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余望 《中国编辑》2007,(6):52-55
OA期刊,是运用开放存取(Open Access,简称OA)方式(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全新的学术信息共享出版机制)出版的期刊。它采取“发表付费,阅读免费”的模式。近年来,OA期刊已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给传统学术期刊的出版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并大有取代传统学术期刊之势。  相似文献   

2.
开放存取(OA)运动使学术交流和学术出版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也给作为保存和传播学术信息资源重要载体的图书馆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和挑战。文章从积极参与创建机构知识库,加强与出版机构的开放存取合作,以及有效地对OA资源进行组织和揭示等几方面,探讨了美国加州大学图书馆如何利用OA运动发展的契机来提升自身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开放存取期刊出版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通过调研分析,指出开放存取(OA)期刊目前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其规模与影响力不断扩大,有多种出版形式。同时,深入分析OA期刊出版对当前学术交流系统中的各利益关系方(包括科研人员、传统出版机构、图书馆和科研资助机构)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开放存取出版的非技术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珂 《电子出版》2006,(3):62-64
开放存取出版(Open Access Publishing,简称OAP)正在引起出版界、学术界和有关国家政府的广泛关注。网络技术在开放存取(Open Access,简称OA)的诞生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如果把这种新兴的出版模式仅仅归结于技术的成果并不能真正解释其存在的缘由,更不能为其未来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开放存取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技术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我们在探讨技术与开放存取的关系,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新技术的同时,还必须对相关的非技术问题开展研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5.
开放存取(Open Access,OA),是指通过公共网络可以免费获取所需要的文献,允许任何用户读取、下载、拷贝、分发、打印、检索以及获取在线全文信息,支持网络爬行器(自动)下载并建立本地索引。开放存取是基于因特网和数字化技术的全新学术信息交流模式。由于它具有免费获取、出版速度快等特点,克服了传统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的缺陷,因而备受国际科技界、学术界、信息传播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OA(开放存取)逐渐成为一种比较流行的期刊出版模式,与由读者付费的传统出版模式不同的是,开放存取属于一种需作者付费的出版模式,具体包括赞助或广告植入、作者个人付费和统一付费等。印刷版或电子版是传统出版模式最为重要的信息载体,而网络电子版则是OA的主要信息载体,通过无偿方式向广大读者提供及时有用的信息,尽可能无障碍地传播学术成果供全世界  相似文献   

7.
简论OA(open access)期刊与资源共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OA(open access)即开放存取,是近年来学术信息共享的自由理念和出版机制。这一新的模式,使科学知识的传播更加趋于人性化、便利化,缩小了贫富之间人为的差距,实现了人类信息资源共享的美梦。OA期刊的问世。为图书馆的未来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图画。  相似文献   

8.
以我国69种高水平的开放存取中文科技期刊作为调查对象,通过检索OA出版和三大期刊全文数据库,采用期差的办法,比较了它们的时效性。提出加大我国学术期刊开放存取的力度、创办原创性OA期刊、缩短OA出版和CNKI、维普和万方等收录的期差,提高期刊数据库商开放存取意识,并对OA期刊进行跟踪和整合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国外开放存取期刊的盈利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建平  杨冬  徐晓  孔琪颖  蔡斐 《编辑学报》2011,23(2):181-183
开放存取出版已成为期刊出版的重要趋势,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保持资金链条的畅通,对期刊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考察国外典型的开放存取实践的基础之上,介绍国外开放存取期刊的各种盈利模式,总结这些模式的经验及其对国内OA期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学术期刊开放获取出版定量研究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学术期刊开放获取(OA)出版定量研究主要集中在增长趋势、影响力和被引优势、成本和效益以及学者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四个方面,主要用到文献计量、数学模型估计、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研究。研究表明,OA出版是一种有益于科研领域、社会公共利益和学者个人的出版模式。其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开放获取期刊(OAJ)供稿量不足、发文量低,OA模式不稳定,存续能力差,学者对其质量存在忧虑且缺乏经费等问题。在OA出版规模不断扩大、商业出版机构参与度高涨的趋势下,要加大对OA发表的费用资助和豁免力度,建立有效的经费补偿和分配机制,要扶持高质量OAJ的发展。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非营利性OAJ运营、OA出版经费解决机制、影响力跟踪评价、社会效益评估、作者OA发表体验。表1。参考文献56。  相似文献   

