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乐亭大鼓是我市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近两年,我校尝试开展地方曲艺特色教育,让乐亭大鼓走进了校园。这一举措不但有利于弘扬民俗文化、传承地方曲艺,更加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学生艺术特长的培养也大有好处,可谓是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两全其美。一、"非物"进校园,传统艺术绽放生机2011年12月,我校"古韵新声"曲艺社团  相似文献   

2.
正东北大鼓是中国曲艺说唱种类之一,流行于中国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的东北地区的说唱艺术。东北大鼓受到了东北地区民间音乐的陶染,在弦子书的基础之上,借鉴京韵大鼓、乐亭大鼓等相关姊妹艺术的成熟唱腔和艺术经验,经过不断的实践演出逐渐形成的具有北方特色的说唱曲种。从东北大鼓的产生至今,经历了一百五十多年的沧桑岁月,在这漫长的年代中,东北大鼓经历了它的鼎盛与衰微,时代、背景、地域等等因素与东北大鼓的命运息息  相似文献   

3.
曲艺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体。光州大鼓是以唱腔、说白、敲打、表演相结合的民间曲艺艺术。光州大鼓唱腔可分三种流派,即“南口、北口和花口”,也叫“三张嘴”。南口唱腔旋律性较强,曲调幽柔委婉,很接近当地的山歌、小调。南口唱腔音乐全部为微调式,曲式结构以四句体为主。  相似文献   

4.
乐亭大鼓历史悠久,自古发源于河北省乐亭县一带,富有非常强烈的地方特色。乐亭大鼓经过数代艺人的不断创新与提高,造就了乐亭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成为我国曲艺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乐亭大鼓的研究来分别介绍其形成与其音乐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5.
正【主持人语】曲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艺术的瑰宝。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曲艺研究成果有王国维、罗振玉等人的敦煌变文研究,任二北的唐戏弄、古优语和敦煌歌辞的研究,赵景深等人的鼓曲研究,侯宝林、薛宝琨等人的相声研究,周良、谭正璧等人的评弹研究,黄仕忠等人的子弟书、木鱼书研究等。但是因历史的原因,曲艺学科至今未获独立地位,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因此,科研工作者  相似文献   

6.
在少先队活动中,特别是队会中,辅导员经常会通过创作和运用各种曲艺形式,讲清道理,活跃气氛,深化主题,感染队员,在他们心中播撒下美的种子。队员们则在自编、自导、自演、自娱的过程中接受锻炼,提高能力,增长才干,促进着自身的全面发展。曲艺植根于民间,服务于大众,融文学、音乐、表演三者于一体,以词叙事,是虚拟表现的说唱艺术,也是在队活动中应用广泛、颇受队员欢迎的艺术形式。曲艺形式生动活泼,地方特点突出,生活气息浓厚,内容与队员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表演可因地制宜,因而为广大少年儿童所喜闻乐见。我国大约有400多个曲种,大致可分为说类和唱类。说类包括评书、相声等;唱类包括快板、鼓曲等。音乐性强的鼓曲类曲种,又可分为鼓词、弹词、琴书等。在少先队活动中,经常运用的是相声、快板、三句半、对口词、山东快书等曲艺形式。  相似文献   

7.
西河大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河北省最重要的曲艺之一,深受群众喜爱、曾经风靡一时,但现在面临传承和发展危机。郑燕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西河大鼓演员之一,她是西河大鼓第六代、"朱派"第五代、"艳派"的正宗传人,同时也是河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她几十年如一日,为西河大鼓的传播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郑燕继承传统又锐意创新,实现了市场经济与艺术追求的较好结合和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8.
黄河口地区的民间曲艺历史悠久且曲种繁多,人才辈出,对周边地区影响较大。自明代中叶以来,唱曲和说书就在此地兴盛,到清代中后期呈现繁荣景象。俚曲、小曲子、山东琴书、平调、岭调、临清琴曲、端鼓腔、大鼓、落子、快书等曲种都曾广为传播流行,特别是其中的“东路琴书”“枣木杠子乱弹”“扽阳光”三个曲种脱颖而出,在艺术上达到了至今都叹为观止的艺术高峰。早期的黄河口民间曲艺语言质朴原始,唱腔粗犷动人,是黄河口民众生活的真实写照。其文化价值体现出“逃荒文化”的创造变异性、移民文化的开放融合性、民俗文化的原生态传承性,为研究我国民间曲艺艺术的发展规律提供了“活”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赵景深先生《大鼓研究》一书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大鼓研究》自身价值与时代意义的基础上,探究《大鼓研究》一书所包含的民俗学价值。大鼓作为中国传统曲艺曲种分类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流行于中国北方诸省城镇乡村,本身即具备一定的民俗学研究价值,目前学界对大鼓研究甚少,《大鼓研究》一书的相关研究更是如此。本文围绕民俗特点,主要从《大鼓研究》一书的所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内容特点、自身价值、时代意义等方面进行探究,论述其民俗学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0.
以纵向时间为线索进行分析,研究安徽大鼓从兴起到繁盛再到衰落的历史和种种表现,分析得出结论:安徽大鼓分为生长期(光绪中叶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繁盛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创新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初)、低沉期(二十年代八十年代至今)四个历史时期,此发展阶段也是安徽曲艺整体发展历史的概括。  相似文献   

