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纪栋妮 《青年记者》2009,(16):106-107
鲍德里亚是西方后现代主义的领军人物,他的著作《物体系》、《生产之境》、《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象征交换与死亡》等,包含和反映了关于当代西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大量新问题。本文主要讨论的是鲍德里亚的广告学思想。根据鲍德里亚的观点,广告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层次的逻辑方式。  相似文献   

2.
鲍德里亚是西方后现代主义的领军人物,他的著作<物体系>,<生产之境>、<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象征交换与死亡>等,包含和反映了关于当代西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大量新问题.本文主要讨论的是鲍德里亚的广告学思想.根据鲍德里亚的观点,广告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层次的逻辑方式.  相似文献   

3.
曾全声 《大观周刊》2011,(33):128-128
本文介绍了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一书的理论背繁,及其主要思想,重点阐述消费的符号层面的含义,并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符号统治。  相似文献   

4.
一、研究源起 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一个基本事实是:我们的存在与身体息息相关.在西方主流社会学中,身体这一现象曾经长久地被人们所忽视,而从上世纪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进入消费社会以后,社会理论家如福柯、鲍德里亚等开始对身体给予了超乎以往的重视,福柯认为,现代社会需要对身体进行有系统的管理和控制,因此导致新的权力模式,即"生命权力(bio-power)".鲍德里亚则认为,现代社会"把身体当作一座有待开发的矿藏一样进行‘温柔地'开发以使它在时尚市场上表现出幸福、健康、美丽、得意动物性的可见符号……".  相似文献   

5.
在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下,商品成为一种符号,人们追求物的交换价值,关注符号的能指,人们的消费现象背后隐藏的是流行。流行在消费社会下,造成了浪费,继而破坏了环境,并进一步加剧了不平等。同时,流行与人之间始终存在距离,它没有真实的时间和空间,与美之间也有距离,尤其是它造成了人与自身身体的距离。流行在消费社会中得以成功的原因,就在于流行追求与符号的同质以及大众传媒的助力,而最根本是由于资本逻辑的主导。鲍德里亚用消费社会取代生产社会、过分重视交换价值而忽略使用价值是其局限所在。  相似文献   

6.
从符号学的角度对消费社会进行批判肇始于巴特在《神话学》中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揭露,德波以列斐伏尔符号文化社会学为起点在《景观社会》中剖析了景观对人的深层异化与奴役,鲍德里亚则在《物体系》与《消费社会》中借用符号学的成果揭开“超现实”的面具。微妙的是三位法国学者都将符号学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进行分析,对揭示资本团体通过符号奴役大众的意识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历史人文纪录片《船政学堂》为例,阐述符号象征理论的具体运用:通过专家采访、历史遗址遗迹展示、史料影像还原、情景再现、三维动画制作等方式,实现历史人文纪录片影像象征符号"能指"与"所指"关系的连接,进而实现历史人文纪录片象征意义的展示,表现创作者的主题思想。这种符号象征意义的建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另一种真实的叙事表达,通过这种真实的叙事表达重构历史事实,对历史的人文精神进行时代解读,实现历史人文纪录片的创作使命。  相似文献   

8.
王玺  李静 《新闻世界》2009,(5):134-135
本文从象征的角度,分析了电影《图雅的婚事》中具有文化表征作用的头巾、交通工具和风速仪这三种符号,以及片中的马头琴声和苍凉悠远的蒙古长调。  相似文献   

9.
在电影文本《芳香之旅》中,电影符号具有丰富的时代象征意义。在电影叙事过程中,阐述了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具有时代性的符号。社会不断发展,社会关系不断的变化,《芳香之旅》就体现了人生中不同时期的符号象征。  相似文献   

10.
尤昊  李伟 《大观周刊》2011,(49):16-16
《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是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广义政治经济学中极其珍贵的著作,但它不止是经济学著作,在其中还有深刻的哲学。在书中,马克思主要论述了亚细亚、古代和玎尔曼三中生产方式和其发展趋势,并论述了公社制的缺陷和瓦解的原因.和资本主义的建立。其中蕴含了马克思的人类发展的历史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看来,人们运用语言、思考及分析生活状况的能力会使人们改变自己的环境.他含蓄地认为社会理论的目标在于用人类独一无二的能力去揭示那些带有压迫性的社会关系以及提出替代性的选择.20世纪中期,西方传媒产业进一步私有化进程的加剧促使部分学者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反观资本主义传播体系,进而深层透视其中的运作脉络及秘密.传播政治经济学者强调一种与马克思资本主义分析相关联的内在力量,即一种由金钱驱动的市场对所有事物、象征以及理念进行"商品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以B站为例,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借助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理论视角,重新思考了网络直播中的“刷礼物”现象。梳理“礼物”概念变迁与其引发的交互关系的结构性变化,发现支撑莫斯式互惠交换的礼物之“灵”在数字时代成了鲍德里亚批判的消费之“因”,即平台消费规则集置下的符码操控,但参与其中的观看者并非全然无意识的消费者,他们在策略性使用中展现出了抵抗符号拜物迷思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13.
杨虹 《新闻世界》2013,(2):91-92
鲍德里亚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理论家,其思想理论影响着世界文化理论及有关传媒、艺术和社会的话语。①后期,鲍德里亚开始重新思考当代世界若干学术前沿问题,尤其,他特别重视消费和符号的紧密联系。②研究鲍德里亚符号学理论对经济学的影响,对于我们认识当代社会的诸多现象具有重要价值和理论指导性。本文以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为依据,对笔者工作当地矿区职工消费现状进行剖析,呈现出现代矿区职工消费的社会图景,从而引导矿区职工建立健康和谐的消费生活。  相似文献   

