
一、对于“差生”和“差异”的思考从体育教学实践看,任何学段都有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差生”群体。这些学生虽然也和别人一样听课、练习,表面上接受着平等教育,但实际上由于上述的诸多差异,他们并没有得到适合于他们的教学。机会平等并不等于给每个人平等的机会,并  相似文献   

20.
2001年本刊“家庭版球星培养之路”推出了3个十几岁的孩子,他们当时还是业余网球爱好者,4年之后, 他们已经成了专业球员,均效力于北京网球二队。4年中,他们有哪些进步、有哪些收获,他们在从业余到 专业的转换中,和网球有怎样的纠葛?他们练网球还快乐吗?本刊的回访告诉您他们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