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孔子“仁学”管理思想源远流长,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流。现在,它正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汇入现代管理的浪潮,为人类管理文明再造辉煌。  相似文献   

2.
仁学思想是孔子全部学说的核心。孔子的仁学思想,超越了道德思想和政治思想的范畴,就其实质而言,属于人生哲学或人道之学。孔子的仁学思想的重心是探索人生原则的确立、人生目标的选择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孔子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以人为主体的人文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3.
孔子仁学思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孔子随心所欲凭空臆造的。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前人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是社会存在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反映和经验的总结,也是他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变革的结果。只有把握这一基本思想,才能正确地看待孔子,探讨其仁学思想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离开他以前的某些进步思想谈“仁”,便是无源之水;离开当时和以前的社会存在谈“仁”,便是无本之木;离开他所面对的社会现实谈“仁”也就不能理解它的意义和它的时代价值。作为“仁”的本意是“爱人”,离开其本来的面目就不是“爱人”,而是“吃人”了。  相似文献   

4.
美学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部分,在他许多教育思想中观点中都渗透着他的美学思想。“仁学”是孔子美学思想的基础,而“游于艺”则是“仁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它有着深刻的哲学内涵和广泛的教化功能。由家庭血缘之爱的"孝悌"到"亲亲而后爱人"的"大仁",再到克己复礼以行仁。可以说孔子仁学就是主体自觉的一种结果,它的最终回归是人学。  相似文献   

6.
孔子人文主义“仁学”的三个支撑点”──兼评胡国亨先生的“大孔子学说”钱耕森一孔子“仁学”的现代价值孔子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人文主义者,他建构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仁学”体系。他的“仁学”思想,在当时是很进步的,在历史上起过巨大的积极作用,而今仍有着重大的现实...  相似文献   

7.
论孔子的“仁学”与“人学”及对现代和谐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思想体系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孔子的思想可称“仁学”或“人学”。孔子的“仁学”和“人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关心人、积极入世、注重教育、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些都是我们当今在构建和谐社会时可借鉴的宝贵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8.
孔子仁学的理论基础是修身,即强调人的自我修养.仁学的核心内涵是"爱人",即关爱他人,具有"泛爱众"的人道主义精神.孔子的仁学思想对于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的现代化是任何一个民族、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孔子仁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孔子仁学思想中的理性精神和血缘基础对中国人的现代化的实现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孔子仁学是对社会人生的观照。孔子说“仁”,是从不同的角度表述的。在孔子的仁学话语中,“人”是社会的人。孔子认为真正的“人”要“知天命”、“明道”、“行道”。孔子的仁学,以有别于西方世俗化人文主义的东方社会化人文主义为其思想基础,要求“人”参与社会、关心天下,求得“己身”与“他者”和谐一致。  相似文献   

11.
儒家思想教育以"仁"作为思想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而"孝"是达到"仁"者的根本和基点,《论语》中对于"孝"的阐述,对中华民族道德社会的建立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继承和发挥《论语》中以"孝"作为为人处事的最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的教育方法,对当代大学生正确思想道德的树立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孔子创立了以道德为价值取向的儒家思想,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价值理论体系。其《论语》中的“仁”之思想具有从“亲亲”及于“爱人”的深刻内涵。从这一内涵向外又推延出了“礼”、“忠”、“恕”等具有层次性和统—性的外在道德规范和要求。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春秋前期的柳下惠与春秋后期的孔子思想之同异:两人都是周礼的维护者,而孔子却有变革的思想;前者是"仁"的实践者,而后者却是"仁学"的创立者;前者是"和"的实践者,后者却是"和"理论概括者;前者始终坚持"直道"精神,后者既肯定"直道",也包含"权"变.文中并指出了两者思想同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黄玉霞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7):81-82,109
"仁"学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在《论语》英译过程中,不同译者对"仁"做出了不同的翻译。阐释学翻译为分析"仁"学思想在韦利和刘殿爵《论语》译本中的阐释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论语》中处处体现孔子的这种经济思想。孔子从"仁"的角度出发提出"藏富于民"的思想来告诫统治阶级富民与治国之间的关系。"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同时孔子也把"仁"的思想贯彻到经济思想的这一领域即"藏富于民"、"节用而爱人"等。通过这些简单而朴素的经济思想的背后解读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孔门道德的最高标准.纵观整部《论语》,仁作为一种道德标准,其内涵表现为在孝悌的基础上泛爱他人,具体来说体现在刚强、果断、诚实、聪慧、忠诚等一些优良品质.然而仁却要复归到礼上,礼以仁为基础,礼为仁的外在表现,仁礼合一,构成了孔子心目中完美的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7.
孔子礼学合理性基础何在?揆诸先秦史料可知,"礼坏乐崩"的时局背景是孔子礼学诞生之时代要求;援"仁"入"礼"是孔子对周礼的合理改造;"性与天道"则成为孔子礼学得以最终建构的双重理据。  相似文献   

18.
孔子思想要在“仁学”.“仁”是人化的特质,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主要所在.仁的内涵一方面包括爱人、爱亲,以及精神、气质等人的内化情志;另一方面又包括融情于礼的外化德范.“仁”是儒家高悬的人道理想和境界,但“仁”自身并不能自成体系.“仁且智”既是孔子仁学体系的终成,亦是儒者修身进学的旨归.  相似文献   

19.
周公制礼作乐和孔子从周隆礼,使礼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礼之所以能常青于中华民族,关键在于礼之践行不息。在礼之践行方面,船山提出了"本仁行礼而施之无不顺"的思想,"本仁行礼"表明在仁与礼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即仁礼互实与互为体用。船山礼之践行思想是基于仁礼关系而展开的,实现了对传统的仁礼关系——仁内礼外的仁礼关系的价值开新,也凸显出船山礼学思想的实学特质。  相似文献   

20.
孔子《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但“身”也是其重要思想之一。孔子的身体观包括在三个方面:以血亲为基础的家庭村社文化,以仁爱为基础的社会伦理道德价值,以修身为基础的家国天下思想。孔子的身体观强调的是社会伦理道德价值,对当代物欲横飞的消费时代起着警醒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