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自主开发课程内容是科学教师主体性的彰显。针对课程开发中学科特质缺失、错误频出、难度偏大等问题,教师应把握科学课程开发的学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适切性原则。  相似文献   

2.
课程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长期以来,受学科本位论的影响,师范院校课程设置在价值取向上过分强调了学科的专业性和学术性,淡化了教育性;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过分强调了学科专业知识的系统性,淡化了与学生实际的联系,导致学生缺乏相应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教师角色意识不强,专业素质不高。"意义学习"视域下"3WH"教师教育课程构建,就是要加强课程与学生个人间的联系,让学生深刻理解各类课程的价值,使各类课程内容对学生都具有意义,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教师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张晨晨 《文教资料》2013,(33):167-168
地方大学应消解学术型本科和职业型院校“学科体系”与“实践体系”二元对立课程模式,建构“知行一体”特色课程体系。“知行体系”课程兼容科学性和情境性原则,重在基于建构性原则,重构课程内容的序化标准。强调将学科体系中的知识结构,还原为行动体系中的生成结构,关注学生在行动过程中的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邓瑷敏 《现代语文》2008,(6):114-115
在新课程结构中,无论是分科课程还是综合课程,都体现出全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目标强调,要改革课程内容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严谨性、过分注重经典知识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换言之,新课程在内容上力求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需要。新课程理念不再将作为课程载体的教材视为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强调教材的“范例性”,将其作为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的一种文本或中介,并以文本的开放性、创造性、生成性给教学以多样的诠释角度。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过程将不再受到教材的严格约束和控制,教学的过程即是课程建构与开发的过程。新课程理念赋予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创新和变通的从未有过的自由,它为教师提供了较大的自由创造的时空和广阔而全新的研究领域,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性因素的增多,  相似文献   

5.
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内容生成方式新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姜月 《成人教育》2009,29(2):56-57
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内容的生成方式,现实中比较常用的是预期生成和动态生成,文章探索了一种“总结生成”方式,实践表明,该方式能够实现教师与成人学生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校课程系统主要包含学科、专业、课程内容、教师和学生等要素,高等学校课程的本质是从“学校课程”“、国家课程”转变为“学生自己的课程”,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的多样化价值和功能。高校课程系统的多样化价值和功能来自其可能的多样化结构特征——开放性、协同性、非平衡性、动态性和涨落性,而多样化人才的培养又以高校课程系统通过学科、专业、课程内容、教师和学生等要素产生的某些涨落为前提。本文重点分析高校课程的学科、专业、课程内容三个要素的自组织特征,从而研究高校课程系统实现培养多样性人才的自组织作用机理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课程授受”是“课程内容的授受”的简称。要分析课程授受的社会学意涵,首先必须言明究竟何谓“课程内容”。 在课程社会学的研究中,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存在两种对立的知识观,即“法定知识观”与“生成知识观”。法定知识观认为,课程内容是以经政府部门指定的或政府所设专门机构审定认可的教育文本(如教科书)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是教师与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因此是一种“制度性文化”与“法定性知识”[1]。“生成知识观”则认为,课程内容是教师与学生在具体的、变动不居的教学活动中共同创构的结果。因而是一种“协商性…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视野下教学问题行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课程与旧课程相比,其价值取向有了全新的变化:一是变课程的统一和求同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二是变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三是变课程内容和课程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在新课程的视野下,教学具有了主体性、生成性、全面性、发展性和生命性等特征。若以新课程的价值观审视、反思日常的教学行为,就会发现诸种教师习焉而不察的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9.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培训的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性学习作为新的课程内容——综合实践的内容之一,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身主动尝试探究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过程。实施研究性课程的关键在教师,这就给教师及教师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研究性学习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课程是以经验为本位的,课程内容是生成性的、建构性的,因此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势必会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对教师而言,所要教的东西不再是预定书本知识,而是更多地给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在资料信息、方式方法等方面提供帮助与指导,教师成…  相似文献   

10.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学生初步系统学习信息技术的开始,信息技术学科具有极强的生活性、基础性、操作性,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对学生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从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展开设计,利用生活化情境、活动、作业等,激活学生学习欲望,拓展学生视野,并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达到课堂教学预期效果,从而全面提升学生信息化素养。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名目繁多的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与国家课程之间课程目标重合、课程内容交叉重叠现象严重、教师和学生负担重的现象,课题组根据"小学课程以综合为主"的原则,对部分课程进行了整合。整合后的主题课程具有整体性、实践性、体验性、开放性、生成性等特征,有助于把小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联系起来,收到了较好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学》2007,(10):2-2
生成性课程是与预设性课程相对应,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根据突发的课程事件、具体的课程情境等非预期因素,通过对话互动的方式或者灵活调整课程计划与实施策略,或者重新建构课程的过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教师课程是指任课教师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内容加以理解、设计后在课堂教学中实际实施的课程。教师课程因为具有预设性和生成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情境性和差异性等特点,在密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课程内容的适切性、提高课程实施的成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完善课程实施理论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和重要意义。教师是执行课程计划的主体和关键所在,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形态,教师课程的基础理论目前还鲜见专门研究。  相似文献   

14.
继续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编制的核心任务之一。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考虑教师继续教育的职后特性和教师的成人特性,使课程内容既呈现开放性的生成,又考虑教师个体的需求;既要面向发展的需要,又要从现实出发;体现出实用性与人文性相结合,广泛性与选择性相结合,优化组合继续教育课程的实用性设计。  相似文献   

15.
建构主义视阈下的课程是由教师、儿童、教材、环境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构成的“完整文化”,强调课程目标的生成性与表现性、课程内容的意义建构、课程实施的情境性与动态性,以及课程评价的过程性与发展性。这时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从建构主义课程观出发,有必要对幼儿园课程目标进行再界定、对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进行再确定、对课程实施中师幼关系进行再认识,以及对课程评价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16.
学校的各科教学以及班团队活动、科技文体活动等活动课程都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需要全校教师充分挖掘其隐性的教育价值,协同发展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探讨了学科课程融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学科课程目标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内容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评价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教师专业发展是现代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师课程设置与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高师课程体系的缺失阻碍教师专业发展,具体表现为:课程结构失衡,师范性弱化;课程类型单一,制约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课程内容缺乏职业适应性,阻碍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教育实践环节薄弱,影响学生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因此需要通过调整课程结构、拓展课程类型、更新并整合课程内容、强化课程实践环节等来建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师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8.
“生成”是课程改革倡导的一个新理念。所谓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是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根据突发的课程事件、具体的课程情境等非预期因素,通过对话互动的方式或者灵活调整课程计划与实施策略,或者重新建构课程的过程。它是与教师备课时预设性相对应的,生成性课程具有  相似文献   

19.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课程的“生成性”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生成就是在动态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课程内容。研究性学习课程生成要经过学生需要评估、拟定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组织其课程材料、实施其课程方案、评价其课程方案等过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生成要受到政府政策、社区、家长、教育改革与教育科学研究、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学校的硬软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生成性课程:一种基于生成性思维的课程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成是一种哲学思维方式,也是人与课程的根本存在状态或方式。生成性课程基于课程的生成性品质而存在,是相对于传统的预设性课程而言的,是在教师、学生、文本和情境等多种因素的互动中所建构生成的一种非预期的、超越于原有预设性课程的,但富有教育价值的经验体系。生成性课程是一种彰显课程生成品性的课程形态,是一种关注师生生命意义的课程形态,是一种充满对话交往精神的课程形态。生成性课程具有过程性、关系性、创新性和差异性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