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鲍德里亚是西方后现代主义的领军人物,他的著作<物体系>,<生产之境>、<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象征交换与死亡>等,包含和反映了关于当代西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大量新问题.本文主要讨论的是鲍德里亚的广告学思想.根据鲍德里亚的观点,广告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层次的逻辑方式.  相似文献   

2.
纪栋妮 《青年记者》2009,(16):106-107
鲍德里亚是西方后现代主义的领军人物,他的著作《物体系》、《生产之境》、《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象征交换与死亡》等,包含和反映了关于当代西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大量新问题。本文主要讨论的是鲍德里亚的广告学思想。根据鲍德里亚的观点,广告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层次的逻辑方式。  相似文献   

3.
肖丽 《大观周刊》2013,(11):389-389
牡丹花与洛阳有着浓厚的缘分,是作为洛阳的符号而存在的。本文试图以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为指导,分析牡丹花的符号意义,并试图分析作为一个符号消费的洛阳牡丹花。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让·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出发,理解“审丑”现象中引导消费的符号生产机制及符号消费的表征。“审丑”现象中的消费主要通过符号意义与人之间的关系建构来完成,具体体现为情感符号消费、社交符号消费、社会符号消费三种形态。研究发现,在资本的控制下,以流量逻辑为主导的消费社会出现了这种倾向:事物的美丑已不再重要,我们进入了“审丑时代”,并引起大众的精神迷失与集体无意识,其中的价值导向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5.
鲍德里亚的逝世引起世界学界的关注。本文重点论述了鲍氏关于后现代社会传播的批判观点:后现代社会是消费社会,对物的消费聚焦于物的符号意义;传媒已不是再现真实的工具;世界的意义只是在媒体的符号复制中获得。作者认为,鲍德里亚对这种社会的批判性揭示十分深刻,虽然学界内部亦有批评他认识偏颇的,但他的论述能够让我们面对全方位涌来的信息保持清醒的头难。  相似文献   

6.
在现今物质丰富的社会,人们对物的消费不仅仅停留在其本身的使用价值上,而更追求对物以外的价值,即符号价值的消费。符号消费的行为带来的是对生活的享受,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变异”的产品。本文以抗战“雷剧”为例,结合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中符号消费的内容,以及符号学的相关知识来对这种“变异”产品的现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7.
从符号学的角度对消费社会进行批判肇始于巴特在《神话学》中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揭露,德波以列斐伏尔符号文化社会学为起点在《景观社会》中剖析了景观对人的深层异化与奴役,鲍德里亚则在《物体系》与《消费社会》中借用符号学的成果揭开“超现实”的面具。微妙的是三位法国学者都将符号学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进行分析,对揭示资本团体通过符号奴役大众的意识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生产与消费逻辑进行了批判,进一步强调了生产消费过程的符号价值。在消费社会语境下,媒体迷群呈现了丰富的文本积极消费、展演的样态,并以积极参与生产的方式,与学者对其的"病态"、"狂热"等表征的描摹进行对抗和重新诠释。  相似文献   

9.
程颖  胡小纯 《新闻世界》2012,(8):150-151
在鲍德里亚对消费文化的批判中,广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对象。广告为商品建立符号意义,它弱化甚至可以说掩盖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凸显其交换价值。它用一种同义反复的方法鼓舞着需求的膨胀,通过大众媒介使得消费主义盛行。本文对鲍德里亚广告观做一个总体的述评,试以更全面的态度看待广告的文化效应。  相似文献   

10.
杨虹 《新闻世界》2013,(2):91-92
鲍德里亚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理论家,其思想理论影响着世界文化理论及有关传媒、艺术和社会的话语。①后期,鲍德里亚开始重新思考当代世界若干学术前沿问题,尤其,他特别重视消费和符号的紧密联系。②研究鲍德里亚符号学理论对经济学的影响,对于我们认识当代社会的诸多现象具有重要价值和理论指导性。本文以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为依据,对笔者工作当地矿区职工消费现状进行剖析,呈现出现代矿区职工消费的社会图景,从而引导矿区职工建立健康和谐的消费生活。  相似文献   

