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明清之际,以天主教及西方科学技术为核心内容的“天学”在中国的广为传播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士大夫的积极推动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便于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利玛窦对天主教进行了儒学化的包装,这为士大夫最终接纳“天学”扫清了障碍。急于挽救晚明危局的士大夫视“天学”为济世良方,对“天学”的传播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们的积极推动成为“天学”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动力,对“天学”的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明清易代以后,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士大夫阶层对“天学”的热情逐渐消退,“天学”在社会上的影响亦日渐式微。  相似文献   

2.
莆田■溪宫历史悠久,是研究莆田山区妈祖文化难得的实物资料。重点就溪宫的沿革、建筑特色以及当地妈祖信仰民俗活动等方面进行田野调查,并分析妈祖信仰对莆田山区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简介玉皇大帝信仰及造像由来。通过调查莆田地区玉皇大帝信仰,概述玉皇大帝神像及其诸神在莆田的分布情况及造像的若干特点,指出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峰焦 《天中学刊》2012,27(3):67-69
依附于宗族之上的群体信仰为天主教在乡村社会的延续提供了理想的传承载体,信仰通过家族自上而下地传承,如同姓氏一般成为家族标志,是家族成员群体认同的重要符号。甘肃榆中葛家湾葛氏家族自光绪末年皈信天主教,是西北农村地区一个典型的天主教家族。虽然在建国后,葛家湾的天主教信仰有过中断,但文革之后便迅速恢复。这种家族传播模式在保持信仰的代际稳定同时,也限制了它的进一步传播。  相似文献   

5.
以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莆田籍学生为对象,通过问卷等方式进行调查,依统计数据,分析莆田大学生妈祖信仰的现状,探讨大学生信仰妈祖的原因,并提出若干引导大学生理性对待妈祖信仰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源自东南沿海莆田的妈祖信仰在马来西亚影响深远,从其宫庙的分布可见一斑。其宫庙大多与地域性会馆相结合,配祀神也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等特点;其中妈祖信仰的社会功能独具特色,对当地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介绍唐宋莆田南北洋开发的历史过程,宋代木兰陂建成后,莆田南北洋大开发完全改变了莆田的社会、经济、文化面貌,农业一岁三熟,科举文教大兴,不仅为妈祖信仰的传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条件、文化支撑和宗教土壤,而且直接促成宋代妈祖信仰的快速传播和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8.
通过材料考证和文本细读,对清初上海的天主教文人许缵曾的思想、信仰与情感世界作了较为深入的解释和探讨,同时也基于此对陈垣、方豪两大家的看法有所匡正。文章认为,许缵曾是上海著名天主教世家的第二代教徒,相比于其祖辈,其内心世界已很少“两头蛇”的紧张,也不复有对天主教“惟一真道”的执着,故相应增加了对别种教派的宽容,其人生指南往往是由多种价值理念和宗教关怀杂糅而成。天主教的本真蕴含逐渐消融在固有文化的血脉之中,必须将其置于生平、家世、事功及其人际脉络诸重透镜之下方能予以辨析。这种信仰生活的内涵嬗替,在明清天主教世家的后代身上有相当普遍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以一份清代天主教世家分家文书序言为文本,通过田野调查,搜集了家谱、照片、碑记、方志史料、口述史等文本,唤醒耶儒文化在该村相遇后积淀百年的文化记忆,透视中国农村天主教信仰和儒家思想的交织。序言追溯了艰难的创业史、家庭世系构成及分家缘由,也显示了父家长衍用"诸子平分"和"托亲凭族"的分家原则和方法,为儿孙析产分家,并以融合了传统家礼和天主教教诫的家训导之。父家长"累世而居"、"父子一体"的愿望,无法阻碍"树大分叉"的家族瓦解。在本不需要书面契约的血亲之间,分家人以分书契约形式传承家族信仰与传统文化。分家形式上是家产的分割、门户的独立,但精神上是家族文化的一脉相承,分书具有文化遗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唐宋时期开始,江西士大夫即通过各种方式挖掘、阐释许真君信仰的正统资源,努力使这一地方神灵被国家所接受。在江西士大夫看来,许真君信仰的内涵与正统儒家思想实有颇多相通之处。与朝廷的严格管理和民众的虔诚崇拜相比,江西地方官员和士绅在对待许真君崇拜时表现出更加灵活的态度,一方面他们作为朝廷的代言人,要宣扬国家正统话语,将这一地方神祇纳入国家意识形态范围之内;另一方面,他们又要考虑乡民对这一神祇的虔诚信仰,从而竭力为其争取政治地位。  相似文献   

