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贫困母亲我们走到一起──'96“幸福工程”记者采访万里行活动回眸王凯去中6月,在“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组委会和首都女记协联合组成的“幸福工程”记者万里行活动中,我有机会与新华社熊蕾、人民日报张善菊、中国妇女报陈本健、经济日报黄丽陆、工人日报...  相似文献   

2.
《经济日报》是一张年轻的报纸,青年记者在编辑部占了很大比例。我的同行告诉我,经济日报总编辑安岗和其他领导同志都很重视对中青年记者的培养。他们支持罗开富徒步采访红军万里长征路,在记者队伍中引起了“六级地震”,紧接着,驻河北记者董立国骑车采访河北四十六县,又有赵健、邓维的“西藏行”和姜洋的“长江行”……我在北京王府井大街经济日报编辑部访问时,无论在记者调度中心,夜班编辑室,还是其他部门,仿佛置身于处处有生气的环境里。在那儿,中青年编辑、记者挑起了大梁。特别是记者调度中心指挥记者采访,编发出一组组组合报道的,竟是几个青年人。我,不由地想起两年前,安岗同志对该报青年同志说过的话:“我喜欢和青年人在一起,有人认为,青年人常招麻烦,我不这样看。我们自己都是从青年过来的,我十七岁参加革命,十九岁从事新闻工作,一直到现在。《经济日报》对青年人来说,是事业的开拓,对我来说,可能就是生命的归宿。”给中青年记者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经济日报社的一支重要力量,也许就是安岗所说的“生命的归宿”所闪现的色彩!  相似文献   

3.
青年新闻工作者岗位话成才──新华社青年干部理论学习班编辑记者恳谈录本刊记者文璐,翟跃文,皮钧写在前面的话:新闻工作是一项年轻人的事业。如今,80年代以后上岗的青年从业人员已成为我国新闻队伍的主体和骨干,青年新闻工作者怎样在工作岗位上尽快锻炼成长;怎样...  相似文献   

4.
普通人情结──记深圳电视台主持人孟远刘宏孟远做过播音员、记者,现在是深圳电视台主持人,在这三种新闻工作的角色中,她更喜欢做记者。80年代初,她在新疆电视台当播音员,颇有名气。可是她不愿等到播音生涯结束时才有采访机会,于是在1985年来到了还在创业阶段...  相似文献   

5.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访北京高立电脑公司总裁吴妙琳本刊记者刘茜茜面对滚滚商潮,你我都在想什么?面对市场经济,你我又想干什么?面对这个话题北京高立电脑公司总裁吴妙琳一番感慨地告诉我:“90年代是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也是市场经济大潮兴起的一个潮头、一个...  相似文献   

6.
我国新型防火装备的领先企业──北京市新型防火装备厂本刊记者刘青北京市新型防火装备厂是我国首家生产钢质防火门的中型国营企业。主导产品有各类防火门、防盗门、保温门、密闭门、隔音门等钢产品。80年代初,全国经济的繁荣带来了建筑行业的迅速崛起,各种现代化高层...  相似文献   

7.
万种报刊,万般风采 在千年之交的竞争舞台上,报刊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报刊抢滩战风烟四起。报刊广告词作为报刊竞争的“心理武器”已受到广泛重视。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一份优秀的报刊广告词,往往是作者几经思索、刻意求精而成的。 《经济日报》的广告词含意隽永,具有大家风范,令人荡气回肠,又善解人意,暖人肺腑:“《经济日报》──读者的挚友;读者──《经济日报》的主人。”这种独特的表达形式,揭示了报纸与读者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表明了读者在《经济日报》中的重要位置。《家庭保健报》的广告词富有哲理,妙不可言…  相似文献   

8.
一本小32开,每期六七万字的小册子──《解放军报通讯》(以下简称“通讯”),竟使我如醉如痴。“通讯”架起了一座编辑部──读者──作者的友谊之桥。新鲜的观点,感人的事迹,生动的材料,编辑。记者、通讯员采编写作的酸甜苦辣,一桩桩通过“通讯”之桥,到了广大新闻干部的心中。“懒人不能当记者”时间过去了30多年。抹不掉的回忆,是一句警句式的话:“懒人不能当记者。”说这话的人,是60年代任军报驻广州军区记者的杨子才同志。那时,我并不认识他。我知道这句话,是从“通讯”刊登军报记者会议发言材料上看到的。他讲了很多,我…  相似文献   

9.
生存状态新闻理念──从东视新闻说开去杨靖引言如果说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是中国新闻媒介逐渐复苏,开始走上探索自身发展道路的阶段的话,那么80年代中后期一直到90年代的今天,我们的新闻传播业则显露出了全新的发展态势,市场机制的引入导致了新闻传播行为的...  相似文献   

10.
记者的实力     
朱建中原是经济日报记者,北大中文系毕业,高个大眼,一表人才。本已登至经济日报财贸部副主任(副局级)的位子,却死活非要“下海”,于是1993年初成了北京一家生物制品公司的总经理。据说是当时中国“下海”级别最高的记者。我与朱认识时,朱尚为记者。同行间原本少有兴致,但朱的一言令我过耳不忘并引以为戒。他说:“人得凭实力活着。”人不能凭什么活着,朱没说。想来无非虚名之类。  相似文献   

