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沉默的思想     
寂静而空旷的阅览室中,时钟滴答滴答的走着,一排排档案综卷陈列在那里.它们沉默着,像是一个个思想;它们都醒着,与我进行着无声的交流. 我轻轻的走过,望着那一列列的综卷,历史的沉重就好像在压迫着我的神经,使我沉思着,凝望着.这是属于历史的、泛黄的、密密麻麻的、形形色色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学会放弃     
那年,我脱下了军装,成为了一名档案工作者.我走进了一座殿堂,一座装满尘封历史的、寂静的殿堂.朋友问,怎么到了那里.我说,我选择,我喜欢.其实我清楚,这话有一半是真实,一半是无奈,还伴有一丝惆怅.我喜欢档案工作,是因为档案里面包含着厚重的历史,它内在的人文价值让我心动.可是理智告诉我,面临人生重要的转折,要学会放弃.  相似文献   

3.
百期遐思     
我是伴着"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歌声,由童年走进少年,又进入中年的.我和我那个时代的许许多多人一样,有一个浓浓的"北京情结".而今,年龄在增长,心态在变化,可"北京情结"却一如既往.因为北京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缩影,是伟大祖国的心脏.仰望着她的金碧辉煌,注视着她的举手投足,一种幸福温馨,激越豪迈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4.
庞遵升 《青年记者》2017,(24):35-36
孙巍兄的这部文稿,是他从业近四十年的结集.60篇文稿其中34篇涉及日照,每篇新闻都附有他新近写的点评.读文稿,看点评,我感受到历史与现实、事件与哲思互动的震撼,体味着站在历史岸畔听智者点评大江东去的快乐.这部文稿,有历史的厚重,有哲思的乐趣,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5.
一 时间是历史的雕塑家,它镌刻着奋斗的年轮,勾勒出变迁的轨迹.建党百年、强国有我、乡村振兴、中国航天、疫苗、双碳、奥运……一个个年度关键词,浓缩着中国发展的万千气象,记录着极不平凡的2021.  相似文献   

6.
在隐秘的历史深处,总有一根线,连接了过去和现在的两个时空.这根线便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档案.暮春四月,当我坐在安徽省高等法院的档案阅览室里,翻阅面前二尺多高的案卷卷宗时,我被这根线牵引着,思维游走在40多年前的某一特定时空.通过这些卷宗,我在寻找一位布鲁诺式的人物——石仁祥. 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我,对当年这桩轰动一时的公案早有耳闻,这使我已经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在逐页阅览这份黄纸黑字的卷宗,"零距离"触碰这段历史时,我的心仍抑制不住地颤抖.  相似文献   

7.
档案部门不会有谁将其列入"热门"单位.但是只要我们奔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去工作,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身升温,就会得到社会的赞同.从我局近六年的历史发展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8.
历史是积累过去的档案,档案是记载正在发生的历史。每天,我走进档案局,查阅,登记,分门别类整理着各种档案,总有一种莫名的庆幸与喜悦,庆幸的是我生在一个这样美好的时代,天下太平,百业兴旺;喜悦的是我同时记录着这个时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芸芸众生,世间百态。  相似文献   

9.
我的祖国,高山巍峨,雄伟的山峰俯瞰历史的风狂雨落.任凭风云掠过,坚实的脊梁,顶住了亿万年的沧桑,从容不迫.我们的党,大河奔腾,浩荡的洪流冲刷过百年历史翻卷的漩涡,惊涛骇浪涌起过多少命运的颠簸.我的祖国,风光秀美,广袤的大地上无数璀璨的文明在熠熠闪烁.我们的人民,相濡以沫,56个兄弟姐妹演绎着东方神韵的精彩.人文风貌的磅礴,千古流传着无数跨越时空的动人传说.  相似文献   

10.
余杰 《山西档案》1999,(1):35-38
历史如同一条河流,时而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里面静影沉璧漂起一叶舟.今天,楼群分割着都市的天空,车辆堵塞着喧嚷的街道,行色匆匆里,我猛然已经走到一个世纪的尽头.  相似文献   

