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3 毫秒
1.
本节教材主要阐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二是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活动。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的主要变法活动及其影响。教学难点一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社会条件;二是维新变法运动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与要求,是一次资产阶级变法运动。  相似文献   

2.
戊戌变法运动的领导者康有为 ,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著名代表。由于他在哲学思想上十分推崇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陆王心学 ,使心学成为他变法理论的主要来源 ,同时也是导致这场政治运动走上歧途的根源 ,并使这场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本文从心学的来源、心学的理论基础、以自心为认识来源和真理标准的思想以及心学与自然科学在认识论、方法论上的不同等方面 ,揭示了心学对康有为变法思想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公元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县人。在政治上主要参加康有为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并成为领袖之一,与康有为齐名。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继续宣传改良主义思想,后与康有为一样沦为保皇党人。晚年,他脱离政界,致力于学术研究,在教...  相似文献   

4.
谭嗣同投身于维新变法运动的时间较晚,但他在运动中所表现出的敢为天下先、勇于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超过了与之同时代的所有维新派人士.在谭嗣同的思想中,与康有为、梁启超等其他维新变法的领导人士最为不同的则是其救亡主张和生死观.  相似文献   

5.
1898年在我国的大地上发动的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运动是一场群众性的救亡图存爱国活动和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相结合的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同时,它也是上场规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戊戌变法运动中,维新人士批判封建旧文化,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志士高举救亡图存和维新变法两面旗帜,掀起戊戌变法运动,其终极目标是富民强国。虽然变法维新昙花一现,但它在中国社会近(现)代化进程当中却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历史意义不容忽视。特别是戊戌变法中的核心内容——政治体制改革,更是影响深远,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论述了康有为维新变法运动的思想意义及其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摩太的教民、养民、安民、新民"四民说",介绍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阐述了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主张变法实行新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四民说"深刻影响了康有为等维新志士,成为变法维新运动的蓝本."四民说"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戊戌维新变法运动的进程,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9.
在评价 1 9世纪下半叶那场资产阶级维新改良运动时 ,无不一言以蔽之曰 :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维新改良运动。其实 ,这是一种偏见 ,因为它虽然概括了维新改良运动的主要方面 ,却忽视了维新改良运动的另一重要方面 :在野的维新改良派在基层所进行的维新斗争 ,所以就不能全面地反映维新改良运动的全貌。被康有为称为“海内耆儒 ,为时领袖”的刘古愚就是一个坚持在乡野进行维新改良的独树一帜的维新派。刘古愚 (1 843~ 1 90 3 )出生于陕西咸阳天阁村的一个世代书香之家。幼年父母双亡 ,靠兄长供养读书。 1 875年 (光绪元年 )中陕西乡试举…  相似文献   

10.
林扬东 《文教资料》2007,(25):104-106
发生在十九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场爱国运动,但这场运动最终被无情地扼杀了。慈禧太后虽然发动了政变,但她对这场变法最初却是持支持态度的。  相似文献   

11.
戊戍变法失败以后,康有为流亡海外,在游历、考察许多西方国家后,他提出了“物质救国”的方策。所谓“物质”,实际上就是工业化或现代化。康有为认为,中国必须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建设强大的现代军队,才能自方于世界民族之林。发展现代化的前提是政局的稳定,因此他主张采取君主立宪制度,同时他还倡导保持传统儒学作为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康有为对于现代化的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十分突显的现实意义。当然,他对于革命、道德等问题的看法是需要探讨和批判的。  相似文献   

12.
康有为,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之一。为实现其政治理想,救国图存,针对教育领域提出了一系列的变革措施,并且身体力行创办万木草堂聚徒讲学。其促进中国近代化的教育思想中,不乏对现阶段中国教育改革有借鉴价值的成分。变科举、兴学校、学西学是其维新时期的主要教育思想;万木草堂办学是其教育实践的组成部分;《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则是其教育理想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3.
康有为,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之一。为实现其政治理想,救国图存,针对教育领域提出了一系列的变革措施,并且身体力行创办万木草堂聚徒讲学。其促进中国近代化的教育思想中,不乏对现阶段中国教育改革有借鉴价值的成分。变科举、兴学校、学西学是其维新时期的主要教育思想;万木草堂办学是其教育实践的组成部分;《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则是其教育理想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4.
史学界对戊戌变法“自上而下”的变法道路颇多微词,认为正是由于走了“自上而下”的变法道路才导致了变法的失败。该文并非是探讨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而是旨在说明康梁等维新派走“自上而下”变法道路的历史合理性。他们之所以走这条道路,不仅仅是由于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已经在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上都有一些成功的范例,更是由康梁等维新派在戊戌之前所承继的历史前提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所有的中国近代通史作,几乎都有康有为于1895年5目2日发动“公车上书”的记载。虽曾有人提出异议,却未引起重视。事实上,康有为虽起草了上皇帝的万言书.但各省举人并未在万言书上签名,更未至都察院上书。康梁等蓄意编造了一个完整的“公车上书”事件,完全是为了抬高康有为维新运动领袖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呈《请禁妇女裹足折》与《请断发易服改元折》,提出服饰变革三项主张:反对妇女缠足,提倡天足;反对蓄辫,倡导断发剪辫;反对长裾雅步,提倡改易西服。这是近代史上第一次以奏章的形式正式向皇帝提出变革服饰的主张,康有为因此成为近代中国服饰变革的倡导者。  相似文献   

17.
:戊戌变法后 ,游历欧美的经历 ,使康有为思想发生了变化。《大同书》正是这一时期所撰的著作。康有为向往美国、瑞士式的联邦制 ,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他没有勇气和能力说明怎样才能走到“大同”世界。他的现实目标 ,还是小康即君主立宪制。革命形势不断发展 ,但康有为仍然坚持改良主义 ,甚至发表“公开信” ,称“只可立宪 ,不可革命”。因此 ,《大同书》的思想实质仍是立宪保皇 ,反对革命  相似文献   

18.
戊戌时期康有为、张之洞关系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甲午战后国难日亟的时局之下,康有为等维新志士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对康的活动,封疆大吏张之洞赞助甚力却又连生纠葛,致使康张关系扑朔迷离,康张关系的变化不得仅以二人政治派别的不同而予以简单化的解释.我们认为,康张二人学术上的分歧,清廷权力结构的变化以及性格上的冲突是引发康张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是学术界评价分歧较大的一个政治人物。作为保皇派代表人物康有为的得意门生,他曾接受了康有为完整的改良主义思想体系,却因保皇派排斥新思潮而与之决裂;他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有着一致的革命目标,却在革命手段上意见相左;他想借助复辟派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却树起反对复辟帝制的大旗。考察梁启超与保皇派革命派、复辟派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有一种态度始终贯串梁启超的政治生涯,这就是爱国、救国。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性的过程中,维新时期的启蒙运动是思想大变局的关键点。维新派群体积极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尝试废除八股、振兴学堂,批判君主专制和儒家伦理道德,提倡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精神,掀起了一场影响广泛的启蒙运动。经过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万木草堂、戊戌变法和流亡海外等阶段长达十几年的启蒙运动,维新派群体勇敢地冲决了各种对理性自由运用的限制,理性觉醒及其公开运用是第一次具有不可逆转意义的尝试。伴随着现代性思想的萌生,文化发生现代性转向,新学是这一转向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