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大数据方兴未艾,人工智能汹涌而至,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以大数据、并行计算、深度学习为内驱力的人工智能引动着现代教育的智能化发展,成为促进教育前进发展的重要引擎,赋予教育以巨大的"智慧"力量。在人工智能巨大的发展机遇下,教育想要抢占先机,必须提前布局。但当前人工智能教育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教育发展上面临着诸多难题。对此,可从教育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大数据挖掘与采集、学科体系与师资队伍建设、"政企学研"合作四方面,初步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之道。  相似文献   

2.
《教育学报》2020,(2):F0003-F0003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的应用日趋广泛,教育的未来形态将依托于技术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成为适应时代、变革世界的重要力量。201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教育的未来"(Futures of Education)全球倡议,旨在重新思考教育现状、共塑教育未来。2020年1月以来,新冠疫情在全世界范围内爆发,给教育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截至2020年4月15日,全世界191个国家超过15亿大中小学生停课,约占世界总数的91.3%。为加强与指导全球应急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3月10日召开了全球高级别教育官员视频会议,分享减少全球学习中断的策略;3月26日成立了全球教育联盟(Global Education Coalition),协调国际组织、民间团体和私营企业等多方力量,旨在分享创新实践方案,共同探讨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确保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及教育的公平性和全纳性。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全球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我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全面实施,以5G、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不断深化,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新时期我国教育信息化深度发展所肩负的时代使命。2020年10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开篇就明确提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技术作为近几年发展最快的技术,其在教育中的应用能够更好地赋能教育,变革教育.文章基于CiteSpace5.6.R3对2010-2020年中国知网(CNKI)期刊的94篇人工智能教育伦理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国内"人工智能教育伦理"的研究热点主要为"技术理性、教育发展、伦理原则、高等教育、伦理道德"等.基于...  相似文献   

5.
自2012年开始,英国开放大学每年都会发布一份年度的《创新教学报告》,面向教师、政策制定者、学术研究者及其他相关方,着重介绍和讨论了技术支持下教育领域出现的、可能会带来巨大影响的一些创新教学法。《创新教学报告》(2020版)从应对未来的教育、跨界的教育创新以及克服条件约束的教育创新三类主题切入,介绍了十种创新教学法及其对应的教学实践案例。其中,"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归纳出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三类场景和典型案例,讨论了其面临的风险。"关注数据伦理"和"通过开放数据学习"与大数据教育应用密切相关,前者强调如何合理使用数据,避免不法侵害;后者关注如何利用开放数据来推动社会进步。和人文关怀相关的创新教学法还有:"后人本主义视角"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应审慎看待技术的主导作用;"社会公平教育"强调未来的公民应具备公平意识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电子竞技""从动画中学"和"多感官学习",介绍了其他领域内可应用到教育中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还有些教学法旨在突破条件的局限使学习成为可能,"线上实验室"克服了远程教学或是缺少实验条件时,开展实验教学的困难;"离线网络学习"以低廉的成本解决了无法访问互联网时共享学习资源,便利学习者交流的问题。2020版报告中提出的创新教学理论和案例揭示了:教育应面向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全人类的福祉,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应凸显人的特质,克服不利条件为教育服务的技术更应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的渗透,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上升为各国国家战略之后,新技术已经从支持性工具变成行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信息技术正在与制造业、交通、医疗、金融、教育等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并催生出行业新形态、新模式.信息社会对教育的影响核心是,借助信息技术基础,使人与人、物与物、知识与知识空前广泛连接,并引发组织管理决策、资源开放共享、知识生产与传播的深刻变化,推动教育管理和决策的依据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这主要是因为信息技术直接推动了教育领域的大数据生产,这些数据规模更大、速度更快、类型更杂、价值隐含更深;而大数据的深层含义在于海量数据的集聚提供了看待世界的新视角,蕴含了以往凭经验无法获取和发现的信息,如今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得以呈现.在信息社会时 代,数 据 不 仅 仅 是 资 源、力 量 和 竞 争 力,更 是 生 产 力.数 据 显 示, 2015 年全球大数据储量已达到 8.61ZB,并且每年增长速度在 40%左右.[1]据Intel 预测,到 2020 年,全球数据量将达到 44ZB(1ZB=10 亿 TB=1 万亿 GB),中国产生的数据量将达到 8ZB,占全球的五分之一.[2]今后国家竞争力将部分体现为一国拥有数据的规模以及解释、运用数据的能力,数据主权将是继边防、海防、空防之后另一个大国博弈的空间.同时,数据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本,虽然没有排它性和消耗性,但是却能通过数据之间的整合实现 1 +1 大于 2 的目的.数据竞争将成为今后商业、国家竞争的一种重要形式.有学者将数据比作"价值巨大的矿石"与"璞玉",一方面说明了数据本身内涵的潜在价值,另一方面也间接反映了数据开发利用方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地方     
正天津推出人工智能"七链"创新计划近日,天津市推出《人工智能"七链"精准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0)》,主要针对目前初步形成的自主可控信息系统、智能安防、大数据、先进通信、智能网联车、工业机器人和智能终端7条人工智能产业链,坚持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实施6项工程,打造有利于研发攻关、产业培育和  相似文献   

