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筠 《中国编辑》2003,(3):46-48
美国著名资深编辑家柯蒂斯说:“今天的编辑和老一辈编辑不同的是,他们必须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不仅要具备绝佳的编辑技巧,还要精通书刊制作、营销、广告、新闻发布、会计、心理学等等。”那么,现代出版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编辑呢?本人认为,现代编辑必须扮演好以下三种角色。  相似文献   

2.
尽管各种出版史、编辑家传等,都把“编辑”这一职业的祖师爷交椅让给孔夫子,但笔者认为,中国古代的“编辑”与今天的“编辑”并非同一概念。孔丘、刘向以及后来历朝历代的“编修”、“太学生”等,就其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来看,大概相当于今天的“主编”、“编委”,介于作者与编辑之间,他们为传播、延续文化而披阅众著作,沙里淘金,增删校勘,使散篇成书。他们首先是学术地位很高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3.
李频 《编辑之友》1996,(4):53-53
关于“组合衍生编辑”李频【河南】在《编辑家茅盾评传》(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中,我试图从茅公的编辑实践中总结、提炼出一些编辑学范畴。其中最费思量的恐怕莫过于第十章中的“组合衍生编辑”了。早在1987年,我就有心把有关选本、选刊文集、全集等再生文...  相似文献   

4.
王伊洛先生发表在《编辑学刊》1992年第1期上的《试析职业编辑与古典编辑概念》(以下简称王文)我以为有欠全面。王文提出了职业编辑与古典编辑两个概念,认为:“近现代的编辑工作,是一种以传播为目的的社会性行业,从事这一活动的编辑家们把传播真实、新鲜、有用、有趣的信息作为自己毕生从事的职业,并以此为谋生的手段。这种编辑,更确切地说应该称呼为——职业编辑。”而古代编辑活动“与职业编辑有着极大区别”。文章概括了古代编辑活动的四个特点:“第一,古代编辑活动往往是个人或数人业余半业余的志趣活动。”“未能形成一种独立的社会性行业。从事编辑活动的学者们并不以此谋利,也不把这种类型的编辑活动作为维持生计的手段。”中国古代编辑史上  相似文献   

5.
再论编辑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在《论编辑家》(刊载于1993年6月2日《新闻出版报》)一文中提出,“培养、造就千千万万优秀的编辑家,是出版界的一项重大任务。”以成为编辑家代替成为杂家要求于编辑,是基于今天已从编辑无学进入了编辑有学时代,编辑如果仅仅是个杂家,已不能适应新时代要求。这是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是将编辑家作为与杂家相对立的概  相似文献   

6.
林穗芳先生在<编辑学刊》1994年第1期上发表的《“编辑’和“著作”概念及有关问题》一文,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点:“作为著作方式一种的‘编辑’和作为出版工作一部分的‘编辑’代表不同的概念。”这个论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解开了在编辑学、编辑史的研究中纠缠不清的一个死结,把一个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的混淆概念的错误纠正了过来,从而大有助于明确编辑学和编辑史的研究对象。编辑学也好,编辑史也好,研究的对象都是作为一种专业工作的“编辑”;从事这种专业工作的人称为“编辑工作者”,其中卓有成就的称为“编辑家”。如果把作为一种著作方式的“编辑”和作为一种专业工作的“编辑”混为一谈,那么编辑学和编辑史的研究对象就会成为一笔糊涂账。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当代出版界,有人极力提倡编辑做杂家。但也有人认为,编辑就是要做编辑家,何必借用“杂家”这个历史上属于“三教九流”的陈词来取代“编辑家”这个堂堂正正的称谓,何况“杂家”的含义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容易产生歧义和误解!又有人认为,在现代科学互相渗透、交叉,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态势下,编辑  相似文献   

8.
朱熹是继孔子编辑六经之后出现于南宋的又一儒学编辑家。作为编辑家,朱熹将“文道合一”的美学追求贯穿于编辑活动的全过程,其编辑的书籍追求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在内容上,追求选题的“明道”和编校的“至善”;在形式上,追求版面的“和谐”、字体的“神韵”、插图的“直观”和封面的“雅致”,形成了朱熹独具宋儒理学精神的编辑审美观。  相似文献   

9.
在一九五八年第十一期“新闻战綫”上,我介绍了北京电子管厂党委把厂报——“红星”报(现改名为“电子”报)交给工人办的情况。现在我再来谈谈关于巩固业余编辑的问题。我们报纸的骨干力量是业余编辑和各专业组的组员,他们完全是用业余时间参加报纸工作的。业余编辑和组员们平时选稿和碰头的时间,大多在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最近一个时期,星期日也忙着生产,他们就分秒必争地进行组稿和编稿。不少同志一下班,常常连工作服也顾不得换,立刻跑到各处去组织稿件或采访新闻。如第十一车间的车工欧阳康,为  相似文献   

