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作为中共党史专家兼领导者,胡乔木对中共党史学科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有太多的思考。这种思考,带来他治史理念的新变化。针对文化大革命中党史学遭到的破坏,胡乔木科学论证了历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了党史研究要坚持科学性、四面八方、历史主义、学术价值与阅读价值相统一的原则;晚年他还特别强调对中共党史研究要坚持以史实叙史,以及历史要分析等科学的研究方法。他的这些新思考,为中共党史学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拨乱反正作出了贡献,促进了中共党史研究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30年中共党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远较建国以来的50年更值得突出关注和总结,其表现在新史料的发掘和出版;新观点的层出不穷;以及在此基础上中共党史学科理论建构的初步成就。  相似文献   

3.
我校中共党史学科自五六十年代初建,80年代先后取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与权;逐渐形成以中共党史学理论及党史学史、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现代化、毛泽东思想研究为支柱,在李大钊研究、五四运动与中共创建史研究、大革命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本主义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邓小平理论与中共党史学研究等多个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学科;在全国中共党史学界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从学科性质上把中共党史定位到史学范围内考察 ,正是中共党史学科趋于成熟、走向理性的表现。这种学术定位 ,为中共党史研究的健康发展开辟出广阔的领域 ,有利于整体的学科建设。正如我们所看到的 ,在历史理念和取向指导下的中共党史学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而且也带动了中共党史研究外延的延伸 ,促进了中共党史与其他断代史、专门史的结合 ,进而取道进入了跨学科研究。充分肯定已有的学术成果 ,并不意味着满足现有的学术状况。我们应该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 ,更深入地思考一系列问题。我认为 ,首先就学科性质而言 ,进行文化取向的反思是…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共党史学的性质 ,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分歧。我认为 ,中共党史学是一门历史学科 ,因为它研究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既是历史 ,当然属于历史学。但是 ,它无疑又具有政治学的特点 ,是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的历史学科。既然如此 ,它就既具有历史学的特点 ,又具有一些政治学的特点。因此 ,可以将中共党史学的特点概括为“五性” ,即历史性、科学性、政治性、理论性、现实性。正因为中共党史学具有以上特点 ,所以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研究 ,可以强调它的政治性 ,从政治方面进行研究 ;也可以强调它的科学性 ,从学术方面进行研究。关于中共党史学的…  相似文献   

6.
近十年国内中共党史专业博士论文成果丰硕。通过对2013—2022年全国八个中共党史博士点344篇中共党史专业博士论文的选题类型进行分析,发现近年来国内党史学界潜心研究,党史博士论文研究范围宽广、主题丰富、热点鲜明,各学位点充分考虑自身学科专长和优势,培养出各具特色的党史学术人才。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党史学科发展也面临着问题意识有待加强、论文标题冗长重复、史学色彩淡化、重大成果和特色成果缺失等现实问题。党史研究要以历史研究为基础,以政治史为中心,强化问题意识,以文论、文据、文采为抓手产出优秀研究成果,更好推动中共党史学科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党内法规学在理论上是一门由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学、纪检监察学五个一级学科融合形成、协同建设的新兴交叉学科,实际上主要由法学、中共党史党建学孵化而来。目前,法学对党内法规学的学科支撑作用最大,同时存在以国家法为中心的学科局限性。基于以中国共产党作为学科对象的同源性,中共党史党建学在思想理论、概念话语、制度建设、行为规范和外部关系方面可为党内法规学注入新质素。中共党史党建学设置党内法规学二级学科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不仅可以借此完善一级学科知识体系、提升规范性和强化实践性品格,同时党内法规学可在该一级学科框架下扩大学科生长科域,增强学术研究的思想深度、理论厚度和历史广度以及人才培养力度。  相似文献   

8.
中共党史研究者理论思维的进步推动了党史学理论的阶段性发展。1924—1940年间,中共党史学理论处于肇始阶段,相关的理论性认识开始出现,但散见于各类党史著述中。1941年以后,党史学理论逐渐从党史著述中分离出来,形成学理性的专门论述,中共党史研究开始有了统一的学科指导理论。1980年以后,中共党史学理论在史学化趋势下走向系统化,逐渐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实现了理论发展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9.
“中共党史党建学”已然成为法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但它并不是一夜之间突然出现的新兴学科现象,而是有一个学科的历史形成过程。这个新命名的学科,是由早已形成的中共党史与党的建设两个知识领域整合而成的,但由于在一个学科的构成要素之中,存在着两个含有差异性的知识领域,可能造成学科认知上的某些困难。因此,应对中共党史与党的建设的学科发展进行考察,以取得对“中共党史党建学”的学科理解与认同,并在“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框架下,将中共党史与党的建设两个知识领域有机地融合起来,以推动“中共党史党建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理论上走向成熟的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注重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从而对中国革命的客观发展规律,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重要性,都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完整的认识。这一时期,中共党史研究也取得重大进展,这个进展是与毛泽东的重大贡献分不开的。严格说来,毛泽东的每篇著作对中共党史研究都有直接或间接的指导作用,本文拟通过《如何研究中共党史》这篇光辉文献着重介绍毛泽东对中共党史学理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历史表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本文通过回顾中国共产党发展的辉煌历程,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也证实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又一次得到了飞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是一部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是同党的历史发展相联系的,经过延安时期、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逐渐锻造成为光荣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并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丰富经验。通过建设学习型政党,中国共产党成功地解决了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历史新课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90年对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与解放的苦苦追求,90年对建设一个新中国的探索奋斗,90年对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改革创新,不仅缔造了震古烁今的历史新纪元,而且雄辩地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解放中国,才能领导和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它领导中国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则是历史的选择。在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严重挫折之后,中国共产党毅然率领人民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近代中国社会演变的必然产物。从社会史的视角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有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内在主因。具体说,近代中国的留学运动及国内新式教育的兴起为中共的创建准备了领袖群体,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共的创建提供了指导思想,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与五四运动的政治实践为中共的创建准备了干部条件,中国工人阶级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成长起来奠定了中共创建的阶级基础,近代中国民族危亡的形势及政治现代化进程形成了中共创建的政治条件。换言之,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诸多层面,为中共的创建提供了"领袖群体"、"指导思想"、"干部条件"、"阶级基础"、"政治条件"等前提。  相似文献   

16.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从历史角度、理论角度、现实角度来看,保持党的先进性都具有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繁荣复兴,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和幸福生活不懈奋斗的历史。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民主建政、依法办事的政策方针,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相继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打开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和体系。以历史分析的方法系统性回顾党的百年法治历程,以及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法治思想的主要特征,以此从中揭示其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为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国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当代官德教育的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紧密相联,它的发展轨迹和脉络与共产党的成长历程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考察官德教育的发展轨迹,可以在前进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犯更多的错误.本文以历史发展为脉络,以领导干部道德(官德)的教育为内容,论述了中国当代官德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是对我党近 80年奋斗史的科学总结 ,它回答了面向 2 1世纪我们“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的时代课题 ,指明了新时期党的建设总目标、标准和途径 ,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相似文献   

20.
开发革命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基础性任务。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中国历史上的民本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开发革命力量的思想理论基础。其中体现的基本理念是以人民为本。以人民为本的基本理念贯通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