8.
由人工智能技术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在全球范围内,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教"与"学"解决方案和产品正在被广泛开发和应用.本文基于产品的 目标群体和教学应用场景,创新性地提出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不同的层次上重新定义和划分人工智能教育产品.同时,基于对中国、美国、欧洲三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典型人工智能教育产品的统计和比较,分析了当前国际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市场的发展情况,总结了不同地区的共性和差异,并对未来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市场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脉络可以划分为新冠疫情前和新冠疫情后两个主要阶段。新冠疫情前,教育信息化是以学校和课堂为主阵地,信息技术的作用是课堂教学的辅助环境和工具。新冠疫情后,全社会和教育战线出现了顿悟般的觉醒,开始主动探寻网络空间和人工智能的潜能,教育信息化阵地从传统学校课堂发展到网络空间,信息技术从辅助工具转变为改革的核心动能。2020全球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大会全面展示了疫情后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该文是作者对新趋势的引导和分析,文章全面梳理以互联网为支撑,以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在破解我国教育矛盾,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改革作用和典型创新案例。主要内容包括:“停课不停学”中的教育创新;智能技术助力教育评价;智能技术助力因材施教;智能技术助力在线教育过程监控;大数据技术助力区域教育治理创新。希望该文能够帮助读者系统了解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整体进展和创新经验。  相似文献   

10.
教育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在线教育是教育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在线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教育组织形态,丰富现代学习方式;到2020年,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在线教育模式更加完善,资源和服务更加丰富。而此次疫情加快了在线教育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智能已成为影响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量,其教育应用价值在获得认可的同时,也引起了伦理隐忧.教育伦理范畴视角下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伦理的内涵,即教育教学过程中"人"与"人工智能"间的道德关系.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伦理旨趣在于"助",而助什么和如何助是研究的两个关键问题.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伦理原则应从教育主体维度展开,其中教育管理者需遵循权力规约原则,具体表现为数据收集的尊重原则、数据处理的理解原则和数据利用的边界原则;教师需遵循和谐共生原则,具体表现为人本原则、适度原则和关怀原则;学习者需遵循形塑自我原则,具体表现为良善原则、诚信原则和节制原则.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伦理实践过程应遵循从个体的伦理认知、伦理行为到社会的伦理制度,再到个体认知和行为伦理的轨迹,即由个体走向社会,又由社会反作用于个体的螺旋循环过程.但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的两种研究范畴——技术伦理和教育伦理杂糅交错,不利于伦理实践的开展,希冀跨学科学者能够专注于教育伦理范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法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复杂系统,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其巨型性、开放性、层次性和不均衡性等复杂性特点日益突出,由此带来法治教育模式的转变以及人权伦理风险、极化风险和规制风险等社会风险的挑战.面对挑战,除需建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联动,创新安全高效的"人机协同"的法治教育宣传模式外,还需建立法律防控、伦理防控以及"过程—结果"...  相似文献   

