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准确模拟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UHTCC)的非线性力学行为,本文基于混凝土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建立了UHTCC受压、受拉本构关系及损伤模型参数确定方法,采用该本构模型对UHTCC立方体试块受压、UHTCC薄板直接拉伸、UHTCC/混凝土复合梁受弯试验进行数值模拟;有限元计算得到的应力应变关系、位移荷载关系曲线和开裂形态与试验结果吻合,验证了本文UHTCC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的合理性;数值模拟展示了UHTCC和混凝土不同的损伤和开裂发展过程,结合试验结果说明了UHTCC使裂缝无害化分散、控制裂缝扩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Manson-Coffin公式的基础上建立微动疲劳损伤模型和寿命预测模型,分析滑移幅值、接触半宽度、应变幅值、接触应力和最大应力对榫头榫槽寿命的影响;建立榫头榫槽连接结构有限元模型,开展钛合金榫头榫槽连接结构微动疲劳研究,得到榫头榫槽S-N曲线。结果表明:(1)微动疲劳影响因素众多,本文基于几何参数提出的损伤参量可以较好的预测微动疲劳损伤;(2)滑移幅值的增加和等效应力的增加都会导致疲劳寿命的增加,而最大应力的增加、接触半宽度的增加和应变幅值的增加,会导致损伤参数的减少,继而导致疲劳寿命的降低。  相似文献   

3.
基于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得到了Ⅱ型板式无砟轨道在列车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应力分布和位移影响。通过较为合理的选用有限元单元类型、道床板模型、支撑层模型、CA砂浆模型、钢轨和扣件模型,分析列车荷载不同作用方式、位置得出了轨道板、支撑层的应力图和应变图,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多孔介质的动态本构方程本文给出率形式多孔介质的动态粘弹塑性本构方程.材料的应变率由弹性分量与塑性分量承担.即:对损伤型多孔介质,弹性应变率与Cauchy应力张量的Jaumann率的关系采用Macken-zie的广义虎克定律 ̄[1]:而塑性应变率服从正...  相似文献   

5.
由于各向同性粘弹性的剪应力——角应变及挤压力——挤压应变的本构关系与应力——应变的本构关系相似,据此在线性粘弹性范围内建立了适合于各种粘弹性基础上粘弹性矩形厚板的普遍动力学方程,从而得到了Kelvin基础上VanDerPoel模型矩形厚板的固有频率解析式。  相似文献   

6.
运用连续损伤力学的概念把损伤变量引入岩石类介质的非线性本构模型.分别建立了脆性动力损伤模型和弹粘塑性动力损伤模型。模型中将损伤、渗流及孔隙率演化相互耦合的有效应力概念引入Mohr-Coulomb破坏准则,对传统的莫尔-库仑破坏准则进行修改,给出莫尔-库仑损伤破坏准则。分别对上述两种损伤模型编制了相应的有限元程序。应用上述的理论模型对建于岩石基础上的混凝土重力坝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各向同性损伤-破坏的问题分别进行了两种不同动力损伤模型的非线性数值分析。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19,(10)
研究表明在高速变形过程中,采用98号材料本构模型来模拟材料真实的应力应变曲线,仿真计算的变形结果与实际的变形的结果接近。而在静压的变形过程中,无论是24号材料本构模型还是98号材料本构模型,对变形结果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结合某100m级面板堆石坝工程,采用三维非线性有限单元法对该面板坝进行数值计算,其中材料本构模型选用邓肯张E-B模型,模型参数由常规室内三轴试验成果整理得到,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说明该面板堆石坝坝体及面板的应力变形情况.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黏土试样的三轴剪切试验,获得了合理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及损伤破坏参数。基于RFPA理论的应力应变理论和损伤破坏假设,并使用RFPA2D软件对黏土试样剪切破坏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还原了黏土的三轴试验,证明了RFPA理论方法当中应力应变规律、损伤破坏假设对黏土材料进行剪切数值模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以通用有限元程序ABAQUS为平台,基于混凝土损伤塑性本构模型,充分考虑材料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分析大跨建筑结构中钢-混凝土组合梁受分布荷载作用全过程内力变化、内力重分布、应力分布等复杂特性,深入揭示组合梁的受力机理和特点。为钢-混凝土组合梁在大跨建筑结构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金属动态塑性损伤的初值效应现象利用Perzyna粘塑性过应力本构模型(PerzynaP.Int.J.Solids.Struct.22,1986),考虑C-H-J模型,其中基体的屈服应力由粘性与加工硬化线性组合式中Y_o为与硬化与应变率无关屈服应力H'...  相似文献   

