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英 《档案管理》2012,(3):73-75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7年),字子长,西汉时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也是杰出的档案文献整理工作者,他用毕生精力收集整理档案文献编写的历史巨著《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多方游历走遍神州,考察历史文物,躬行核证文献传说 司马迁一生游历很多地方,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在二十岁那年,他就开始了漫游生活.此次远游历时两三年,司马迁穿过了今陕、鄂、湘、赣、苏、浙、皖、鲁、豫九省,走访古迹名胜,考察史料文物,行程近三万里,采集了大量旧闻传说.  相似文献   

2.
公元前一四五年(汉景帝中元五年),在风景秀丽、水流迅急的黄河龙门附近的芝川镇,有一家复姓司马的人家诞生了一个男孩。这男孩长大后,取名迁,字子长。司马迁毕生勤奋好学,发奋著书,成为一位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有过卓越贡献的人物,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司马迁成长在一个被人看不起的小官僚家庭里。父亲司马谈是个有学问的读书人。受父亲的直接影响,司马迁自幼酷爱读书,十岁时就能背诵古文。公元前一一○年冬,其父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字子长,陕西韩城人。出身于世代相传的天文家和历史家的家庭里,父亲司马谈是武帝时太史令(史官)。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卒于公元前90年。司马迁幼年对,曾在家乡种田放牛——“耕牧河山之阳”。后因父亲司马谈做太史令,把家搬迁到了长安附近的茂陵显武里。司马迁幼年就很聪敏,学习又很勤奋。十岁便能诵读用“古文”写的书。后来,他又向今文学派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向古文学派大师孔国安学习古文《尚书》。司马迁对历史和文学都有浓厚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书本知识有了较多的积蓄,但他想到父亲司马谈平时的教导,要写出一部好的历史,光凭书本知识很不够,还必须作实地调查,广泛收集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的生活资料。于是,他二十岁那年,就从长安出发,到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访求古代史书,向老人采访古代遗事,调查了解各地情况。他随身带着许多竹简、木板,把看到、听到的历史资料记下来。他是收集活资料的“有心人”。做官后,不论是奉使到四川、云南,或是侍从汉武  相似文献   

4.
<正>档案记载的是历史,传承的是文化。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无数的档案人在记录和保存历史、传承中华文明的接力中,得到中华文明的滋养和反哺,以高洁的品行绽放出了独特的人格魅力。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生于汉武帝建元初年(约公元前140年),汉代夏阳人(今陕西韩城),曾任太史令,掌国家典籍、编写史书,后世尊其为史界太祖、千古两司马。其用尽毕生心血编写的史学巨著《史  相似文献   

5.
1司马迁档案事业的成功之路及对档案文献编纂的贡献 1.1史官世家为司马迁成就《史记》奠定了坚实基础。诞生在史官世家的司马迁天资聪颖.学习刻苦.“年十岁则诵古文”。在父亲的指导下.司马迁又拜古、今文经学大师孔安国和董仲舒为老师.接受大一统理念。司马迁继承了家学,又通晓古、今文经学,是西汉一代少有的大博学家。深厚的根底.为司马迁成就《史记》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王剑钊 《兰台世界》2007,(8S):55-55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途径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西北大平台)时暴病而死。《史记》写成于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在位)时期,此时距公元前210年只有100多年的时间,加之司马迁为写《史记》漫游各地,考察风俗人情,访求历史古迹。足见“始皇崩于沙丘平台”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约86年),字子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他的父亲司马谈,汉武帝建元初年曾任太史令,熟悉史事,懂天文地理,积累了很多资料,有意论说和记载历史,可惜没有如愿而去世。司马迂继任太史令,在他父亲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又搜集了不少史料。他既能读到皇家所藏的古籍,还到处游历,实地调查,结交朋友,采集民间传说,用以补充史料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正>晏子(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名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夷维人,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一、德行高洁司马迁曾说过"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司马迁为什么会忻慕晏子呢?在晏子的传记中,司马迁讲述了了两  相似文献   

9.
因为有周恩来总理"档案工作人员要学习司马迁,当司马迁" (1959年接见全国档案工作先进经验交流会议代表时的讲话,见<曾三档案工作文集>第309-310页)的指示,加之鸿篇巨制--<史记>的千古流传,广大档案工作者对司马迁在中国档案史上的杰出贡献都耳熟能详,并一直作为学习的榜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  相似文献   

10.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途径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西北大平台)时暴病而死.  相似文献   