13.
经济社会发展中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平台、"新四大发明"等新业态的出现预示我们处在变革时代,而线性代数作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必备的基础知识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针对当前的线性代数教学改革给出一些问题并结合"新经管理念"提出一些改革意见。  相似文献   

14.
赵旻 《上海教育》2023,(13):64-65
<正>新一代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横空出世的ChatGPT,代表着大数据、大算力、强算法,表现出很高的人机交互水平。面对ChatGPT的挑战,我们的教育该怎么办?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又该如何教?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广泛开展人工智能科普活动,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加速美国在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技术上领导地位的实现,重估美国联邦政府在人工智能研发方面的优先事项和满足人工智能时代对美国劳动力教育的现实需求,美国政府于2019年6月发布了《2019年国家人工智能研发战略计划》,这是美国在全球人工智能竞争大背景下出台的最新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性文件。基于该文件核心内容并结合美国政府发布的其他相关资料,对其当前教育人工智能战略的最新走向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发现,美国教育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主要以持续投资人工智能的基础研发、开发有效人机协作方式、关注解决法律伦理问题、设计安全可靠的AI系统、创造开放性的数据环境、制定评估监管标准体系、着重AI研发人员的培养和扩大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等八大战略为主要内容,并通过设立两大专业委员会、大力拓展学徒制计划、高度重视STEM教育、全力培养AI研发人员和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等五大现实举措,构筑了一个注重政府统筹规划、AI人才的开发、安全负责理念和国内外合作的教育人工智能发展愿景。  相似文献   

16.
郭毅可教授是全球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研究的顶级专家。作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首批本硕连读生,20世纪80年代,郭毅可被公费选派到英国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在文化悠久、研究顶尖的帝国理工学院成就了他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辉煌建树:计算机科学系最年轻的教授、数据科学研究所创所所长,荣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追寻心中对于博雅教育的梦想与艺术人文的热爱,2020年新年伊始,郭毅可教授履新香港浸会大学(以下简称浸大)副校长(研究及拓展)。无惧疫情的挑战与阻碍,郭毅可教授创立六大跨学科研究实验室、面向全球招募顶尖科研人才、瞄准世界级科研成果、缔建独特的科研文化。郭毅可教授以敏锐的科研触觉、国际化的科研视野,带领着浸大走向新科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以云计算、大数据和深度学习为核心驱动力的人工智能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它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教育”)正在不断变革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手段、丰富教育内容。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不断推进应用之时,围绕它的批判声也络绎不绝。究其根源而言,人工智能试图驰骋于整个教育疆域但却力不从心,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使它步履维艰。以此为根,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领域而招致的批判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人工智能+教育”系统、工具的安全性能无法保障,教育数据隐私泄露,教师主导地位沉沦。基于此,可以制定统一的“人工智能+教育”系统、工具开发与设计标准,利用区块链技术保护教育数据隐私,划定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边界,从而拨开“人工智能+教育”前行中的重重迷雾。  相似文献   

18.
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各领域迅猛发展,其中教育领域的人工智能大模型虽然能够在知识生产、知识计算和知识服务方面完成多种智能任务以提供教学辅助,但其在功能构建、数据收集与管理、教学测评和应用等方面仍存在局限,同时缺乏适用于多个教育场景的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基于此,文章从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标准化的现状出发,对教育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概念、原则和属性做出界定,并提出教育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标准体系,包括总体框架、信息模型、数据规范、测评规范和教学应用要求等,以从指导角度对教育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研发、应用、管理和评估进行规范。文章通过研究,旨在规范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赋能、赋智于教育,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教育部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教学及高校管理中的应用,着力打造智慧型校园,全面推进"互联网+高等教育"的实施进程.本文旨在将"互联网+高等教育"融入高校外语教学,研究搭建智慧化语言技能提升实训平台,借助数字化实践教学应用平台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挖掘教育数据,进行大数据学情分析,推进新工科高校外语教学管理效能,探索教育教学实践应用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代表一个国家最高的教育水平,培养造就一批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各大高校责无旁贷而又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在人工智能技术和"创新、创业、创造"的时代大背景下,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提出"人工智能+X"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