12.
CA砂浆的耐久性是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材料性能的重要研究内容。文章重点综述了今年来国内在CA砂浆耐久性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CA砂浆体积稳定性、耐疲劳性、抗冻性、耐化学侵蚀和老化性等方面的机理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
张家峰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2):306-306,256
首先确定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中所采用的材料本构关系和强化模型,基于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全梁有限元模型,采用三种工况张拉预应力筋,分析了T型梁跨中的应力与张拉预应力筋顺序的关系并与桥梁规范中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李国云  代宣军 《大众科技》2017,19(12):31-34,53
以Sn3.5Ag0.75Cu无铅焊料作为LTCC与PCB互联材料,构建其有限元分析模型,利用统一粘塑性Anand本构方程反映无铅焊料的力学特征,在分析模型上施加-55℃~125℃的6个周期温度载荷,分析了焊点应力应变在互联结构上的分布与变化情况,可知互联焊点阵列外部的焊点应力、应变最大,是互联的薄弱环节,并基于Engel-Maier C-M修正式预测了互联热疲劳寿命。此外,对焊点直径、焊点高度与互联热疲劳特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当焊点高度一定时,焊点热疲劳寿命随着直径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再急剧减小,当焊点直径一定时,焊点热疲劳寿命随着高度的增高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及应变片的安装,并详细的阐述了旋翼轴扭矩疲劳试验的应力测试系统及载荷的静态标定,对应力应变测试结果进行误差分析。  相似文献   

16.
基于沈珠江的双屈服面模型,采用Merchant流变法则,建立了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中堆石体的粘塑性本构关系;基于不可逆热力学原理,从数学上的不变量出发,建立了钢筋混凝土面板的损伤本构关系及相应的损伤演化方程;考虑面板和堆石体间的耦合效应,建立了坝体和面板的非线性控制方程;分析了坝体的位移和钢筋混凝土面板的损伤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珊瑚礁钙质砂工程力学特性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快速发展,在丝路沿线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珊瑚礁岩土工程问题。本文综述了珊瑚礁钙质砂工程地质研究进展,介绍了颗粒破碎对钙质砂压缩特性和应力应变关系和本构模型的影响,整理了地基处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开展钙质砂研究时可以考虑含泥量和颗粒级配因素;在开展应力应变研究时,可尝试建立考虑胶结力和石油、酸雨等污染物对钙质砂的影响的新的本构关系;以及适应吹填钙质砂的新型地基处理方法—强夯-振冲分层联合法。  相似文献   

18.
混凝土泌水性能在土建结构中决定了建筑物的防水和承重能力。在长期荷载作用下,混凝土会产生开裂,影响混凝土的泌水性能,研究外部压力与尺寸效应对混凝土泌水性能的影响,为混凝土建筑结构防护提供参考。根据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研究了混凝土试件外部压力下的尺寸应变与渗透系数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等效塑性应变混凝土泌水性能的影响作用,最后以算例形式将成果应用在建筑物防水性能和开裂研究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试验结果表表明,该模型较好模拟不同测试单元受到泌水性能影响下的混凝土应力变化,不同单元的应力-应变曲线有较好的一致性,混凝土受拉过程的不同阶段应力变化和水泥浆体扩散系数计算准确,由此指导建筑施工配料和设计,提高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9.
俞晗  刘国华 《科技通报》2020,36(6):45-52
针对岩石材料应变软化问题和有限元求解过程中面临的切线刚度矩阵负定问题,本文基于Drucker-Prager(DP)强度准则建立了考虑围压的岩石弹塑性应变软化本构模型,并提出相应的加卸载准则。模型引入了各向同性软化假定,将岩石应变软化过程简化为一系列脆塑性-塑性流动过程,强度参数随软化参数的变化采用指数关系式进行非线性拟合,本构积分算法采用精确的具有无条件稳定特点的隐式积分算法(径向返回映射算法)。文章详述了应变软化过程模拟方法及程序实现过程,编制了Fortran计算程序(UMAT)并将其成功地嵌入到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中。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应变软化模型计算方便、参数简单、物理意义明确,能够较好地模拟岩石材料的峰后软化特性。  相似文献   

20.
王立峰  谢锡荣  王甜 《科技通报》2019,35(11):187-192
石灰可以改良软土的强度和变形等力学特性,通过三轴试验探讨了石灰改良土的屈服特性,建立了石灰改良土的弹塑性本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掺灰比10%的改良石灰土具有较大抗剪强度。分析了重塑石灰土基于Mohr-Coulomb屈服准则下在p-q平面和π平面上的屈服轨迹和屈服强度的变化。根据塑性势函数理论,使用相关联的流动法则,研究了改良石灰土的本构关系模型。在试验基础上,探讨了改良石灰土的剪缩(胀)性与应变持续强化特性,通过构造模型参数,建立了改良石灰土的本构关系模型,并通过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和适用性。为改善淤泥质土层的强度以及地基处理方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