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_RSC)、大学生利他行为自评问卷和内隐联想测验为工具,对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外显利他和内隐利他的现状进行测查,探讨外显利他和内隐利他的关系以及人格特质与外显利他和内隐利他的关系。结果显示:(1)外显利他与内隐利他相关不显著,利他行为存在内隐倾向,外显利他和内隐利他均不存在性别差异;(2)外显利他得分与EPQ人格特质中的N量表、P量表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与E量表、L量表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典型情绪不稳定与典型情绪稳定外显利他存在显著差异;(3)内隐利他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研究以大学生为对象,采用了Rosenberg的自尊量表、内隐联想测验和Gross情绪调节问卷对251名大学生进行测试,主要探讨大学生自尊与情绪调节的关系.结果发现: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是两个独立的结构;男女大学生在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和认知重评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表达抑制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隐自尊与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呈正相关;外显自尊与表达抑制负相关、与认知重评呈正相关;内隐自尊可以正性的预测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外显自尊可以负性的预测表达抑制,正性的预测认知重评.  相似文献   

3.
内隐认知:认识人类认知与学习的新窗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隐认知是人类认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内隐认知的发现和研究打破了仅仅重视外显认知的单一局面,为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人类认知系统的多重性和认知过程及其发展的内在规律提供了新的角度.当前的内隐认知研究广泛涉及了感知、记忆、语言理解、规则抽取、动作技能、情感反应等多个方面,揭示出内隐认知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已有研究指出,内隐认知在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中均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充分利用内隐认知将有助于促进认知效率的提高以及认知发展,并可为外显认知功能受损个体的功能康复带来希望.进一步揭示内隐认知与外显认知的相互联系与促进问题,对于揭示人类认知本质及促进人类认知发展与认知功能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采用标准化的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卷进行外显态度测量,以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进行内隐态度测量,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显、内隐双重态度的状况及两者关系。研究发现:外显态度上,多达84.9%的被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有积极态度;而内隐态度上,仅有59.3%的被试持有正向态度,存在25.6%的被试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测量结果不一致,出现分离效应(Z=-4.690,p<0.00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均积极肯定,但相关不显著,是两个独立的认知结构和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5.
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之间的关系是内隐态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现有研究已对态度强度、所测量态度的敏感程度等因素的调节作用进行探讨,而对个性特征的调节作用较少涉及。认知方式作为重要的人格变量,尚未见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因素对场依存型被试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导致其内隐-外显测量之间的分离;场独立型被试则较少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认知方式是内隐-外显态度的一个调节因素。  相似文献   

6.
通过运用反应/不反应联想任务(GNAT)和量表法对66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在确认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结构的基础上,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出发,探讨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模型。结果发现:(1)自尊结构是双重的,存在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两种成分;(2)主观幸福感结构也是双重的,存在外显主观幸福感和内隐主观幸福感两种成分;(3)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最佳预测模型是:外显自尊预测外显主观幸福感,内隐自尊预测内隐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藏族大学生自尊水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SCl-90量表和内隐联想测验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藏族大学生存在内隐自尊效应;藏族大学生的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无关;藏族大学生的外显自尊与心理健康状况呈显著负相关;藏族大学生的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状况无关。  相似文献   

8.
采用批判性思维能力量表、自尊量表、内隐联想测验对99名师范生的批判性思维及其与内隐自尊、外显自尊的相关关系进行调查检验。结果表明,师范生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开放思想及批判性思维的自信心维度上得分稍低;师范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上无显著性差异,在阅读时间和阅读类型上有显著性差异;师范生的内隐自尊与批判性思维总分及各维度之间均不存在显著性相关;师范生的外显自尊与批判性思维总分、寻求真相、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批判思维自信心、求知欲、认知成熟度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的关系问题逐渐成为认知心理学家们研究的焦点。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围绕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验研究结果,探讨外显和内隐学习的概念特征、区别和联系。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虽然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存在某种程度的共性,二者是一种动态权衡的关系,在二语习得中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运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和自编问卷对被试的内隐与外显创新意识进行测量,同时探讨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内隐学习的再解读 --从认知发展角度的剖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内隐学习是当前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前沿热点.停留在传统范围内的研究,往往只对内隐学习作横断面和静止的描述,没有能从发展机制上对学习加以刻画,也割裂了内隐与外显认知机能之间的联系.本文从认知发展的角度重新对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关系加以整合,指出了二者在适应与机能上的连续性.认知结构的建构与发展,才是获得知识的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这一过程有许多无意识的成分参与,内隐学习研究以此作为对象定能开辟出一块崭新的领地.本文从理论和方法上对在认知发展领域开发内隐学习研究的可行性作出了论证.  相似文献   