11.
福建一直都是中外交流的重要前沿阵地,但直到明朝时期,福建与西方之间才开始出现文献交流活动。尽管马丁·德·拉达最早促动了福建文献的西传之旅,而利玛窦也据朱熹所编《四书集注》完成了一种《四书》拉丁文译本,但西学中传才是福建与西方文献交流活动中的主流,而西方来华传教士则是这一活动的主力军。其中,艾儒略所译《圣梦歌》为目前所知的第一首汉译英诗,而阳玛诺、利安当等人也对福建与西方文献交流活动有所贡献。与此同时,福建本土士人也开始走上了中西文献交流的历史舞台。其中,张赓既是金尼阁翻译《况义》时的笔录润饰者,也是艾儒略所译《圣梦歌》最早的刊印者,为西方文献中传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易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经书,引起了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的关注,相应的译介著作相继出现。其中以法国传教士为主的索隐派以对《易经》的翻译和研究为基础,提出儒学与天主教同源的观点,缓解了因“礼仪之争”而引起的清统治者与罗马教廷的紧张关系,并推动了欧洲汉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虽然有悠久的教育思想史,但作为学科的教育哲学始于1919年杜威来华讲学。杜威来华讲学之后,教育哲学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注意和重视。从1919-1949年,我国学者先后翻译了近10本国外教育哲学,自己编著了20余本教育哲学。国人编著的教育哲学,就思想而言,有新康德主义、实用主义、三民主义、天主教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就学科体系而言,有"哲学之教育应用"体系、"各派之教育哲学"体系、"教育之哲学"体系、混合的体系等。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教育哲学,不仅与西方教育哲学几乎同步发展,而且30年的建设,完成了中国教育哲学初建的任务,为新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访谈法,文献资料分析等方法,对当前莆田沿海农村中小学生的体育态度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结果表明莆田沿海地区农村中小学生需要通过体育运动达到"宣泄"和"娱乐"的程度大,以此来减轻学习和生活的压力。  相似文献   

15.
明清以来,随着西方传教士的来华宣教,中西方的妇女观念不断相互碰撞。天主教义对中国妇女的生活方式、日常习惯、婚姻状况等造成了不小的冲击。这种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相背离的局面虽然受到了保守势力的激烈抨击,但是仍然有不少妇女毅然走上信教之路,客观上对长期以来束缚中国妇女的封建礼教形成一种抗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分析考证,认为宋代是莆田古代历史上文化教育最辉煌的时期。指出莆田“文献名邦”的誉称源于宋代。而“文献名邦”碑坊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  相似文献   

17.
危机四伏的明末社会与耶稣会士在华传教存在根本冲突,根源于耶稣会士所代表的西方宗主国和天主教利益与明帝国利益的根本对立,而不是根源于东西文化冲突,文化冲突仅仅是东西根本利益对立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研究利玛窦传记《大西利西泰子传》及其作者张维枢,探讨了下列四个问题:通过张维枢《大西利西泰子传》与艾儒略《大西西泰利先生行迹》的比较,分析张维枢撰写此传的动机及完成的时间;张维枢生平考述,主要介绍了任职经过与政绩,他在晚明政坛上的影响;张维枢与天主教传教士、教徒的交游,主要介绍了他交游的来华天主教传教士和中国天主教教徒;张维枢著述情况简介,包括他的文集与零星撰述以及他编辑、刊刻的文献等。  相似文献   

19.
指出中国重启汇改后,我国外向型企业在出口量复苏的同时也出现明显的"量升利减"现象。描述莆田市外向型企业的总体概况,具体分析人民币升值对莆田市外向型企业的影响,最后提出应对措施及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