11.
以纵向时间为线索进行分析,研究安徽大鼓从兴起到繁盛再到衰落的历史和种种表现,分析得出结论:安徽大鼓分为生长期(光绪中叶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繁盛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创新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初)、低沉期(二十年代八十年代至今)四个历史时期,此发展阶段也是安徽曲艺整体发展历史的概括。  相似文献   

12.
河南大鼓艺术是流传于驻马店地区的稀有古老曲种。通过对其艺术特色的研究,突出其古老性与艺术性,并期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找到保护与传承河南大鼓艺术的措施和办法,让这个古老的艺术曲种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3.
四胡     
正也叫"四弦胡琴"。一、三弦同音定为d~1;二、四弦同音定为a~1。琴弓粗壮,用双股马尾分别夹于一二及三四弦之间。奏时,一、三弦或二、四弦同时发声。是曲艺大鼓的主要伴奏乐器。  相似文献   

14.
从中州大鼓艺术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文化特征以及发展概况等方面,粗浅地分析该民间传统艺术所具有的人文价值、艺术特色及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刘梓钰在《南开学报》93第六期撰文阐述当代曲艺理论研究的误区。文章说,当代的曲艺理论与文学、美术、戏剧、电影等门类艺术的理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这同曲艺理论研究陷入了三大误区有关。误区之一:曲艺理论研究主要是整理、综合、复述别人和自己的研究成果,而不是创新。误区之二:曲艺理论研究或从书本到书本,或跟着感觉走,想当然,而不是曲艺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误区之三:混  相似文献   

16.
河洛大鼓的雅化艺术特征主要体现于艺术表演形式上的"优雅"、"悠闲",道白、唱词的"高雅"、"规范"。从发展的现实需要上看,当代河洛大鼓艺术的"生产"应具有多元的雅化发展取向,只有这样,才能消解河洛大鼓当下历史演变中所充满的悲喜双重的吊诡气息,才能使得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7.
《滁州学院学报》2016,(4):81-84
曲艺谚语是划定在曲艺范畴内部的一种行业熟语,从曲艺艺术的各个方面阐释和总结了曲艺规律、曲艺规范以及行为标准。曲艺谚语中广泛流传、脍炙人口的话语包含着独到的隐性的批评思想,对传承文化遗产、规范艺术表演、丰富文艺理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济宁八角鼓是由北京八角鼓与河南鼓子曲传入济宁之后,又采用本地方言土语,吸收地方民歌俚曲,三者相结合而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曲艺形式。济宁八角鼓曲牌丰富,演唱形式多样,伴奏方法灵活多变,节奏比较简单,多以舒缓的节奏型出现。济宁八角鼓演出场所主要集中在市中区的越河两岸商号茶楼集中之地。  相似文献   

19.
曲艺是中国古代民间的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极具特色及韵味的艺术形式。从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到宋元、明清曲艺音乐的大繁荣,诸多曲艺种类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传承至今。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步伐的日益加大,当下的曲艺音乐生存土壤、传播状况也发生了巨大转变。河南省是曲艺之乡,有众多的曲艺形式,在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下,如何理性分析其当前生存状况,探讨其传播之道,对于河南曲艺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石玉昆作为一代曲艺大师,十分重视博采众家之长。他以子弟书演唱艺术为根基,汲取弹词等曲艺品种的优点,翻旧出新,改革创造出一种崭新的曲艺形式,以至于前人的记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后人在他的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在这种不断改革,不断发展,不断否定的过程中,虽然曲艺艺术进步了,石玉昆也留下了赫赫声名,但“石派”说唱艺术却不可避免地绝迹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