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杨华 《河南教育》2010,(12):3-4
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探索与建设是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企业效益和社会效应的动力源。针对传统的工科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和满足现今工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弊端,实施与企业相结合的新型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工科研究生创新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对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实践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工科研究生采用"两段式"实践创新培养基地模式进行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提出了"两段式"实践创新培养基地的建设目标、组织结构、管理和运行模式,并通过对工科研究生"两段式"实践创新培养基地的试点运行,在其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的基础上,肯定了工科研究生"两段式"创新培养基地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基于联通主义思想的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设计中,教学交互是其核心与取得成功的关键。通过分析联通主义模式课程教学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以地方院校工科研究生培养院校为对象,注重教学互动、科教融合,研究基于联通主义的工科研究生课程改革与实践对提升工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积极影响,并提出了网络时代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探讨了工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首先,分析当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重理论,轻实践"与"岗前培训"两类导致研究生创新能力与激情缺失的培养模式问题。其次,提出基于校企共建的高校重点实验室与工科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以校内导师与实践基地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为主的交通运输类工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并提出其实施方案。最后,以山东建筑大学交通工程学院为例,说明该培养模式的实施环境与实施条件,为类似专业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华南农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生物质光固化材料课题组为例,介绍了化学材料类专业工科研究生联合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实践。首先对大湾区研究生联合培养中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研究生三方对联合培养的需求以及多元化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然后介绍了全方位多元化的大湾区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主要包括研究生培养基地模式、佛山基地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东莞中心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粤港澳大湾区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4种。最后介绍了多元化的大湾区研究生联合培养保障措施以及生物质光固化材料课题组联合培养研究生实践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6.
加强工科研究生培养的实践环节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实践环节是工科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教育资源日趋紧张,研究生的实践条件十分有限,加强工科研究生实践环节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笔者对工科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提升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军队院校工科研究生课程资源共享问题的分析,指出军队院校工科研究生培养开展课程资源共享有利于共同加深对于军事需求的理解,提高培养效益;提出军队院校工科研究生培养在共享方面可以采取分段培养的策略,井对共享模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新形势下工科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近几年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有关建立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如导师负责制、互动式教学等)的几项建议,强调工科研究生应注重科学研究结合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应加强科研论文写作能力培养及建立良好的心理辅助教育。  相似文献   

9.
针对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上的个性发展空间不足以及个性创新措施方法缺乏等问题,文章构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个性化培养模式与创新能力关系的数学模型,分析了个性化培养指标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应用BP神经网络算法进行仿真得出误差曲线,并与人工调查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变化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所建个性化培养的关联因素表对创新能力影响的有效性。最后,以五邑大学工科研究生培养为例,介绍了研究生个性化培养过程中的一些探索和实践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相似文献   

10.
在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战略背景下,校企合作培养工程人才是推进产教融合的重要议题。基于情境学习理论,以373名工科研究生为调查对象,考察校企合作培养对工科研究生胜任力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校企合作培养正向显著影响工科研究生胜任力;实践参与、职业认同在校企合作培养与工科研究生胜任力之间兼具有独立和链式中介作用。为此,校企合作培养应通过创设工程情境,激发工科研究生参与实践、建构职业认同两个机制从而促进胜任力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分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面向用户的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培养模式,从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构建、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培养过程管理四个方面进行阐述。通过校企联合培养,以工程实际问题为牵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有机结合,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满足用户方对具有一定创新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课程体系作为体现培养模式内涵的要素之一,是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区别于其他培养模式的重要体现内容.该院为了落实机械工程学科应用型研究生培养计划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机械工程学科应用型研究生实践教学平台,并依托此平台,开设一门面向全院应用型研究生的实验课程——械工程学科应用型研究生综合实验.自投入运行以来,在应用型研究生实践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多样化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工作、工科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工作,面向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标定位,针对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多样化培养,论述“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合作新机制,探讨建立应用型本科的全方位、多维度、差别化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创立机械工程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多样化培养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构建循序渐进、分层递进的立体化校内实践教学新平台,汇聚泛区域优质教学资源,建立多样化人才培养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问题.  相似文献   

14.
学术类社会保障硕士研究生培养是当前社会保障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以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大纲为指导,以教学和科研为重点,提升学生的学术和实践能力。通过研究学术类社会保障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培养模式和培养理论的革新,进而拓宽思路,增加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推进新时期学术类社会保障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优化、调整和升级。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国内部分高校学术类社会保障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探析当前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三位一体”系统培养模式,以完善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5.
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培养方案只有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行业应用的背景、就业导向的趋势不断调整和完善,才能使该专业不断发展、富有生命力。在分析了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影响的基础上,阐述了地方院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方向的调整思路,提出了两个适应当地产业结构变化对人才需求的新型专业方向,并围绕专业规划方向给出了专业课程的设置特色及实践教学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6.
探究培养过程关键要素,可为提升硕士生培养成效、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本研究构建了硕士生培养过程关键要素影响模型,基于全国硕士生满意度时序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硕士生培养过程关键要素及影响路径。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增强培养单位硕士生培养过程机制的系统化、体系化;建设成效导向的硕士生培养过程机制的相关管理制度;改善硕士生培养的基础条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选择具有典型的材料-机械学科交叉特色的材料加工工程学科为研究试点,凝练适应现代加工制造类工业发展的高级仿真人才需求特征,把握国内外材料加工学科仿真能力培养的现状,改革、补充、调整和完善架构多种成形加工有限元仿真教学理论知识、软件操作知识及实践训练内容体系;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不断延伸开展面向各种工程实际复杂问题的系列仿真实践训练;同时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种仿真类竞赛、学术研讨与高质量论文撰写。该多样性训练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18.
根据土木工程应用型示范专业建设要求,以改革和创新为先导,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工作实践,对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等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为培养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新,迫切需要对知识产权管理交叉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优化,这是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实施的现实需要,亦是推进知识产权管理“新文科”内涵式发展的必经之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应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社会需求为指引、以知识应用为导向,促进跨学科交叉、多主体协同,通过明确知识产权管理研究生人才培养定位,组建新时代高素质师资队伍,制定适应新形势需求教学体系,建设“资金+平台+基地”的教学资源,构建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实施路径,探索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知识产权管理交叉学科研究生人才“教—学—用—评”一体化培养模式,为国家、企业和社会输送复合型、应用型知识产权管理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打破以学校为主体的传统校企合作模式,提出设立研究生流动工作站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想,以企业为流动工作站的实施主体,结合高等院校研究生培养要求,组织研究生轮流进驻,参与或承担企业技术研发,来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