12.
内隐认知与外显学习在外语学习中的地位孰轻孰重,长久以来都是语言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点之一。此研究阐释了学习过程中显性与隐性学习在机制上的差异及相互关系,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内隐与外显学习的研究动态,并结合我国语法教学实践的特点,提出内隐认知与外显学习交互作用下的语法互动式任务教学法。  相似文献   

13.
内隐态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隐态度是个体无法内省识别到的态度,多采用内隐联想测验等间接方法测量。双重态度模型理论认为,人们对同一态度对象同时存在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而后在不同领域研究结果也证明了内隐态度的存在,并且内隐和外显态度是分离的。但在内隐和外显态度比较研究和设计内隐联想测验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4.
内隐学习的再解读-从认知发展角度的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隐学习是当前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前沿热点。 停留在传统范围内的研究,往往只对内隐学习作横断面和静止的描述,没有能从发展机制上对学习加以刻画,也割裂了内隐与外显认知机能之间的联系。本文从认知发展的角度重新对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关系加以整合,指出了者在适应与机能上的连续性。认知结构的建构与发展,才是获得知识的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这一过程有许多无意识的成分参与,内隐学习研究以此作为对象定能开辟出一块崭新的领地。本文从理论和方法上对在认知发展领域开发内隐学习研究的可行性作出了论证。  相似文献   

15.
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社会认知以人们的判断和行为为研究对象,探索其认知机制,了解人们是如何作出各种判断和行为决定.目前,有关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是这一领域中的一个热点,这是因为对内隐的或无意识的社会行为的研究,特别是对内隐记忆的研究,使越来越多的社会心理学家更加注重无意识认知对个体有意判断的影响.迄今为止,从有关态度、自尊及刻板印象的内隐认知操作模式得出的结论,揭示出社会认知的内隐模式,证明了个体的社会判断是内隐与外显社会认知相互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内隐自尊是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新兴领域.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关于内隐自尊研究的主要成果,即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研究、内隐自尊的应用性研究以及特定人群中的内隐自尊研究.  相似文献   

17.
研究以78名中小学教师为被试,采用内隐联想测验法和问卷法,考察了教师内隐和外显职业认同的关系及社会赞许性在两者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中小学教师的外显职业认同得分较高,且存在中等程度的内隐职业认同;(2)中小学教师的外显职业认同存在性别、城乡和学校类别差异;(3)在控制社会赞许性之前,外显职业认同与内隐职业认同的相关不显著,控制了社会赞许性之后,两者相关显著;(4)社会赞许性可以正向预测外显职业认同。  相似文献   

18.
物质滥用已日益成为严重的国际性社会问题。青少年时期是滥用物质的危险期,也是滥用物质有可能引发一系列负性结果的初始阶段。如何有效地对青少年物质滥用进行防治是当务之急。近年来,有关物质滥用的外显认知研究受到了挑战,内隐认知开始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内隐认知的测量方法源于内隐联想学习的原则,强调对物质使用行为偏好自发激活的认知过程,从而有效地避免了自我矫饰的影响。因而,内隐认知研究为物质滥用防治开启了新的思路,其应用领域包括对物质滥用的预测,改变个体内部的认知结构以促使个体向正性行为转变,以及对干预效果的评估等。  相似文献   

19.
心理学长久以来试图寻找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然而研究结果却未提供太多支持性的证据,其原因之一在于对态度结构的复杂性缺乏清晰的认识。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兴起使我们认识到态度既包含意识的成份,也包含无意识的成分,即所谓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区分。本研究在综合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对于个体行为的预测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内隐自尊、外显自尊与创造力倾向的关系。方法:采用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内隐联想测验对湖州师范学院161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高内隐自尊—高外显自尊组被试的创造力倾向水平显著高于高内隐自尊—低外显自尊组和低内隐自尊—低外显自尊组;外显自尊与创造力倾向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并与其纬度冒险性、好奇性、挑战性存在显著正相关,内隐自尊与好奇性存在一定的相关;外显自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创造力倾向起到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