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把中国档案精品通过海外展览的方式推向全世界,是新时代国家档案事业服务于“文化自信”建设的应有命题。档案展览的海外推广,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与技术上的逐渐成熟,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如何从原始记录中提炼档案故事与在展览交流中激发文化认同。“形式上尽可能丰富”与“内容上尽可能活态”是新时代“档案展览的海外推广”可予以重点研究的两条路径。  相似文献   

2.
情感通过符号化载体—档案来记录人们与文化、社会关系之间的互动,从而激发人们的身份感和归属感,以帮助身份主体构建或重构自我与世界、群体与国家的关系。本文在参考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基础上,以情感仪式为切入点,以情感能量传递为线索,以档案为情感符号化载体,提出并阐释了档案与身份认同的四个作用机理:情感唤醒、情感互动、情感标记、情感内聚,以实现触发和理解身份认同的目的;立足情感的社会建构性特征,提出了档案与身份认同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3.
在档案文化这一整体系统中,确认档案文化要素之间的关联互动形式,进而把握档案文化的结构形态和功能机理意义重大。现有研究对档案文化结构的探索相对贫瘠、进展有限,所构建的同心圆模型不能较好地概括与解释档案文化现象。受生物化学领域“三螺旋”结构启发,对档案文化的结构进行重新审思可发现,三螺旋立体关联模型更接近档案文化的结构形态。基于档案文化三螺旋模型,可对档案文化做出更系统、更深入的解构,进而实现“现象—要素—结构—功能”的全链条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梳理2021—2022年国内外档案年会主题,评析各国年会主题的内容特点,概括出当前国内外档案工作的最新特点和趋势—凸显倡导、赋能和时机“三大思维”,突出档案工作社会化。  相似文献   

5.
应用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知识图谱、虚拟现实等多种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城市历史时空的逆向建模和回溯是推进档案资源深度开发、智能化档案数据服务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多重需要。本文在介绍欧盟“时光机”等城市时空回溯类数字人文项目的基础上,综合“城市记忆工程”和“逆向工程”理念,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逆向记忆工程”概念并对其学术内涵、理论基础、实践策略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剖析。“城市逆向记忆工程”是城市档案管理部门及公共文化机构以收藏和保存的历史档案文献为依据,通过语义数据反向推导和关联融合,在网络空间重构城市空间格局,模拟社会活动过程,构建城市时空本体数据集,并通过多种形式呈现和利用的过程,是我国城市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前沿领域,具有城市历史文化传承和人工智能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双重战略价值。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用户访谈法,在SOR理论的框架下,构建了基于SOR理论的学术型档案用户利用意愿模型。其中S指影响学术型档案用户利用意愿的外界刺激,包括“档案服务”“档案资源”“社会环境”三个一级标签;O为学术型档案用户特质和用户行为中介效应,其中用户特质包括“学术背景”“用户需求”“档案认知”“档案利用能力”四个一级标签,用户行为中介效应包括“情感中介”“认知中介”两个一级标签;R为利用行为,包括“积极行为”“中立行为”“消极行为”。本研究期望能为档案馆了解档案用户利用意愿和档案利用行为发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档案法律应融入整个数据法律体系,其内在逻辑在于“数据”与“档案”的密切关系,即“数据态”是档案的存在形态之一,档案是需要长久保存的数据,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数据需要归档。然而,当前档案法律在数据长期保存中的角色有待明确,数据法律对档案工作造成挤压,档案法律对数据归档的解释力不足,为公共利益的存档与个人数据权益存在矛盾。为此,应该重塑“档案”认知和“归档”思维,构建数据协同治理机制,促进档案法律和数据法律下位法的协调。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中外档案工作模式的比较出发,认为Records Management相当于我国的档案室工作,考虑语境对翻译的影响,由此提出Records应不唯一译为“文件“或“档案”的中文译法。通过对Records中文译法的讨论,得出Electronic Records管理应是我国档案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的结论,并提出我国档案管理系统建设“业务系统—档案系统”两段式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社会记忆档案化是将社会记忆以档案的方式加以留存,档案记忆社会化则是将档案留存的记忆重新转化为社会共享的记忆。两者是一种双向转化的行为、过程和结果,需要我们超越单向度的思维,在社会记忆再生产的统一性中把握双方的互化融合,认识到它们是“良药”,而非“毒药”。  相似文献   