11.
吴欣然 《新闻世界》2009,(7):133-134
符号消费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物质消费,符号变得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符号也不再完全依附于实物,而开始有了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并且日渐强势,符号的生命力也愈发体现出来。本文从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分析符号消费社会产生的原因,并结合鲍德里亚有关符号消费理论分析符号及其生命力日渐旺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以事物能指与所指关系链的断裂,揭示了消费需求无限性的本质。研究发现,符号与物的转换表现为“升维”和“降维”的过程,而伴随事物符号化的是不断替换的意义;意义的替换总处于“稳定”与“变动”的间歇区间,消费主体可以发挥能动性,不失时机地在符号消费中寻求与他人的关系互动。不过,这种关系建构出的未必是真正意义上的群体归属与认同,其中映射出的身份焦虑现象值得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曾全声 《大观周刊》2011,(33):128-128
本文介绍了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一书的理论背繁,及其主要思想,重点阐述消费的符号层面的含义,并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符号统治。  相似文献   

14.
面对当下网络流行语给人们造成的“符号围困”窘境,本文从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出发,对网络流行语的消费符号属性进行确证,解读其生产与传播过程的消费循环本质,并进一步对网民、平台、主流媒体三方主体参与网络流行语生产与传播过程的动因进行分析,最终为网络流行语的合理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09年11月中旬,台湾壹传媒集团旗下的《苹果日报》推出了一种名为“动新闻”的新型新闻报道样式,因其过渡渲染血腥暴力在台湾引发巨大争议。本文运用鲍德里亚的媒介批判理论分析台湾“动新闻”事件,认为“动新闻”可以作为鲍德里亚关于“仿真社会”和“意义消解”这些后现代预言的直接体现。它有可能加重真实世界和虚拟空间界限的模糊,并使新闻成为对消费欲望与感官欲望的无意义模仿,其负面影响需要我们警惕。同时,文章通过对鲍德里亚理论的批判性思考,认为“动新闻”将新闻叙事中的想象因素突出出来,对研究新媒体时代新闻叙事的变革与创新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鲍德里亚从一个相当结构主义的视角,指出入们消费的其实都是符号,而这个符号体系巧妙地解决了独特性与普遍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阐述法国人类学家马塞尔·莫斯的礼物交换理论,介绍莫斯三重角色——让·鲍德里亚的理论向导、齐美尔的思想知音和涂尔干的学术继承人的同时,着重从礼物交换的象征性、交换行为的社会性和交换主体的总体性三个角度探析了莫斯的交流传播观,从而得出现代社会交流危机的病症所在——内容象征意义的缺失、连续互动链条的断裂以及主体完整人性的分离。  相似文献   

18.
在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下,商品成为一种符号,人们追求物的交换价值,关注符号的能指,人们的消费现象背后隐藏的是流行。流行在消费社会下,造成了浪费,继而破坏了环境,并进一步加剧了不平等。同时,流行与人之间始终存在距离,它没有真实的时间和空间,与美之间也有距离,尤其是它造成了人与自身身体的距离。流行在消费社会中得以成功的原因,就在于流行追求与符号的同质以及大众传媒的助力,而最根本是由于资本逻辑的主导。鲍德里亚用消费社会取代生产社会、过分重视交换价值而忽略使用价值是其局限所在。  相似文献   

19.
Jean Baudril-lard,For a Critiqu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ign,St.Louis,Mo.:Telos Press,1981.鲍德里亚著,《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在鲍德里亚的前期思想建构中,象征交换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他认为象征交换体现了与现代社会不同的另一种文明模式。怎样理解象征交换呢?鲍德里亚没有做出具体的界定,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及《生产之镜》中,他只是将象征交换与符号政治经济学对应起来,认为只有象征交换才能真正地走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符号统治,他甚至认为马克思的错误就在于,没有揭示出资本主义无法在象征交换的层面上进行生产。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中,他也没有对此进行一种专门性的界说,但在关于死亡的讨论中,我们  相似文献   

20.
袁建 《传媒》2018,(7):83-86
广告符号机制是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核心,该机制形成了以符号为基础的区隔性、超级意指性、象征性三个层次内容.在新媒体环境中,广告符号机制呈现出主体多元性、内容生成的精准化与个性化、传播生命周期的短暂性等新特征,其运行的内在机制是大众消费仪式符号和小众亚文化符号的双重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