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启哲 《新作文》2014,(10):4-4
<正>"电"对"申"说:"兄弟,你怎么把自己的尾巴剪掉了呀?""末"对"未"说:"你真是幸运,你这一生还很长!""心"对"必"说:"你怎么身上有块那么长的疤(bā)?""九"对"丸"说:"你干吗上街都要带个丸子呢?""学"对"字"说:"原来世界上还有比我头发更少的人!""从"对"丛"说:"你怎么走到哪里都要踩钢丝?""林"对"森"说:"你怎么老爱凑热闹,没看到这么挤吗!""日"对"目"说:"哈哈,你的皱纹比我的多!"  相似文献   

2.
高校考试改革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课程考试,作为主要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对"教"与"学"具有评价作用,对"教"与"学"中的问题具有"诊断"作用,对人才培养具有导向作用,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激励等作用,因此,考试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介词"对"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高、关注度较高的一个介词。本文以"对"字句语料为依托,将介词"对"分为"对1""、对2""、对3"和"对4"四种下位子类,从共时层面对其语法意义进行分析,并进一步从认知角度探讨四类"对"间的深层语义关系,从而构拟介词"对"历时的语法化轨迹。  相似文献   

4.
"对"和"双"是两个可以计量人的定量量词。通过对北京大学CCL语料库现代汉语语料的考察分析发现:由于搭配用法、称量范围、使用频率、音节限制和语用上的差异,"对"在计量表人NP时比"双"更为典型;"对"和"双"二者都注重凸显性别,但"对"比"双"相对凸显数量。  相似文献   

5.
"成人"既是一个古老的教育问题,又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要求,通过对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中"成人"观进行梳理,同时借鉴大田尧教授回应生命本质的当代"成人"教育思想,我们可以对"成人"活动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在儿童哲学的活动中找到了符合当代教育观的"成人"之维。儿童哲学在当代备受青睐的原因即在于它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与对"生命"的关怀,在其活动中既体现了当代哲学对"他者"的尊重与理解,又体现了当代教育对"共育"的认可与实施,更是对"生命"的解读与回应。  相似文献   

6.
"系统决定意义"和"绝对差别原则"是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最重要的理论创见。对它们的哲学辨析表明:因索绪尔对语言符号"意义"和"价值"的区分,系统所能"决定"的并不是"意义"而是"价值";因他对"同一"和"差别"的辩证理解,"差别原则"并不"绝对",它是建立在"同一"之上的。这于后结构主义对语言学的冲击有着根本的"反解构"意义。  相似文献   

7.
"暴力"在现实中是一个贬义词,是对违反人类共同利益、对社会具有危害性行为的称谓。在动画中,对"暴力"进行艺术分析有助于动画能更好地利用"暴力"的新奇性、刺激性、陌生性,吸引受众人群,促进动画的产业化发展。但是对"暴力"的适度性运用和理解一定是在健康、积极、文化、道德的范畴内。对"暴力"的设计一定要有对欣赏人群的"预想性"、对表现形式的"唯美性"、表现主题的"内涵性"进行有道德的研究,使"暴力"成为动画的一种价值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陈百芸 《广西教育》2015,(3):121-122
从"词"的含义和构成要素等方面对"零冠词"进行剖析,对"零冠词"的提法提出"批判"和辨正。  相似文献   

9.
丁西林的话剧对观众的吸引力源于其对话剧"戏剧性"的高度强调和对冲突处理的理性把握。这种把握表现为对冲突发展初的"急迫性"驾驭和对冲突发展过程中"温和化"的处理。本文试图再现丁西林话剧中营造冲突的创造技巧,并挖掘其话剧中"理性"与"冲突"相互融合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在对一多关系的阐发中,方以智提出了"十错","此十错者,实五对也",它们分别是一多之间的对舍、对摄、对入、对夺、对即。"一"是收摄之际放藏着的吾心,"多"是放藏之际收摄着的万物。一多在相错中透显出五重情境:"对舍"是心物之间、天人之间的断裂与坎陷,"舍"境其实是生命中的险境;"夺"境是在坎陷之"舍"境中催逼出来的,一多在"对夺"中走进对方,达及"入"境。"入"境是收摄着走进对方,"夺"境是放藏着返回自身。"舍"境在"对夺"与"对入"的交错中得到克服;在"摄"境中,收摄着的"一"从自身出发,"观"入自己的"离析"中,并在观入离析中确证自身;虽说观入离析的过程总是被收摄在背后的"一"中,但收摄着的"一"却始终是在"离析"中透显出来的;"即"境乃是一种"全神全迹""全张全弛"的境域,它就蕴涵在舍、摄、入、夺之中。  相似文献   

