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1 毫秒
1.
《软科学》2014,(10):22-26
利用DEA模型对我国31省(市、区)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测度,然后通过空间数据对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各省(市、区)的高等教育配置效率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陕西省和贵州省的平均超效率值则高于东部地区均值,高等教育资源的集聚扩散效应是导致资源配置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科技人才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科技人才开发效率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采用DEA—Tobit两步法,对我国中部6省2004-2014年的科技人才开发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部6省科技人才开发效率整体较高,但各省之间的发展仍不平衡,中部崛起计划实施效果相对理想;政府对科技人才的资助强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教育水平和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科技人才开发效率有着显著影响,地区对科技人才的吸收能力影响不显著。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把握我国各地区科技人才竞争力发展水平,为研究提升整体科技人才竞争力的发展思路提供依据,使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2016—2018年我国31个省份科技人才竞争力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均得到了相同的分析结果: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依次形成阶梯下降的格局,东部沿海地区科技人才竞争力保持前列且相对稳定,这种格局短期内不仅难以改变,而且可能会不断加剧,而东北三省的科技人才竞争力水平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资源投入是促进多地科技人才竞争力水平提升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科技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适配性理论的基础上,从规模、结构、水平、效应四个方面构建了科技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适配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3—2013年的相关数据,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分别对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以及全国的科技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配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科技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在规模和效应上的适配性水平比较低,但有上升趋势;在结构和水平上的适配性很差,并且上升趋势不显著。从整体上看,科技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配性水平比较低。主要因为科技人才聚集结构和水平制约了二者之间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通过建构指标体系及DEA交叉模型,评价我国2010-2019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并用Tobit模型对研究结果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高等教育发展效率总体上呈现"以东部、中部地区省份为效率高地,以西部地区省份为效率洼地"的空间分布格局且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受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结构的影响最为明显.进一步...  相似文献   

6.
郭庆宾  钟金融  程叶青 《资源科学》2022,44(11):2165-2177
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是防范重大金融风险以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StoNED模型测算了2007—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剖析中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时空异质性,并采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时空异质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07—2019年,整体上中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具有“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而后缓慢下降”的“M”型时序变化特征。②中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呈现总体分片、块状聚集的“连片状”空间格局,且东部地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③金融结构、财政支出能有效支持各省份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经济水平、金融水平、信贷结构、储蓄规模、金融开放、产业结构高级化和所有制结构对各省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作用存在异质性。本文研究发现为新时期如何推进金融资源配置提效、优化金融资源布局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顾湘  姜海  曲福田 《资源科学》2006,28(6):112-119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土地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等方面出发,构建了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体系,结合江苏省实际情况,对江苏全省及65个县市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并指出其区域差异和变化趋势,提出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江苏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从粗放扩张向集约利用转变;②江苏省虽然整体处于全国和东部地区前列,但与上海等省(市)相比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③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差距显著;在经济发展水平相似地区内,不同县市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差距也十分明显。文章指出,针对不同类型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律和用地特征,设计区别性的用地政策,能够从宏观上指导不同类型地区的用地方向,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区域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对我国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的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进行了定量的比较研究。分析了各地区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差异,揭示了各地区不仅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而且环境污染治理也存在较大差距的重要特征。因此,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是西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追赶战略.缩小东、西部差距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研究基于投入产出角度建立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对陕西省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进行分析.分别采用超效率SBM-DEA模型和超效率DEA模型对陕西省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静态效率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政府教育投入力度、产业结构调整、对外开放程度、环境治理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陕西省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考虑环境约束下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测度更为科学合理.政府教育投入力度、产业结构调整、环境治理程度与陕西省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正相关,这3个因素的正向提高能够促进陕西省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进步,对外开放程度与陕西省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负相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陕西省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这个相对值并没有显著影响.为进一步提升科技资源配置效率,陕西需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环境、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投入.