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规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课程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教育文摘     
南京中小学课程“变脸”学生不用“啃书本”了从昨日召开的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会议上传出消息: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间表已经确定,计划用3年时间让全市小学一、二、三年级,初中一、二、三年级的所有学科全部进行课程改革实践。据了解,今年秋季开学时,全市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的所有学科、小学三年级的“科学”学科全部进行改革,执行新标准,使用新教材。其他年级的相关学科也将在随后滚动发展。南京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按照体现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思路进行的,一是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分别设置综合课程;二是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置选修课程、技术类课程;三是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必修课。据南京市教育局权威人士透露,全市所有实施新课程方案的小学,在一、二年级设置“品德与生活”课程,三至六年级设置“品德与社会”和“科学”课程。小学“艺术”和初中“艺术”、“科学”、“历史和社会”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湖北省属6所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实施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总体满意度不高,现有课程设置对个人发展影响不大,实践中较少运用所学课程知识,对技能类课程的价值有较高的认可度,认为现有课程设置理论性较强实践性不足,应增加实践性课程设置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据此,应结合教师教育发展趋势,改革和调整小学教育专业现有课程设置,以更好地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综合课程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设想是: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根据现有教师的适应能力和具体情况,设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并鼓励各地选择“综合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同时,从小学三年级起至高中三年级,在各年级设置“综合实践课”。这种课程设置,旨在从总体上改变单一“学科课程”编制,克服分科课程的缺陷,适当减少学科门类,增加课程的综合和学生实践的机会。这里拟就初中阶段“以综合为主的课程”发表一点意见。  相似文献   

5.
今年2月新学期开学,上海市教委把"零起点"作为重要举措推出,期望进一步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零起点"是小学一年级的教学要求,作为课程领导的校长应该承担在实践"零起点"中的自身职责。首先,我们要了解"零起点"举措的缘由。课程设置一般有三方面的考虑:学科、社会和学生。过去我们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对社会发展关注不够,对学生发展关注得就更少了。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更多地关注学生。鉴于这样的认识,各学科在内容安排上都有一定变动,其中"螺旋式"上升是重要的变化之一。过去小学一年级开学之初,语文课集中学拼音。新课程实施后,拼音学习分散了,  相似文献   

6.
一、安大略省地理课程设置概况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安大略省非常重视地理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班,几乎每个年级都设有与地理相关的课程。小学(1~6年级)的课程形式以综合课为主,由学生从熟悉的当地社区开始,逐步转移到其  相似文献   

7.
我们讲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指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开头就讲:“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为了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程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相似文献   

8.
王淑东 《现代教育》2003,(12):49-49
今天,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的课程改革运动已席卷全国,从2001年9月开始,已有20个学科(小学7科中学13科)的49种中小学实验教材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了实验,这次基础教育课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改革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我有幸参加"上海—加州影子校长"项目,在美国旧金山附近的圣卡洛斯小镇一所中学学习6周。在参观、听课过程中,这些学校的艺术课程设置与国内很不同,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经过深入了解,我发觉这些课程从设置到实施,都体现了"奠定基础、培养兴趣、发展一技之长"的特点。美国学校六年级所学的艺术课程非常简单,分为音乐、美术两门课程。学生在课程内学习基本的  相似文献   

10.
所谓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以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主要教学方式的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包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其特质是:(1)跨学科性。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习惯于分科课程,各门学科往往局限于本门学科的知识体系、逻辑体系和从事探究活动,这不利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研究性课程强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自主选择问题进行跨学科探究。因此,研究性课程超越了学科的视界,立足于每一个完整人的整体生活。(2)“体验性”。传统的课程类型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使青少年缺乏直接体验。研究性学习课程要求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类似科学家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  相似文献   

11.
开设艺术设计理论教育课程,其目的不仅仅为了让学生了解文化、艺术、设计方面的常识,而是要让学生在了解艺术设计历史的基础上,把握人类艺术设计的本质以及艺术设计风格演变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为将来的艺术设计学习和工作搭建坚实而雄厚的人文平台和学术平台。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设置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开设,同时要进行基础艺术设计理论课程和专业设计理论课程以及艺术理论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划分。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从学生课程表的层面考察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实施状况。从各年级每周课程门数、教学时间、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调查结果为:课程门类偏多,不完整;课程节数过多;教学时间严重超标;小学阶段语、数、外、体、艺等五门课程的实施情况好于初中;小学阶段语文节数偏高,初中数学、外语节数过高;小学阶段的艺术、体育开设情况好于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开设年级提前;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节数难以保障,内容单一等等。基于此结果,本文提出当前课程方案实施需要关注的问题和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课程门类过多,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容缺乏整合,从而导致课程内容繁、难、多、旧,加重了课业负担。新型的中小学课程设置应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学科的地位,体现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设置应以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小学阶段以综合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与《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规定,小学三年级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课时量占总课时量的6%-8%,其目的就是要改变原有课程结构“过于注重学科课程的倾向”,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主动学习、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机会。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框架的突出亮点。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德育》2012,(12):3-3
在美国加州圣罗莎学区,高中课程选择已经形成一个成熟的系统工程,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是由每人每年选择适合自己的“套餐式课程”的学习作为支撑的。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课程的选择围绕两条主线展开:一条主线是从课程的选修开始走向课程科目的选修,如小学四、五年级选修课仅有艺术、领导力和生活技能三门,经过初中的选修分化,到了高中仅艺术...  相似文献   

16.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增设此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书本知识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在活动中形成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纵观人教版七-九年级的教材,共有36个,150页,差不多是教材的六分之一。然而许多教师对于这部分教学不是浅尝辄止,走马观花,就是手足无措,不敢越雷池半步。为何这样重要的课程内容成了教材中摆设的“花瓶”?成了教学中最尴尬的部分?笔者通过实践和调查了解,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各种版本的信息技术教材不断出现,在内容选择、编写体例上各具特色。基于对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和教材现状的反思。本文提出对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的一个基本设想。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的基本设想 1.课程设置小学阶段在4、5、6三个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初中和高中阶段在1、2两个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基础教育阶段共有7个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其中,义务教育阶段连续5年不间断的教学,使学生具备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信息素养;通过高中阶段2年的学习,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信息意识。  相似文献   

18.
小学培养目标及其课程改革是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根本依据,本科学历小学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课程设置的直接依据。"教研训习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知能并举、教研兼长的研究型小学教师的理想选择。与此模式相适应的课程结构包括四个模块的课程:基础知识类课程,研究能力类课程,理念引领类课程,实践能力类课程。四类课程各有特定的目标和功能,从不同的维度指向培养目标而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与社会”(7~9年级)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的“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状况”的要求,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有关规定,新开发和设置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钱慧萍 《上海教育》2000,(6):13-13,25
第二轮课改实验,以探究型课程为重要突破口。我校在探究型课程开发中,深切体会到:探究型课程必须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为基础,以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为前提.从而启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小学阶段,从6岁到12岁,各年级学生能力各异,因此,我校在制订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评价等方面,能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宜。一、探究型课程的目标低年级(1~2年级):让学生体会同学间合作的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