11.
《淮南子》是西汉时期的重要著作。它的编纂者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约生于公元前179年。祖母原为赵王张敖美人,因贯高谋反事件,无辜受牵连而自杀。父亲刘长(淮南厉王)又因谋反而获罪,在流放途中绝食而死。父亲死后,刘安被汉文帝封为阜陵候,公元前164年被封为淮南王。公元前122年,因谋反失败,自杀身死。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与档案文献编纂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马迁(前135~前87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司马迁的档案文献编纂思想萌芽于档案文献编纂的最初实践,具体表现于编纂《史记》。一、司马迁档案文献编纂思路的实践:《史记》(一)“整齐百家杂语”司马迁整理史料工作的最大贡献,就是把皇家图书馆的藏书通过阅读进行了筛选,就如他自己所说“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运用这些文献资料以便“厥协  相似文献   

13.
因为有周恩来总理“档案工作人员要学习司马迁,当司马迁“ (1959年接见全国档案工作先进经验交流会议代表时的讲话,见&lt;曾三档案工作文集&gt;第309-310页)的指示,加之鸿篇巨制--&lt;史记&gt;的千古流传,广大档案工作者对司马迁在中国档案史上的杰出贡献都耳熟能详,并一直作为学习的榜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离我们很近义很远。他出生于公元前145年,卒于公元前90年,距今已有2095年。他所的《史记》,开创了中国纪传体通史和传记学的先河.他崇高的史德、卓越的史识与绝妙的字、精湛的编纂体例一同流芳千古。  相似文献   

15.
为司马夫子辩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河报》2003年12月6日刊载一则消息报道,标题是《考古专家“叫板”司马迁,惊天发现为楚霸王平反》,大字副标题是《项羽火烧阿房宫?误传!》。中讲到:“……人们便从《史记》中得出阿房宫毁于大火,而项羽是纵火之人的结论。”我一直把司马迁当做档案人员的老夫子崇拜,自认“司马弟子”(仅指档案工作)。现在既然有人向司马迁“叫板”,我就想为夫子辩上几句。当与不当,且由它去。  相似文献   

16.
早在1959年周恩来总理就说过:"你们档案工作人员要学习司马迁,当司马迁."为正确理解和执行总理的指示,当时国家档案局局长曾三同志于1963年7月3日写信向郭沫若提出:司马迁不仅是一位史学家、文学家、天文学家,而且也是一位档案工作者.郭沫若同志在7月4日复信,列举史料,作出"偏向于司马迁曾是一位档案工作者"的判断.吴玉章同志也很快复信同意曾三同志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1959年6月10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亲切接见参加全国档案工作先进经验交流会的一千多名代表,在与时任国家档案局局长的曾三等档案干部谈话时说:“你们档案工作人员要学习司马迁,当司马迁”,要求档案工作者要像司马迁那样,利用档案,研究历史,编修历史,为国家的档案和历史研究做贡献.曾三把周总理的指示传达给与会代表,与会同志深受教育和鼓舞.会后,曾三还分别写信给郭沫若、吴玉章等史学大家,向他们转达周总理的指示,并请教相关问题.郭沫若回信说,“我倾向于认为司马迁曾经是一位档案工作者”.吴玉章也认为,“司马迁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天文学家,而且是一位档案工作者”.  相似文献   

18.
毕达格拉斯(约公元前582-公元前500) —一古代希腊著名数学家毕达格拉斯(Pythangoras)的父亲内萨库斯是一个富有的宝石雕刻匠和批发商,他从小就跟父亲学会了在金属上雕刻花纹的手艺,但其浓厚的兴趣却在数学和音乐方面。因此,他在青年时代就到当时在天文学、数学和医学都比较发达的埃及去旅行和考察。据公元前三世纪的亚历山大里亚博物馆的图书馆长卡利马  相似文献   

19.
古代希腊的密特伦神庙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黄坤坊在欧洲,档案事业起源于古代的希腊。早在公元前约2000年到公元前1200年,希腊的南部地区就有了线形文字,克里特岛上就建造了米诺斯王宫档案馆。可惜,线形文字和米诺斯的档案事业全都中断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希腊...  相似文献   

20.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在教育和思想方面取得的成就,应该说与他从事过档案文献整理和编纂有关.作为儒家思想的倡导者,孔子毕生遵循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人生信条.他为中华档案文献编纂事业和传承中华文明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档案史上树立了一块历史性的丰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