10.
张琦 《档案学研究》2019,33(3):113-117
档案术语体系是反映档案理论的概念系统。连续体模型既建立了一个自下而上的、可靠的记录保存体系,也创建了一个连续的、体系的、多元的档案术语体系。“records”是该档案术语体系的元概念,是由“document”“record”“archive”“archives”组成的有机组合,能够把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联系起来,为各种社会行为提供“证据体系”支持。从逻辑和价值角度分析,连续体模型中“records”翻译为“记录”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11.
论文验证了族群认同对族群仪式档案保护绩效具有积极影响的假设。本研究同时引入了交互记忆系统作为中介变量,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族群认同通过交互记忆系统对族群仪式档案保护绩效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记忆研究是21世纪人文社科领域学者探索的重要议题,同时以其独特的时空属性、文化张力和社会关怀为档案学界所关注。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Pierre Nora)主编的多卷本《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s)探索了记忆与历史的关系,提出富有象征意味的“记忆之场”理论,其中蕴含着丰富而多元的档案学思想。本文从物质、象征、功能三个维度分析了“记忆之场”理论中的档案学思想,为重新思考现代档案工作在国民意识形成中的价值,充分发挥档案馆的纪念空间及认同功能,深入理解档案工作者的时代责任及其与历史学家的职责关系等方面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3.
档案资源智慧化转型,是实现“十四五”时期档案工作全面转型的题中要义。具有知识属性、遗产属性、记忆属性的田野考古档案资源是展现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承载社会记忆,建构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本文在分析田野考古档案资源基本特征和属性的基础上,建构田野考古档案资源经由数字化、数据化、语义化、智慧化阶段,实现多元融合的转变过程,以期实现田野考古档案资源多元主体协同共建,开发成果智慧共享,推动档案服务向知识服务、文化服务转型升级。同时也为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创新考古资源利用方式,传播文物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塑造全民族历史认知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4.
陈怡 《档案学研究》2021,35(3):141-148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实践以及社会记录形成机制,产生了新的档案管理对象与主体,衍生出新的管理模式与理念,但同时也带来安全、伦理等相关问题,由此档案管理的场景和规则都发生了相应转变。本文通过文献与案例,分析了互联网技术与档案管理的互动关系与发展逻辑,回溯中国档案管理从档案管理联网化、信息化、社会化走向“互联网+档案”的发展历程,进而展望未来我国档案资源体系、利用服务、安全伦理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初,随着档案的记忆属性以及档案在集体记忆构建上的作用越来越得到认可和强调,其在身份认同建构上的价值也呼之欲出。本文在对档案与身份认同的基本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档案-记忆-认同”的模型来明确档案在身份认同上的价值,最后,总结档案的身份认同价值对档案理论与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回顾自《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发布以来高校档案整理有关规范的发展历程,疏理高校"卷""件"结合整理模式产生的背景、理论依据及实践状况,分析该模式的执行困惑,即"卷""件"整理的执行范围不明确以及与之相关的管理问题。笔者认为,各高校探索"卷""件"结合档案整理模式,应遵循"共性+个性"相结合的原则,对全宗档案分类的起点应明确为按档案门类分类,不同档案门类之间所用的整理分类等可以互相不一致。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挑战及现代性冲击背景下,文化认同危机日益凸显。档案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构集体记忆的重要资源;其具有的证据价值、文化价值、记忆价值、情感价值,使之成为形塑文化认同的重要来源和依托载体。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从公民、社群、国家三个维度剖析档案作用于文化认同的功用,进一步探讨档案文化认同价值的具体体现,既是对档案价值丰富内涵与价值意蕴的深化拓展,也为档案部门基于文化认同视角开展公共服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社群档案是具有共同身份特征的特定社群成员所形成的、记录社群历史的文件集合。加强社群档案建设,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多元发展,拓展档案工作职能。但是,我国社群档案建设面临着物理困境、文化困境、理念困境和身份困境。国际档案界对于社群档案认知的变化启示我们:在社群档案的建设过程中,社群成员的主动构建至关重要,档案学者的“过程向导”与“前端指引”愈发关键,社群档案价值形态与社会包容度息息相关,应积极倡导合作。因此,在当前国内环境下进一步建设社群档案,应立足于社群档案记忆价值的实现,打造社群档案“联合体”,追求学科融合发展,发掘中国特色的社群档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