11.
金色OA会成为学术期刊发行的主导模式,它将带来一个全新的学术交流系统。介绍了开放存取的历史及现状,通过商业理论家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的颠覆性创新理论探讨了金色OA的发展及其对期刊出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李馨 《出版广角》2014,(8):50-52
随着现代出版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开放存取(Open Access,以下简称OA)的出版模式被越来越多的期刊编辑部所接纳。在国外学术期刊界,期刊的开放存取模式被广泛应用。中国期刊的OA模式起步相对较晚,但在国家相关机构及各个期刊编辑部的通力合作之下,中国期刊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本文针对中国非医学期刊开放存取的数量、类型、学科分类、上网方式、滞后时间、技术支持等问题进行调研,分析我国非医学期刊的基本现状与整体发展情况,讨论我国非医学期刊在发展过程存在的发展模式、版权、同行评议质量、运营费用等问题,希望能对中国期刊开放存取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OA实现方式及其对数字参考服务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OA(开放存取)实现方式的介绍,从三个方面着重分析了它们对于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学术资源开放存取模式是网络环境下一种新的学术信息传播和出版模式,日益受到政府机构、专业学(协)会、学术出版者、图书馆及检索系统等的广泛关注。文章主要阐述了开放存取的背景、内涵、出版类型、国内外发展概况及其成为学术出版主流模式的运作障碍。  相似文献   

15.
开放存取期刊的出版模式及其"获取"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点对开放存取环境下国际OA(开放存取)期刊的运营机制、多样化的期刊OA模式、OA期刊的质量控制及其影响力、OA期刊的版权模式等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同时对ID/OA模式下的非OA期刊文章的"存档"与"获取"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就我国如何借鉴国际开放存取的实践、提高中国期刊影响力和科研人员的学术影响力、如何利用OA资源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调研我国科技期刊开放存取(Open Access,简称OA)的发展现状,对我国科技期刊OA的数量、分布以及开放全文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找出目前我国科技期刊OA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影响开放存取发展的各类因素进行了探析,最后从提升影响力、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等方面对我国的科技期刊OA的发展提出有效的策略及建议。  相似文献   

17.
伊兰 《编辑学报》2012,24(4):405-408
对欧洲地球科学联盟(EGU)的刊物《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ACP,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学)的办刊模式进行了探究。通过对《ACP》模式运作流程的分析,总结出其特点和成功的原因。《ACP》在创刊初始就采用了开放存取(OA)的出版模式。更为重要的是,它在全世界首次创立了"交互式开放存取"和"二阶段出版"的办刊程序。《ACP》模式对我国期刊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高洋 《编辑学报》2020,32(1):112-117
开放存取(open access,OA)是当前科技期刊出版的焦点,为科技期刊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概述OA运动中占有主导地位的两方在OA出版中的现状:公共基金资助机构对OA出版的诉求和传统大型出版商的OA转型;结合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OA出版现状进行计量学调查,提出了OA出版处于初级阶段的论点并总结了各学科OA出版的发展程度。从论文的出版数量和期刊的数量及影响力来看,传统期刊和混合期刊是目前主要的出版模式。  相似文献   

19.
随着开放获取(OA)的发展,我国发表的OA论文持续高速增长,通过调研2015—2020年我国WOS论文数量和期刊文章处理费,重点测算2020年我国OA论文出版费和图书馆订阅经费转换的经济成本,预测未来五年我国OA论文发展规模,评估学术期刊从订阅模式转为开放出版模式的经济可行性和可持续性,从而提出国内图书馆及研究机构应对开放获取的策略,为制定相关政策和开放获取转换谈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论文以2004-2010年开放存取(OpenAccess,OA)领域上千篇文献为统计数据,从有关开放存取的论著、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及基金资助四个方面分析我国开放存取研究现状,阐述了我国开放存取研究的成就并指出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