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5-2016年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从宏观视角对科技人才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和科研环境是影响省际科技人才流动的主要因素;不同区域的宏观环境因素对科技人才流动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别;东中部地区科技人才流动受R&D经费投入强度的影响较大,西部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产业结构调整进程较快的东部地区及第二产业发达的中部地区对科技人才的吸纳能力明显高于西部地区;财政科技投入对科技人才流动的影响偏弱。最后,提出了促进区域科技人才合理流动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根据信息资源利用的深度,构建中国信息经济的分析框架,认为中国目前处于信息社会的初级阶段.然后选取资本、劳动力、信息资源作为投入变量,经济发展水平作为产出变量,采用DEA与Malmquist指数测度中国信息经济的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并进一步研究投入要素的利用效率.研究结果表明,纯技术效率的地区差距不大,规模效率较低地区以西部地区为主,技术效率较低地区也以西部地区为主;技术进步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差距明显,最终导致了全要素生产率东部地区要高于中、西部地区;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西部地区明显比东、中部地区低;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最高,其次是劳动力,最后是资本.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两阶段视角,考虑共享资源在两个子系统间的分配结构,构建包含共享投入在内的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共享投入两阶段DEA模型对我国29个省份2010—2014年的研发创新效率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综合效率水平不高,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效率高于西部和中部地区,研发创新综合效率基本呈现倒"U"型变化特征,省际间高技术产业效率差距较大;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开发效率显著高于成果转化效率,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效率利用模式属于"高技术开发,高成果转化"型的省份仅占样本总数的27.5%,且主要来自于东部地区。最后,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实际情况,给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两阶段视角,考虑共享资源在两个子系统间的分配结构,构建包含共享投入在内的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共享投入两阶段DEA模型对我国29个省份2010—2014年的研发创新效率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综合效率水平不高,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效率高于西部和中部地区,研发创新综合效率基本呈现倒“U”型变化特征,省际间高技术产业效率差距较大;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开发效率显著高于成果转化效率,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效率利用模式属于“高技术开发,高成果转化”型的省份仅占样本总数的27.5%,且主要来自东部地区。最后,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实际情况,给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根据SBM模型测算出的效率值将我国29个省市划分为四个梯队和一个异常组,并通过对每个决策单元的Malmquist指数进行分解,进一步分析和评价了我国不同地区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结果表明:我国整体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但有缓慢提升趋势;区域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的趋势;相较于知识创新成果,经济产出有很大的不足.最后针对此现状提出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实现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布局的重大战略支撑,研究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关系对建设成渝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收集整理2011-2020年成渝双城经济圈16个地级市的31个衡量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数据,构建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成渝地区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成渝双城经济圈各市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在时序上呈整体上升趋势,但多数城市与成都、重庆、绵阳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考察期内成渝双城经济圈各市耦合协调度均值提高了0.15,接近于濒临失调阶段,整体协同建设取得一定成效,成都市和重庆市处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6.
中国省域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伟  彭建超  吴群 《资源科学》2014,36(10):2046-2056
本文在界定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内涵基础上,利用单要素DEA方法、GIS空间分析和空间计量经济方法,系统研究了2001-2011年我国各省份及不同区域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差异与变化特征,检验了经济与产业发展水平、企业所有制结构、工业资本构成与企业规模、工业研发投入等因素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东部地区各省份比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省份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更高,广东和天津处于前两位;2在研究时段内高效率省份逐渐向东南沿海集中,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各省份效率水平逐渐趋同;3东部和西部地区省份间效率差异程度明显高于中部和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省份间效率差异逐渐缩小,并且东部和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大于工业用地配置的不均衡;4我国各省份间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及外商投资比重的增大能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产生正向作用,国有企业比重的提高会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产生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7.
探索性地从包容性创新主体、需求、支撑条件、环境和产出五个方面构建了区域包容性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利用加权综合评价法对中国31个地区的包容性创新绩效进行测度。从评价结果上看,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包容性创新绩效呈现梯次下降的趋势。此外,本文利用2008-2011年的省域面板数据对包容性创新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一个地区的包容性创新能力与本地经济水平、开放程度、产业结构有密切的联系。并非经济越发达、越开放的地区包容性创新能力越强。相反,经济的发展应该更加关注农村地区的发展,尽量缩小城乡差距。同时,应该保持合理的产业结构,构建均衡的区域创新体系,避免资源配置极化。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目前三大经济地带中,西部地区属于经济发展的“低谷”地带。迅速发展西部地区的经济,以逐步缩小与东、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保持我国经济整体协调地向前发展,是我国区域经济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对西部经济发展的区情有个深入全面的了解,揭示其内部各地经济发展的相似差异性,评价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则是正确制订西部地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9.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是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文章先利用泰尔指数测算我国各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再利用全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具体测算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力流动促进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抑制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此,要有效管理劳动力流动,积极引导劳动力回流,并且构建产业转移与劳动力回流协同模式,保障劳动力回乡就业需求,提高他们建设家乡的积极性,以此促进东、中西部共同发展,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试论我国中西部地区信息化建设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红 《情报杂志》2003,22(9):95-97
通过对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存在的信息化水平的差距、成因以及弥合措施进行探讨和分析,探寻中西部地区缩小与东部地区信息差距的数字化成长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