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客家学一般认为客家是从中原南迁的民系,而客家社会的风水思想也是他们祖先从中原带过来的风俗,就是说,客家社会风水是作为中原的符号。本文将风水符号本身"能记(signifiant)"与"所记(signifie)"分开考虑,特别讨论风水的"所记"侧面。换言之,本文讨论风水话语(discourse)的侧面,当代本地人说风水的社会背景。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比较考察福建永定湖坑李氏族谱和广东河源龙川李氏族谱,讨论在客家社会风水话语作为"文化装置"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广东河源苏家围客家古村落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后裔的聚居地,具有七百多年的历史,由一个大家族延续而成,是东江水路客家文化的缩影。其家族兴盛衰败记载在苏氏族谱中。文章调查整理了苏家围古村落苏氏族谱,详细分析和解读了苏氏族谱的文化内涵,并通过文化身份、村落起居、宗族兴衰和崇文重教等方面阐述了苏家围古村落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3.
对于作为民间社会历史叙述的族谱及其风水的书写,人类学和新谱学做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然而,从社会整合的视角考察传统的风水理论与实践并不多。文章以生活在怀化辰溪县罗子山一带的七姓瑶作为考察对象,主要以七姓瑶之一的蒲姓族谱为中心,探讨蒲姓族谱中的"风水"书写与社会整合的文化关联。七姓瑶族谱中的风水书写以"得风藏气"为目标,强调方位,重视女性先祖的风水记载,尤其注重风水权属的记载。风水表征着七姓瑶的社会整合,龙脉即为父系祭祀群体的血缘象征,是宗族内部团结的文化符号。不同时期风水地的"统合"与宗族的"分—合"模式具有某种对应关系。对风水地的祭祀成为各房支族人身份认同的强化力量。  相似文献   

4.
对于作为民间社会历史叙述的族谱及其风水的书写,人类学和新谱学做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然而,从社会整合的视角考察传统的风水理论与实践并不多。以生活在怀化辰溪县罗子山一带的七姓瑶作为考察对象,主要以七姓瑶之一的蒲姓族谱为中心,探讨蒲姓族谱中的"风水"书写与社会整合的文化关联。七姓瑶族谱中的风水书写以"得风藏气"为目标,强调方位,重视女性先祖的风水记载,尤其注重风水权属的记载。风水表征着七姓瑶的社会整合,龙脉即为父系祭祀群体的血缘象征,是宗族内部团结的文化符号。不同时期风水地的"统合"与宗族的"分——合"模式具有某种对应关系。对风水地的祭祀成为各房支族人身份认同的强化力量。  相似文献   

5.
客家人强烈的保守情怀,以及念旧、不忘本、崇祖敬宗、缅怀先人的特质,表现在谱牒的编修之上。族谱是一氏一族的世系和血缘关系之纪录,是不同时期、不同民系的先人所遗留的文献史料与历史纪录。客家人注重族谱之编修,族谱是传统的历史文献及珍贵的地方文献,蕴藏着丰富的人物与地方史料,是客家民系各姓氏之渊源、家族历史的记载体裁。"族谱"是一种以表谱型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之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形态。对于客家人来说,族谱承载着个人的根,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客家族谱是客家文化悠久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编修族谱是客家人优良文化传统,一部体例完整的客家谱牒,保存了丰富的客家文化材料,值得加以活化保存。在今天信息数字化时代,族谱数据(Genealogical Database)的建立,进行族谱文献数字化,不仅可以寻根溯祖,亦可以让族谱文献达到充分利用与资源共享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客家祠堂是客家宗族祭祖的首要重地,也是客家人的情感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三明作为闽粤赣边客家大本营的重要地区,拥有大量的客家祠堂,其堂号、楹联、建筑格局反映了客家人崇祖观念之深;其族谱、祠碑、楹联反映了客家人移民道路之艰;其祖训、功能反映出客家人耕读思想之重;其选址、布局反映出客家人风水文化之盛。客家祠堂是研究与理解客家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明末清初以来移居赣南的闽粤客民编修的联宗谱为研究对象,运用有关事例,考察和分析了他们编修联宗族谱和建构宗族的历史过程,认为这些原先毫无关联的外来客民,通过联修族谱和建立同宗关系这一文化策略,逐步整合成为具有共同祖先和以联宗谱为纽带的文化认同群体。今日所谓的赣南客家,就是这一文化变迁和社会重组的历史产物。作为其形成的标志和重要的文化载体,清代赣南客民的联宗族谱对于重新理解和阐释赣南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历史内涵,具有重要历史文献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龙南县关西新围是一座典型的赣南客家围屋,这座围屋是赣南客家方围的杰出代表,它集建筑、美学与风水于一体,在这座围屋里充满了客家风水文化。本文对赣南客家围屋和客家风水文化的概况进行介绍,从关西新围入手,分析关西新围的建筑特点与关西新围建筑过程中的民俗活动,找到新围与客家文化的结合点,从关西新围中去探询赣南客家风水文化,从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的角度来理解赣南客家风水文化。  相似文献   