11.
汤亭亭的小说<女勇士>对中国儒家思想持理性认同和批判的态度,其中:白虎山学艺是对儒家"修身"思想的认同;"花木兰"杀敌立功是对儒家"外王"思想的认同;"花木兰"解甲归隐是对儒家"孝道"思想的认同;无名女子投井是对儒家"从一而终"道德戒律的批判:女性建功立业是对儒家"男尊女卑"传统观念的批判.  相似文献   

12.
当前理论界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出现了一种泛化"生成"的倾向,认为只有"生成性"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这种观点建立在对教学的"预设"进行误批误判之上。以预设为主的教学并非只重"教"而规避"学",也不至产生"双基"对"三维"的背反、效率遮蔽效益等问题;反而是片面强调"生成"的教学在实践中导致了种种问题,这种泛化"生成"的倾向源自于对新课改理念的错误理解以及对教学实践的关注不够。教学研究不能停留于理论层面的浪漫情怀,需要脚踏实地地进行。  相似文献   

13.
对"文"与"道"、"工具性"与"人文性"两组不同的概念进行了研究,认为无法用一一对应的关系来对它们进行定位,同时"工具性"和"人文性"也不是"同一"的,而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前"教育救国"长期处于被批判地位,近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对"教育救国"有了新的认识,"教育救国"是近代知识分子对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状况的一种尝试,尽管它以失败而告终,"教育救国"对开启民智做出了积极贡献,对当今的"教育兴国"、"教育强国"、"科教新国"具有借鉴意义。对"教育救国"新材料的发掘是下一步研究的生长点,对与"教育救国"相关因子的研究是出高质量研究成果的富矿。  相似文献   

15.
"应试教育"是新课改以来基础教育的众矢之的,并形成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对立。在教育实践中由对"应试教育"批判产生的对应试问题的混乱认识,影响了人们对教育过程的完整性和对正常应试活动的正确理解。究其原因,是由对不良应试训练命名不当和对"应试教育"内涵理解的错误造成的。"应试教育"应予以重新解读,回归其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交际能力"测评方法三例个案的考察,发现目前对"交际能力"的测评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对"听说读写"四项技能进行的测评,而是通过对"交际能力"构成要素的分别测评来获得对"交际能力"的整体性认识。同时,目前的测评方法还多是采用"自评"方式,今后需要补充"他评"方式,并且需要在研究方法上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文革记忆"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记忆",是根据"现在"的需要,在多种力量的作用下对"过去"的一种重构,对"文革记忆"的研究本质上是对"过去"、"现在""记忆"三者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发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名著《论语》,其本义是指教师自身"教"和"学"相互作用,促进自身发展。历史传承了对"教学相长"教育理念的主流阐释,而当代学界对"教学相长"教育思想的解读却存在分歧。对"教学相长"认知的归真有助于我们把握"教学相长"对教师专业发展所具有的"乐学"、"善教"、"相长"的理论价值,并提出"学""思"互补、"教""省"并重、"思""行"合一的践行要略。  相似文献   

19.
"体"与"用"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哲学范畴,其深刻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对现代教育具有指导意义。本文针对现代应试教育的弊端,从"学"的环节出发,利用"体用"思想对学生和课程进行"体用"定位。在此基础上首次将学习方法解构为"母方法"和"子方法",阐述二者的涵义以及与"体用"的关系,同时对学习实践提出指导性建议。最后对"体用"思想的进一步研究应用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20.
谢灵运在他为数不多涉及到"梦"这一关键词的诗文中,有对中国传统"梦来自于神灵"观念的继承,有对"梦"的一系列契合现代梦心理学的思考,更有从佛教"果报观"出发对佛学义理的学习,进而对"人生如梦"的"空无观"的理解、继承和实际运用。谢灵运对"梦"的理解和思考是多元的,但其最多的感悟仍然是对佛家"梦"观的理解和接受。这种般若观照的"空无观"是在长期困顿和不顺的现实生活中慢慢形成并渐进变化的(从"空逝"到"空无"),反映了他在无力改变现实的无奈下向佛教的移情转向,并由此影响到隐居后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