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国内外关于茶文化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鹏 《教师》2013,(5):117-117
茶起源于中国,于16世纪传入欧洲,可以说在国内外处处可以感受到茶文化的足迹。在中国既有高雅境界中的"琴棋书画诗酒茶",也有在俗世生活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的英国不但接纳了茶而且逐渐形成了有别于中国的茶文化。英国和中国有着不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茶的传入和茶文化的形成,不但改变了英国本土的生活方式,对英国的社会生活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而对于存在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形态中的茶文化,对其精神内涵进行对比是很有意义的。以下是国内外关于茶文化的研究综述。  相似文献   

2.
中国茶文化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时期,1000多年的发展。通过对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茶叶生产,贡茶的发展,茶道、斗茶、茶类的改革与发展,茶具和饮茶技艺的发展和茶书、茶诗、茶画、茶文化对外传播等分别进行了考证,提出中国的茶文化在唐代形成的基础上,在宋元明清时代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宋元明清时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古代文人诗入手,论述了文人诗与茶文化的关系,论述了茶文化的形成及文人在茶文化形成中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文人诗是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茶助诗情,诗增茶趣,品茗赋诗在茶文化的形成中起了重要的雅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唐代经济繁荣,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不仅在诗歌、绘画、音乐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在茶文化上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唐代在我国茶文化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对唐代咏茶文学进行研究,分别从唐代茶文化相关研究、唐代咏茶文学形成的背景、唐代咏茶文学发展研究、唐代茶诗相关研究四个部分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茶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促进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从茶树的起源、中国茶文化的孕育及形成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茶文化基本形成于经济和文化都比较发达的唐代。  相似文献   

6.
刘彦波 《荆州师专学报》1998,21(1):76-78,84
文章通过对中国佛教茶文化形成过程的历史考察,揭示佛教与中国茶及茶文化的内在联系,分析佛教对中国茶文化所作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与中国相比,俄罗斯人接触茶的历史虽不算太长,但茶在俄罗斯民族文化中却占有想当重要的位置.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和俄罗斯民族在饮茶的历史、饮茶习俗、茶具等方面,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  相似文献   

8.
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和日本对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中国的茶文化思想是融合了儒、道、佛诸家的精华而形成的,其中儒家思想是主体。日本的茶是唐代传过去的,日本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中国禅宗的精髓,又结合本民族的特色形成了东方独具魅力、体系完整的茶文化——茶道。  相似文献   

9.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狭义的茶文化是指广义茶文化中的"精神财富"部分。从"荼"到"茶"可以见出中国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博大精深;审美意蕴就是审美对象里面所包含的理性内涵。美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情感价值关系的感性显现。茶文化的审美意蕴是茶德精神的审美性内容和形象性表达。茶文化活动的媒介、形象及其意象、情境等,无不包含着茶文化精神和蕴涵着丰富的审美意蕴。中国茶文化的审美意蕴从静、和、雅三方面获得了充分表现。  相似文献   

10.
朱金月 《文教资料》2011,(14):97-98
茶自中国流入日本后,与日本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日本茶道。本文分析了日本茶道的产生与流变过程,并将其与中国茶文化进行了比对。  相似文献   

11.
对铁观音茶和茶茎原花青素的含量进行测定.采用超声提取法,90%乙醇做提取剂,用1%的香草醛-盐酸溶液作为显色剂,对样品中的原花青素含量进行测定.用原花青素标准品得到线性回归方程为:A=8.301 3×C-0.047 3,相关系数R=0.999 6,原花青素的浓度在0.020~0.120 mg/mL范围内,吸光度A与浓度C呈良好线性关系.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为96.5%~101.5%,变异系数为0.01%,该方法的准确度与精密度均较高,可按标准曲线法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2.
福建北苑茶园是我国北宋时期生产"贡茶"的重要产地,蔡襄时任福建路转运使,同时他也是鉴茶专家,在其任职期间对推动我省茶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分析和阐述了北苑茶园的发展及其对蔡襄《茶录》问世的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3.
将茶树枝粉末脱脂后用水浸提多糖并纯化,分离的多糖具有降血糖的作用,对此多糖进行了理化性质分析,并利用纸层析和气相色谱仪对多糖中的单糖组成进行分析,组成分析表明此多糖的单糖组成为萄葡糖、半乳糖、甘露、阿拉伯糖,有少量的岩藻糖和核糖.  相似文献   

14.
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分析普洱生茶、熟茶与红茶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质量分数).结果表明:普洱生茶、熟茶及红茶在278 nm处具有截然不同的色谱图及化学成分.普洱生茶保留了较多的ECG,EGCG以及C等多酚类物质;红茶因其酶促作用形成了一系列的氧化产物—茶黄素类和茶红素类,也保留了一定量的未氧化的多酚类物质;而普洱熟茶的湿热作用却只形成一定量的TR,未氧化多酚类物质的含量(质量分数)也较低,ECG和EGCG几乎完全氧化,且氧化产物中不含茶黄素类.  相似文献   

15.
孙秋香  肖婷 《培训与研究》2009,26(8):47-49,57
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在食品、油脂、保健、医药、日化、精细化工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茶多酚的提取和应用研究成为国内外开发“绿色工程”的热门课题之一。本文研究的内容是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与测定,主要目的是测定茶叶在不同条件下荼多酚的含量,然后相互比较。例如:茶汤放置时间,泡茶次数及pH对茶多酚含量的影响。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都希望自己每日饮用的茶水中的茶多酚的含量多一些,因此我们研究了不同条件下从茶水中获得茶多酚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维吾尔茶文化和茶语言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了维吾尔的茶词语,饮茶种类,饮茶习俗,保健养生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揭示和了解维吾尔族的风土人情,观念习俗等现象。  相似文献   

17.
我国饮茶简史与茶文化发展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茶的原产地,是茶的故乡,有关茶的一切知识、饮茶习俗、加工、栽培技术和茶文化等,最初都是由我国直接或者间接地传出的。通过对茶的起源、饮茶历史和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浅析,阐述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饮茶概况与整个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旅程。  相似文献   

18.
唐代社会饮茶风气盛行,禅宗僧人在其中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唐宋时期寺院的饮茶活动主要有两种:一是交际式的"茶筵";二是礼仪式的"茶会"。茶筵起于唐,由文人茶宴转化而来,形式较为自由;茶会盛于宋以后,模仿世俗社会的礼制,有严格的礼仪要求。唐宋时期寺院"茶筵"、"茶会"和"茶汤礼"的沿革演变,反映出唐宋禅宗的世俗化转变已由思想文化而深入到制度文化的层面。  相似文献   

19.
从茶叶消费群体的嬗变看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茶叶消费情况 ,几千年来有极大的变化。谈到中国 ,总免不了议到中国的茶文化 ,分析茶消费群体之嬗变 ,也是茶文化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试从这一角度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0.
书与茶     
西风 《高中生》2012,(16):20
周日,穿过城市喧嚣的街道,步入这间隐藏在小巷之中的茶馆,立刻就被静谧淡雅的氛围所感染,使你不得不静下心来,与茶为伴,细细寻证那漫漫的人生之路。见有来客,儒雅的老板便放下手中的书籍,起身点头致意。茶馆不大,有五十多平方米,陈设也简单,没有棋牌、麻将,只有聚散飘浮的缕缕茶香。在室内一显眼之处,有一个大书架,上面摆放着书籍、报纸、杂志,且多以与茶文化有关的图书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