9.
兴国三僚村是一个典型的客家古村落,被誉为“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三僚风水文化史,源于唐末掌管琼林御库的金紫光禄大夫杨筠松避黄巢之乱,携御库秘籍弃职隐居三僚开始。据史料记载,历史上三僚先后有数十人成为皇家御用风水师。  相似文献   

10.
客家氏族堂号和堂联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客家堂号和堂联中的地名,是客家人中原的发祥地,堂联的内容涉及祖宗迁徒经历、氏族宗风祖德和先辈的许多佳话典故。罗香林在《客家源流考》中说:“客家最重视族谱,而谱之为体,必溯其上世迁徒源流,故欲论客家之源流,不能不聚其谱乘以资归纳。”堂号和堂联是族谱的高度归纳,是族谱的“微型缩影”。这些堂号和堂联为客家文化、客家历史和客家民俗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皖桐香山戴氏宗谱》有关祖先历史的记叙除了证明该姓是有籍之民,是桐城望族,还通过编修族谱、建立祠堂等宗族组织活动,强调了自身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并试图表达并传承隐蔽其中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客家宗族文化与宗族认同心理,是一个尚待开拓的领域。结合家谱、家训、族规,从客家宗教制度的形成与特色入手,分析传统的客家宗族文化与宗族认同心理,进而剖析这一认同心理对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江西省上犹县营前镇观音堂碑文的释读,结合营前的社区历史演变,可以观察到清代至民国营前土客关系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从而为理解营前的地方文化提供了新的素材和视角。在客家传统社会研究中,必须从历史性的角度去解读客家社区神明信仰的变化,从中发现土著与客籍之间、不同宗族之间或其他社会力量之间关系的演变,并仔细考察导致这种演变的因素,从而为解读“地方文化”提供可深入挖掘的素材,获得理解“客家文化”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作者在梅县获见一批地方古契书。古契书的内容涵盖非常广泛,产权变更类的比重相当大。鉴于前人多从法学或史学的角度去审视古契书,本文的介绍仅限于古契书的一个门类———民俗文化,旨在尝试利用古契书提供的资料,探讨粤东梅县传统社会的结构与原动力。  相似文献   

15.
客家风水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我观以及和谐整体的环境观,把个体视为周围环境的一部分,把自然界(现实环境)视为人类的朋友,而不是人类崇拜或者征服的对象。客家风水文化的这种整体和谐的环境观有助于人们学会如何更好地作自然的朋友,营造健康快乐的心理环境;研究它对中国古代心理思想的挖掘以及当代环境心理、生态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谱牒档案是我们这一独特的伦理国家生成、演变的最真实、最长久、最重要的原始记录和历史凭证,谱牒档案文化也是我国档案文化的典型代表。自三代至明清,王家玉牒始终是王权统治合法性的档案凭证;诸侯或官僚家族谱牒同样是中国伦理式官僚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档案。宋以降开始的谱牒档案的平民化,则是随族权统治强化而形成的宗族档案管理社会实际需求的必然结果;作为家族或宗族的档案库,家谱档案无疑又是各种形态的民间档案的典型代表,以及档案民间化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7.
客家文化视野中的清代赣南农村市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赣南农村市场发展的历史,既是经济的过程,又是社会的过程。宗族利用其自身势力,或筹建墟场,或向墟市渗透,或控制墟市,反映了客家传统社会双层架构的特点;庙会因其地域性、整合性、经济性和社会性,蕴含着丰富的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习俗对赣南农村墟市经济的运行也有着保障和导向的影响。因此,经济与文化形成互动,客家文化因素在清代赣南农村市场形成地域性过程中起了重要的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客家学在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表现出过于偏重民间文献史料收集和文字叙述的缺陷,而在田野实证研究和民族志影像表达等方面则相对薄弱。闽西民间文化学者拍摄的四部客家民俗事象纪录片,以其原生态的直观表达方式,成为人类学者观察和研究客家地方社会的有效载体和工具。当下的客家学研究应与影视人类学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客家文化纪录片的表现形式,在分析客家社会的急剧变迁、抢救文化遗产和反思客家社会文化发展历程等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