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现行刑法明确了单位犯罪的主体地位,但对单位犯罪能否适用自首却没有明确规定,以致在理论界及司法实务界引发争论。基于对刑法基础理论、刑法相关条文及当前单位犯罪现状的分析,应当认定单位可以成立自首。单位自首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人自首。  相似文献   

2.
我国1997年刑法明确规定单位成为一类犯罪主体以后,单位犯罪能否成立自首,作为法定从宽处罚的情形一直争论不休。其实单位自首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不但具有法律依据,符合自首制度的立法意旨,也符合刑罚的目的。在司法实践中,单位自首的主体确定应具有灵活性,单位自首的效力认定应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3.
新刑法确立了单位犯罪的主体地位,但对于单位犯罪理论中的自首认定和处罚问题并没有具体涉及.本文对单位犯罪自首制度的并要性与可行性、单位犯罪自首的认定和单位犯罪自首的处罚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刑法只规定了自然人自首,而单位自首却是立法的空白,司法实践中多有困惑。因此,有必要从哲学的维度寻觅我国刑法设置单位自首的必要性,并根据自首的共性即必须具备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和单位犯罪的特点,推导出单位自首的构成,根据对单位犯罪处罚原则来诠释自首的处罚方式,进而对单位自首司法认定进行研究,便于对单位自首操作,从而对单位自首制度有一个系统认识。  相似文献   

5.
童兴飞 《考试周刊》2009,(18):234-235
我国《刑法》虽然确定了单位犯罪的主体地位,但对于单位犯罪中的自首认定与处罚并没有涉及,因此在理论界争议颇多。本文对单位犯罪自首存在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单犯罪自首的类型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对自首单位的处罚,对此问题进行了界定。  相似文献   

6.
单位犯罪,是基于单位意志而实施的犯罪行为,同样,单位犯罪自首立功也是在犯罪后基于单位意志而实施的忏悔行为。刑法既然规定了单位可以作为犯罪主体,同样法律明文规定单位可以成为犯罪主体的犯罪,其自首立功行为应构成单位自首立功,在处罚上也应从宽,这也是我国刑法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要求。因此,在立法上完善单位犯罪的自首立功制度已成为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7.
单位犯罪自首问题不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司法实践中都争议较大。笔者从单位自首的理论依据出发,在肯定单位能够构成自首的前提下,基于与自然人自首相比较的视野,对单位自首的构成及司法认定进行了阐述,并认为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不能当然地代表单位自首、单位不能构成准自首。  相似文献   

8.
自首分为一般自首、准自首、特殊自首是有法律依据和法理基础的。一般自首以自动投案与如实供述罪行为要件,而不应包括“接受国家审查和裁判”,自动投案也不必“出于自由意志”。刑法第67条第2款的规定从哲学与逻辑上看不应理解为特殊自首,而应是准自首,准自首的“其它罪行”从定罪量刑角度分析宜为异种罪行。特殊自首是独立的自首美型,主要规定在刑法分则或附属刑法中,以特定的犯罪和特定时间段行为为要件。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刑法规定的自首是以一人犯一罪为标准的,对鼓励犯罪嫌疑人悔过自新和减少司法运作成本起了较大作用。但是由于刑法规定的简练概括和犯罪情况的复杂多变,如果只搬用自首成立要件,有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对这一问题应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自首应该依据什么来认定,其根据为何?是刑法学界争议的问题。从刑罚的目的出发来阐述自首认定的根据,认为刑法的目的等同于刑罚的目的,而刑法的目的是保障包括犯罪人在内的全体公民基本人权,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要减少犯罪,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人的犯罪可能性进行分析,因此,要实现最大化的减少犯罪,量刑的基准必须是犯罪的成本大于收益且刚刚大于收益足以。因此,"一般预防论"应该是刑罚的目的,而对自首的认定也只能根据这个原理来认定。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 ,刑讯逼供是一个影响公安队伍建设和严格执法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虽然我国刑法规定了刑讯逼供罪 ,刑事诉讼法也严禁刑讯逼供 ,但在实践中 ,刑讯逼供在某些地方依然时有发生。其主要原因包括 :封建专制主义刑事司法传统的影响尚未肃清 ;重打击犯罪 ,轻保障人权的观念根深蒂固 ;对严禁刑讯逼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特权思想严重 ;监督机制的滞后与乏力。强调对刑讯逼供的防范要坚持德治与法治并重的方针。  相似文献   

12.
刑讯逼供这种古老而又野蛮的诉讼手段,历来是我国严令禁止的,修订后的刑法,进一步强化了对刑讯逼供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然而,新的刑事诉讼法实施几年来,刑讯逼供仍时有发生。对此,我们应当对刑讯逼供产生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在掌握其实质根源的基础上,找出有效的遏止途径,以保证法治社会司法的公正性和文明性。  相似文献   

13.
非法行为取得的被告人供述的证据能力如何确定,是我国刑事诉讼证据立法及理论研究的空白。构建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核心问题在于通过何种程序确定非法取得的被告人供述的证据能力。在判断非法供述的证据能力过程中,应当赋予司法裁判者自由裁量权,结合案情具体判断,在“有效打击犯罪”与“保障被告人人权”两种价值之间进行平衡。  相似文献   

14.
口供对于证明案件事实具有独特而又重要的证据价值,但为获取口供而不惜刑讯逼供显然是错误的。本文通过透视刑讯逼供的危害,分析其现实成因,提出对我国当前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现象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对自白进行补强不仅是限制自白证明力和遏制非法取证的必要手段,而且还是刑事诉讼发现真实和保障人权的需要。补强证据应当具有证据能力,它不仅可以补强自白,还应当能够证明案件事实,并且应达到相当的证明程度。我国的自白补强规则存在一些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错案是司法制度的代价,任何司法机制下都会产生错案,它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并不能从根本上消灭。但是通过研究刑事错案发生的原因和规律,可以最大限度防止错案发生。而且不仅要研究刑事错案的个案具体原因。更应该通过其研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通过研究被告人i:r供与刑事错案的关系,警示在司法实践中过度重视依靠被告人口供所带来的司法“灾难”,旨在解决错误对待被告人口供形成刑事错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自认是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对于己不利事实的承认,是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在两大法系国家和地区的 证据法中皆有明确规定,具有证据法则的性质,其构成须具备必要的条件。符合法律规定的自认对当事人和法院产生 效力。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现实中存在的现象,虚假供述尚未引起我国司法人员的注意,而对此美固学者却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美国学者根据虚假供述成因的不同将虚假供述区分为三类:自愿性虚假供述、强迫顺从虚假供述与强迫内在化虚假供述,并对各类虚假供述的成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美国学者对虚假供述成因的分析对我国深刻认识心理强制时代的侦查讯问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自认事实所具有的免证效力对提高诉讼效率有极大作用,它不仅能适用于民事诉讼,也可适用于刑事诉讼。美式辩诉交易制度的实质就是认可被告人的自认。因此,只要将属于“自认”的部分事实从“自白”事实中分离,其免证效力将大大提高刑事审判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