14.
《出版史料》2004,(2):33-33
丰子恺以漫画散文著称,他的《子恺漫画》出版于1925年,《缘缘堂随笔》出版于1931年。但也有翻译集多种,最早出版的是翻译日本文艺评论家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商务印书馆1925年出版)。其时,鲁迅翻译的《苦闷的象征》(作为“未名丛刊”的一种)已由新潮社于1924年出版。鲁迅说:“我翻译的时候,听得丰子恺先生亦有译本,现则闻已付印,为“文学研究会丛书”之一………现在我所译的也已经付印,中国就有两种全译本了。”  相似文献   

15.
鲍德里亚的逝世引起世界学界的关注。本文重点论述了鲍氏关于后现代社会传播的批判观点:后现代社会是消费社会,对物的消费聚焦于物的符号意义;传媒已不是再现真实的工具;世界的意义只是在媒体的符号复制中获得。作者认为,鲍德里亚对这种社会的批判性揭示十分深刻,虽然学界内部亦有批评他认识偏颇的,但他的论述能够让我们面对全方位涌来的信息保持清醒的头难。  相似文献   

16.
关睿 《视听界》2006,(5):85-86
2006年初,国内最具新锐精神的杂志《新周刊》颁布了中国电视节目榜,将《交换空间》评为“2005年最佳生活类节目”。《交换空间》于2005年3月在央视经济频道开播,一年多时间,它以独特的创意,吸纳兼容多种节目类型的特质,以出色的资讯服务、生活体验、真人秀,成为2006年最具上升空间的电视节目。一、背景:社会文化与消费语境一种新的节目样式出现,并能够在短时期内迅速成长为受众指认的品牌,一定是同当下的社会文化与消费语境具有某种默契与勾连,进而进行成功的投影与反射。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消费市场和消费…  相似文献   

17.
李琳  田春燕 《大观周刊》2011,(26):102-102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的杰作。艾里森是一位擅长用各种文学技巧来表达思想的著名作家,在各种文学技巧中作家对象征主义的应用是《看不见的人》这部作品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艾里森的象征主义叙事手法体现了他对整个社会的理解和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同时也是表达这部小说的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手法贯穿小说的始终,反映了主人翁的思想历程,推动小说的情节发展。通过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小说的主题的得以清晰的呈现于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18.
听说W·爱伯哈德先生的《中国文化象征词典》搜罗的四百多个符号是一般粗通文字的国人熟稔于心、于口、于手的,其中的奥妙经作者揭发。使人每有熟视无睹、有眼不识的惶恐。我慕名特地找来浏览了一遍,却终于没有产生叫绝、喝彩的冲动。平心而论,作为一个西方学者,爱氏此种探赜索隐的劳作委实不易,但不易并不就等于“不错”。他所谓的象征严格地讲应该是隐喻。爱氏承传其师费迪南迪·莱森的衣钵,试图努力寻找中国语言的“第二层”意义,事实上词典编引的大多数符号的“第二层意义”都是以隐喻的方式产生的,尚不足以达到象征的高度,爱氏的具体行文也多以“隐喻”来加以表述。我  相似文献   

19.
刘婧祎 《大观周刊》2013,(11):12-13
海明威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著称,“冰山原则”更可谓其首创。在海明威引领的“冰山文体”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就以张祥麟先生译的《山如白象》为例,通过对该短篇小说中场案及意象等的象征意蕴进行探讨,分析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世界和小说主题的隐喻。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生前十分关心美国。自1852年起,他定期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稿,十年间共发表评论487篇。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更激发他对美国的兴趣,一度甚至考虑移居那个"最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以便亲身验证他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的英明预见:在那里,虽有阶级存在,可还没有完全固定下来:它们在运动中不断更新自己的组成部分;并且彼此交换成分;在那里,现代生产资料不仅未导致常见的人口过剩现象,反而弥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