10.
常读报刊,每遇错讹,便以朱红之笔,大打其“×”,还在其旁加以订正。有人戏称我为“业余校对”。我则不以为辱,还挺觉“光荣”呢! 是的,业余编辑,记者有之,曰“特约”,我亦忝列过,而从未见有“业余校对”之说。校对,是苦差事,常熬夜,纵夜夜精心校对,而错讹仍难以杜绝。正如扫落叶一样,今天扫了,明天又败叶落地。放眼今日之报刊,大有败叶越来越多之势。  相似文献   

11.
张如法在《新闻出版报》1993年2月15日“编辑工作与编辑学”专栏中撰文认为,本世纪中叶以前的许多著名的编辑家相继辞世,尚健在的为数不多,他们的宝贵经验与编辑资料亟待搜集整理。新中国成立以后也产生了一批编辑家,他们的有价值的经验和资料,更没引起人们注意保存、搜集和整理。编辑学研究欲向深广发展,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此类学科,离开中国现代编辑家的编辑  相似文献   

12.
不知是谁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蠢。”此语非深得书中三昧者不能道哉。曾主持《读书》多年的沈昌文先生的《阁楼人语》,就是一本可以医蠢的书。笔者此文谈的仅是王蒙先生的序言《。阁楼人语》择优选录了沈先生主编《读书》期间撰写的“编后”一类文字,王蒙作序时借题发挥议论如何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编辑,题目很妙也富有概括性:《有无之间》。好编辑应该“有”什么?相信不少人都能罗列出一大堆来:应该有知识、有操守、有热情、有容量等等。那么,编辑的“无”又指什么呢?还是听听王蒙的说法吧:优秀的出版家编辑家只有进入兼收并蓄的“无…  相似文献   

13.
史锐 《编辑学报》2015,27(1):87-89
对科技期刊编辑的发展阶段进行归纳分析,认为:编辑的初级阶段为“编辑匠”;随着编辑能力的提升与经验的丰富,会成为资深编辑;少数热爱编辑工作的优秀资深编辑经过艰辛的努力能成为编辑家.  相似文献   

14.
叶晓庆 《出版广角》2016,(24):87-89
孔子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编辑家,他在修订《春秋》时表现了丰富的编辑思想,主要包括“垂世立教”的编辑宗旨、“多闻阙疑”的编辑态度和“辞达而已”的编辑要求.子子的编辑思想对后世编辑工作影响深远,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后人必须认真地加以挖掘与传承.  相似文献   

15.
李雅 《出版科学》2012,(5):99-102
徐调孚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编辑家,文章以其一生的编辑实践为主线,以他在开明书店的工作为重点,探讨了他作为一名学者型编辑、出版全才和作者知音的编辑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为编辑家树碑立传让社会了解编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了《编辑之友》1993年第1期“编辑春秋”专栏里十位编辑出版工作者热情洋溢的一组文章。适值我国著名编辑家戴文葆先生七十华诞之际,  相似文献   

17.
在多年的业余报道工作中,我有这样一条经验,即通讯员除了具备刻苦精神外,还要具备“编辑意识”。编辑意识,实际上是一种编辑思想。即报刊编辑人员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以及结合实际情况所产生的宣传思想和计划。通讯员如果缺乏编辑意识,就不可能写出一碰即响的稿子。那么,如何提高通讯员的编辑意识呢? 一、站在“点”上,想到“面”,点面结合出佳篇基层通讯员,大都是在本单位寻找材料写稿子,这在客观上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据一位老编辑说,在选择稿件时,首先要把它放在社会这架天平上,去掂量它的价值。从编辑的角度来看,既要看“点”上(指拟选用的这篇稿件),但想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和编辑家叶圣陶诞辰105周年纪念。由中国版协学术工作委员会、叶圣陶思想研究会编辑的《叶圣陶编辑思想研究》一书,已由开明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叶圣陶编辑思想研究论文”,是以1996年12月在北京“出  相似文献   

19.
论版权侵权与编辑责任王清编辑家戴文葆先生在论述编辑职业的性质时说:“编辑是一个脑力劳动者,传播知识,弘扬真理,探索未来,是他神圣的职责。”这个“神圣的职责”使得编辑成为人类社会信息、知识传播链中的神经中枢。编辑素质的高下,将直接影响信息、知以的完整、...  相似文献   

20.
马娟 《新闻三昧》2000,(7):32-33
编辑老师:我是一名青工,喜欢业余写点稿投给自己的企业报。我最羡慕记者、编辑等专业新闻工作者。可我听说:“要进新闻界得有‘背景’,有高学历,一般青年奢望难成。”这种说法对吗?难道新闻界真的没有青工出来的成功者吗?请赐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