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个体发展的主动性,是指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积极自主建构的过程。它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指个体主体意识的觉醒、主体精神的张扬,强调人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是指个体行动上的领先,即个体在行为上的超前性。个体发展的主动性是影响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2.
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或者说个性发展。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对学生实施主体性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要切实落实素质教育,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和个体发展的需要,强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促进他们知识能力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全面提高。一、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体意识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使他们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实现他们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才能真…  相似文献   

3.
主体意识作为人的精神自觉,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价值的实现等。个体主体意识的普遍发展无疑是人类对自身的自主地位、主体能力和价值自觉认识的深化,极大地促进了现代文明的发展。因此,个体主体意识的增强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的日益市场化和国家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  相似文献   

4.
试论早期儒家思想中的个体主体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通常认为 ,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缺少个体主体意识。文章从天人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知行关系入手 ,分析了早期儒家思想中蕴涵的肯定个体主体意识的倾向 ,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急需的个体主体意识原本就潜在于早期的儒家思想中 ,只不过被长期掩盖和忽略 ,才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5.
主体性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指导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必然要把目标指向个体主体性的培养,使个体在一种文化的氛围中开启独立意识,发展自主能力。主体性就业指导是“主体性时代”给高校就业指导提出的无法回避的课题,也是教育主体性得以彰显的现实要求。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有利于大学生增强就业主体意识、明确主体发展目标、挖掘主体内在潜能。在实践层面上,实施主体性就业指导,必须大力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相似文献   

6.
大美审美是中国自然审美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大美研究离不开大美审美主体的研究,大美审美主体意识的研究是大美审美研究的基础。在具体的大美审美活动中,其主体意识主要包括时间意识、生命意识和价值观念。审美主体的时间意识是大美审美主体赋予审美对象的一个新的维度,它使得大美成为时间维度上的存在物并在时间维度上获得了意义;审美主体的生命意识是时间意识在审美主体个体方面的特殊表现,是人生短暂与时间无穷之间不可缓和的矛盾在主体方面的反映,在情感特征上主要表现为审美主体因自身无法与大美相较的生命短促感而来的审美悲情;审美主体的价值观念表现了审美主体意欲克服时间无穷与生命有限的矛盾、把外在于人的无限时空与人的存在一体化的主观追求,在人生存在的虚空中注入与具有绝对价值和意义真实的大美相对应的个体价值,作为个体生命对抗生存空虚的保证。审美主体的时间意识、生命意识和价值观念是中国大美审美的重要因素,在对大美的审美观照中,这些主体意识最终表现为审美主体效法自然、追随自然的渴求和达致与天地合一、与日月同辉的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重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应该真正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规律,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这一主体,开发主体,发展主体,而且在课外阅读、综合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增强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8.
所谓人的主体意识,是指人的一种独立主动而非被动依附的、平等尊重而非等级尊卑的、积极进取而非封闭保守的自我强化自我完善的意识。换言之,它是人们自觉地把自己看作是活动承担者和主人翁的一种认识活动和态度倾向,是一个人的主体价值和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人的主体意识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有可能获得充分的觉醒和发展,这是由主体意识的本质特征以及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的。一个充分觉醒和发展成熟的主体意识应当具备下面三个特征:第一,人是国家、社会和集体的主人,并体现为行为的主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者认为,行为主体的人,既可以是个体,又可以是群体。但不管是个体还是群体,都是国家、社会和集体的主人;第二,个体和群体都具有能动性。个体的主体与群体的主体虽然  相似文献   

9.
采用个体/亚个体意识分层的视角,对意会知识的优先性、认知结构和学习过程做了一种新的诠释,旨在说明在意会知识的形成过程中,需要亚个体层次的参与,并进一步对意会知识的涉身特点做出探索。意会知识的认知优先性和因果优先性的根源在于亚个体;意会知识结构的运作原理是主体在个体层次上产生焦点意识,进而在亚个体层次上整合辅助意识以完成身体动作。意会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在亚个体层面上事实积累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学术界大多认为"原始人没有主体意识".其实不然.原始人不仅有了朦胧的主体意识.而且还有了主体意识的初步发展.图腾崇拜是原始先民为探索自身而达到的第一个较为系统的观念体系;发生在父系氏族社会的祖先崇拜则表征着人作为自然主体到社会主体的转变和个体主体意识的萌芽.  相似文献   

11.
陈碧芸 《考试周刊》2011,(10):66-67
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重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确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应该真正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规律,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这一主体,而且在课外阅读、综合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开发自身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2.
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是个体发展就业能力的前提。当前,大学生主体意识发展不够充分,影响到就业能力的发展。高校可从开发大学生主体意识入手,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其教育教学途径有:一是尊重和强调大学生的主体性;二是强化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主体意识;三是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3.
个体的自我意识是随着身心的发育发展而形成的,当孩童能对别人说出“我”时,其自我意识便已萌芽了。但作为人之精神意识,自我意识呈现出了由低到高的渐进式发展状态,直至形成反思和思辩的思维,自我意识才摆脱了纯粹个体意识(纯粹个体意识是一种自然存在的意识,不是由实际存在的对立物对其否定的肯定而产生的自我意识),而进入较高级自我意识阶段。而写作不仅需要主体经历基本属于纯粹个体意识层面的情感体验,尤其需要属于非纯粹性自我意识层面的反思和思辩。从另一角度说,如果写作主体仅具有纯粹性自我意识,那么即使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和生活经…  相似文献   

14.
人们谈论比较文学的主体意识往往是指比较文学研究者个体的主体意识,本文要探讨的却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民族和国家主体意识。民族和国家主体意识的构建,对于厘清比较文学学科理念中的主体性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民族和国家主体意识的构建与研究者个体的立场也密切相关,只有当研究者个体立场与其所在的民族国家的主体意识相吻合时,其研究的问题才真正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研究比较文学国家主体意识必然带有某种程度的功利性,但这种功利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全球化语境下的一种"友谊的政治"。  相似文献   

15.
本文立足于"人是道德的主体"这一核心命题,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解读道德。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体主体意识的发挥以及个体合理利益的满足上,重塑道德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提升幼儿的自我效能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来的,它指个体对自己从事某种活动、实施某种行为能力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认为,个体在获得相应的社会经验和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了行为的决定因素;自我效能感在控制与调节个体行为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人的自信力的水平决定其自我效能感的发展水平。这就告诉我们:教育人,就是要唤醒人的尊严和价值,把握自己的“本质力量”,看到自己的聪明才智,萌发主体意识,弘扬主体精神,发展主体能力,为实现自我价  相似文献   

17.
李铁 《华章》2010,(29)
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本文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对如何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作出如下阐述.  相似文献   

18.
韩彩虹 《华章》2007,(8):102-103
国家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国教育要与时俱进就需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制度并把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作为关键.然而社会的功利化、教育的工具化及个体的异化从不同程度上导致了学生主体意识的缺失.这就要求从人本思想的角度对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解读,分析其缺失的原因从而找出提高学生主体意识的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19.
创新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数学教师在教学中 ,要与时俱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其主体人格得到发展 ,主体价值得到体现 ,从而使学生成为较完善的创新个体。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马克思的历史认识论出发,对传统认识论中的既定主体,即自我概念进行了反思,指出在认识的建构中,自我的构成与非个体意义上的主体间性处于一种同构的关系,这既是实践意识得以发生的境域,也是具有个体理性特征的认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