11.
幼儿文学的理性思考──读《幼儿文学概论》金波我怀看欣喜的心情,阅读了张*美妮、巢扬合著的《幼儿文学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这是*我久盼读到的一本理论专著。*80年代,特别是进入90年代,*我国的幼儿文学创作呈现了空前的*繁荣。这与我国整体的幼儿...  相似文献   

12.
小记者给大记者挑刺,着实不敢落笔。但既已写下,姑妄言之吧。3月20日人民日报三版刊登一篇《表决的“新式武器”》的报道。文章说了电子表决器的先进性:灵验、迅速。“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的议会有这种现代化设备”。这无疑是振奋人心的消息。但3月21日又看到经济日报写同一问题的报道,有比较才有鉴别。我认为经济日报的报道匠心独具,  相似文献   

13.
夹叙夹议议论风生──读程远的述评性报道随想张沛经济日报高级记者程远在报社10余年,一直当记者,写了大量报道,但他主要的笔墨用在冶金和汽车这两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产业上。几年来,他关于上海宝钢的系列报道以及关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的系列报道,都是采...  相似文献   

14.
“好,既然大家出了这个点子,都认为可以,我遵命,尽可能把十三大手记写好。”总编辑范敬宜的话音刚落,经济日报会议室里的编辑、记者都会心地笑了。这是十三大开幕前编辑部“出主意会”上的一个场面。这样的会议,这样的场面,对经济日报的同志来说,并不陌生。改革的步伐在加快,改革在逐步深化,只有在宣传改革中进一步改革宣传,才能跟上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正是基于上述的认识,今年以来,经济日报编委会一直把改革宣传作为大事来抓,我们感到,改革宣传的重要手段是有新点子、新形式,但是光靠领导出点子是远远不够了,必须依靠报社的每一位编辑、记者。在如何宣传好十三大的工作中,编委会照例又在集思广益了。  相似文献   

15.
安岗同志是我国老一辈的著名记者,是卓有成效的新闻工作领导者,也是做了大量开拓工作的我国新闻教育家和新闻学家。具体到我们经济日报,他是第一任总编辑,可以说是经济日报的主要创建者。安岗同志是我的老师,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念书,他是我们的系主任;在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6.
以平常心看主持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郁 《现代传播》2001,(2):52-55
录制“荣事达杯”颁奖晚会时,应《中国电视报》记者约稿,我写了《以平常心看主持人》这篇微型言论,现在仍以这篇文章作为本文的开篇 主持人,因其承载着节目制作群体的心血,担着“系全身于一发”的重任,理所当然是制片苦苦寻觅的人物;主持人,因其离观众最近,必然是观众关注最多又臧否最多的人物;主持人,因其工作中风光和风险轮流上演;有人看见诱惑,有人看见挑战,成为众多年轻人实现梦想的首选,就这样主持人成了媒体的当红人物,来自各方的呼声凸现一个交汇点──“发现优秀的主持人!” 央视从80年代中期始,如意杯、金士明…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爱看经济报道的人多了起来,长江三峡工程建设得怎么样了?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影响?东南亚为何会发生金融动荡?对我国及整个亚洲乃至全球的影响如何?……这些关于经济方面新发生事实的报道──经济报道──成了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的话题。但是要让大多数外行人对他们不太熟悉的经济报道感兴趣,的确不是一件易事。要搞好经济报道,关键是要把经济报道写“活”。经济日报副总编辑詹国枢就是一位把经济报道写“活”了的记者。詹国枢极力倡导新闻的“第二种翻译”,他曾说过:“我写经济报道,力求做到八个字:举重若轻,深入浅出。我认…  相似文献   

18.
刘晓辰 《今传媒》2006,(8):48-50
1999年1月,我受《经济日报》报社编委会派遣来到陕西记者站。《经济日报》的记者顾名思义是搞经济报道的,但是在常人眼中,经济报道比较枯燥,不像社会新闻那么抓人眼球。特别是经济类的正面报道,很容易搞成数字报道并流于形式。为了客观、全面地报道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特别  相似文献   

19.
笔者视听有限,不知“隐性采访”一词是不是自己的杜撰。如果是,我给它规定的明确的含义是:记者不亮明记者身份而主动进行的目的明确的采访。隐性采访有很多成功的例证。据笔者所知,国内新闻界最近比较有影响的一例,是经济日报记者特邀一个读者,共同秘密察访鞍山市政府办公厅“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他们采写的《秘访“马上就办”——本报特邀读者与记者联袂采访记》在1989年12月29日经济日报一版头条发表后受到广泛好评。隐性采访,作为新闻采访的手段之一,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笔者视听有限,不知“隐性采访”一词是不是自己的杜撰。如果是,我给它规定的明确的含义是:记者不亮明记者身份而主动进行的目的明确的采访。隐性采访有很多成功的例证。据笔者所知,国内新闻界最近比较有影响的一例,是经济日报记者特邀一个读者,共同秘密察访鞍山市政府办公厅“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他们采写的《秘访“马上就办”——本报特邀读者与记者联袂采访记》在1989年12月29日经济日报一版头条发表后受到广泛好评。隐性采访,作为新闻采访的手段之一,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