11.
档案自述     
我是一艘远古的船,行驶在人类历史的海洋。历史有多久,我就有多长,山呼海啸,风云激荡,我藏着六合的风雨,列着千载的苍桑。我是一片朴实的叶,吮吸着大自然的营养。我的脉络如勾如画,我的颜色红绿紫黄。我从不雕琢,雕琢便不再是我,我只需要脚下这方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土壤和头顶这片自然得不能再自然的阳光。我是一汪清澈的水,在四季实现时代的理想。春天,我如丝如织,润泽万物酣酣畅畅;冬日,我似玉似银,穿越时空洒洒扬扬。尽管我的外在千变万化,然而我不变的灵魂依然是那特定组合的氢与氧。我是唯一的,不是自诩,我胜过宝库里的稀有珍藏。我灵…  相似文献   

12.
回首过去,总有很多话要说。但事实上,只有历史才能昭示未来,很少有人能够冷静地站在历史边上审视着无论波澜壮阔还是平淡无奇的历史,记者亦然。 作为一名时政记者,我得到的最严肃的评价莫过于“共和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人和记录者”。我觉得自己只不过是一个老老实实记录历史的书记员。 对我来说,25岁就登上天安门城楼采访国庆集会和游  相似文献   

13.
我是锦州师范学院的一名档案员,综合档案室是我的工作岗位.这里没有激动人心的口号,更没有惊天动地的呐喊,有的只是满桌的图纸,满柜的文件.然而,不要以为我们死性呆板,整天无休无止地翻腾着一堆纸片,我们是在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学院教育事业储存着历史的记忆.  相似文献   

14.
一张报纸的特色是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特色的报纸不会有大的社会影响,不会有大的发行量,也不会有多大的前途.谈报纸的特色离不开讲传统,讲传统免不了要看历史.所以谈工人日报的特色就有必要简略回顾一下工人日报的历史.我想从我理解的工人日报历史上的几个重要时段,谈谈工人日报特色的演变.  相似文献   

15.
银铸烟斗     
在我们家里,存封着一杆银铸烟斗,烟斗很精致,留着斑驳的痕迹,那是父亲给我的遗物.每每抚摸它,仿佛父亲就在我们身边吞云吐雾,那段历史好像发生在昨天.  相似文献   

16.
老屋     
20年前我大学毕业,在省城工作.17年前,父母随我一起居住生活.老屋空留乡间,风蚀雨驳,残破不堪.老屋屋檐下何时长出的两棵榆树,使老屋还不至于过于荒凉.但老屋是家.保留着家的历史、回忆和全部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7.
我的第一次     
人生有许多第一次,有的让人心酸,有的使人兴奋.第一次意味着开始.蕴涵着启迪,宛如一个生动的冒号:记录着过去,指点着今天.昭示着未来.我在我的新闻生涯中,也有许多难忘的第一次.  相似文献   

18.
4月,我参加新华社第一个"红色足迹"报道小分队奔赴井冈山采访,依据井冈山革命历史独特的"红色背景"制定了初步拍摄计划:寻找有特色、有故事的人物.找准切入点到达井冈山的第二天,我们采访小分队到井冈山党员干部培训中心采访.培训课上,83岁高龄的全国劳模毛秉华老人用朴实的语言讲述革命传统对他的影响.我边拍摄边记录边思考,这些经历上百次演讲的人们,是用怎样的激情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在访谈中,我得到的答案就是"责任"二字.  相似文献   

19.
新闻是"时间"和"空间"的骄子.好记者时刻准备着,"第一时间","第一地点",成就"第一新闻". 今年7月,为纪念斯诺诞辰100周年,一部文献纪录片揭示<西行漫记>的历史价值时,我注意到,居然有两次强调"时间"和"地点"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不知道中国跟踪摄影第一人徐永辉和他的传奇故事以前,我不敢相信有人竟会执着地用整整60年的时间,将镜头对准余杭乡下的一户普通农家.而当获知徐永辉老师目前仍住在杭州,并一直用镜头跟踪、记载着余杭乔司镇农民汪阿金一家的变迁时,我由衷地觉得,余杭区档案馆有责任将这60跟踪的珍贵瞬间收入馆藏,实现其永久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