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神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条件优越,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但是,旅游开发利用十分有限,与其丰富的资源极不相称,神山国家森林公园进一步开发旅游业的潜力巨大。文章通过分析神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优势,指出了当前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等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旅游生态学的产生及其研究对象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认识到旅游发展带来一些生态安全问题之后,开始用生态学的观点去考虑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生态学于是产生了。对于旅游生态学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主要是研究包括自然、社会、旅游经济系统的复合生态系统科学。旅游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旅游生态系统,旅游生态系统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旅游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系统等级的层次性;区域结构的特殊性;层次结构的网络性;系统状态的脆弱性。在实践中,旅游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生态系统理论在旅游开发规划中和旅游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相似文献   

3.
针对呼伦贝尔目前旅游资源开发的单一性 ,提出开发“海——阿旅游线”,实现跨盟市的区域旅游一体化 ,从而进一步提出发展“海 ,——阿旅游经济轴”,实现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4.
云南茶文化旅游开发初探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云南是我国也是世界茶化发源地,最古老的产茶胜地,这里保留了古老清新的制茶用茶方式、自然质朴的茶礼、丰富多彩的茶风俗等独特的茶化。旅游界应更观念,为云南茶化旅游开发创造条件,同时不断丰富茶化旅游项目,加强茶化旅游商品开发,加大宣传促销力度,使云南茶化旅游创造出其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生态旅游是一种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及保护自然和人丈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宗旨,并使当地居民和旅游企业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生态旅游的开发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优先原则,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原则、“三效”统一原则。  相似文献   

6.
焦作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焦作深厚的化底蕴。开发历史化资源,将自然山水和人景观有机结合起来是今后焦作旅游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章论述了开发历史化资源,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意义,并具体探讨了如何开发焦作丰厚的历史化资源。最后就历史化资源与旅游产业发展结合的思路,提出四点可行性、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湘西民族传统体育化与自然风光和人景观具有良好的共生性,共同构成可进行产业开发的自然、生态、体育和人旅游资源。将其产业化发展并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是一项极具开发价值的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从湘西民族传统体育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着笔,分析其互动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两互动发展的思路,以培育湘西新的产业门类,保护化、生态环境,发展旅游经济,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繁荣。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修学旅游市场开发与世界遗产保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青少年修学旅游正在国内外迅速地发展。本分析了青少年修学旅游与世界遗产保护的关系,指出世界遗产是修学旅游最好的学习内容和游览景观,修学旅游能激发自觉的保护行为,传播世界遗产化,培养未来的世界遗产保护,开展青少年世界遗产修学旅游是保护世界遗产、传承世界遗产化最佳的旅游方式。提出了开发青少年世界遗产修学旅游市场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桂林文化旅游开发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林化旅游资源分布广泛,品种丰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化是旅游的灵魂和根基,要促进桂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入挖掘其化底蕴。本对桂林的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归类,并对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化旅游资源、丰富化内涵、整合旅游产品、创新开发模式及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等提出了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0.
自然旅谱资源是特殊的自然资源,自然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本从制度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出发,分别分析了造成自然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障碍的两大制度根源——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失灵,并提出了若干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青海互助土族民俗旅游的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青海互助土族民俗旅游的开发现状,采取实地踏查法、问卷访问等方法进行调查分析,并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土族民俗旅游开发的优势、弱势、机遇与挑战;分析阐述了土族民俗旅游给当地经济带来的影响,提出了构建互助土乡民俗风情旅游区的旅游发展思路;其发展模式是:建立主题鲜明的土族文化旅游区;利用节会集中展示土族文化旅游资源;建立土族文化博物馆;利用研讨会挖掘土族文化旅游资源内涵。  相似文献   

12.
梯田不仅是一种农业景观,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景观资源。云南元阳哈尼梯田在申遗过程中,其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日益得到重视。但遗产旅游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处理好这一对关系将对哈尼梯田旅游发展的前景产生根本性影响。文章在总结国内外梯田旅游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元阳哈尼梯田旅游开发必须在改善可进入性、产品和市场开发、管理模式创新、社区利益分配机制的完善、梯田的科学管理和保护上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3.
地方文化以其个性鲜明、底蕴丰厚而日益成为当今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部分。整理研究地方文化,挖掘地方文化旅游资源,是发展地方旅游的必要手段。云霄县地处闽南金三角,拥有丰富且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为地方发展旅游事业、推动两岸交流奠定基础,但由于主观及客观原因,云霄县的旅游尚未形成热潮。文章意在对云霄县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梳理,分析其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对开发地方文化旅游资源提出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我国教育科研事业的迅猛发展,高校学报也迎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尤其是地方高校学报,它的发展既有来自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有来源于自身问题的挑战。地方高校学报要生存,要发展,立足地方特色和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只有以地域优势、区域特色文化为依托,创设特色栏目,进而树立学报特色,带动学报的发展,提高学报质量,才能在办刊实践中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和明显的学科优势,真正实现繁荣学术研究、拓展学术影响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的世界旅游发展趋势中,地域文化旅游已渐成热点。独具地方民俗风情魅力的地方戏曲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本文根据婺剧文化的特点及优势,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做法,提出了开发、利用婺剧文化旅游资源的三点设想.即建造婺剧博物馆;定时定点演出精品婺剧节目;开发婺剧文化旅游纪念品。  相似文献   

16.
农耕礼仪是一种有效的资源管理策略,它通过人们的宗教信仰,有效地保护山地农耕体系,整合社区矛盾,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得以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农耕礼仪作为彝民族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蕴涵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并反映了彝民族的价值观、生态观和传统实践。  相似文献   

17.
江苏地方文献具有分布广泛、数量巨大、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等特点。江苏地方文献是江苏历史文化的真实书写,为江苏的历史叙述提供了重要依据。江苏地方文献显示了底蕴丰厚、独具禀赋的江苏文化的巨大成就。江苏地方文献中有许多文献性质相同,由此形成了许多相应的专题文献,这为江苏研究提供了许多选题。江苏地方文献的传藏,是江苏重要的文化现象。江苏地方文献是江苏珍贵的文化遗产,调查、整理、研究这份文化遗产,对建设江苏、宣传江苏,发展江苏文化事业,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灵台文化旅游业下一步发展的若干战略选择:实施"以煤养文"战略,切实全面融入关天经济区,重新评价、规划灵台文化旅游资源。充实"皇甫谧文化园"的展示内容,应该从医哲学上充实皇甫谧在针灸方面的事迹和贡献,从"知识人格"的高度重新评价和展示皇甫谧文史成就及贡献,增设"数字皇甫谧文化园"。对于精心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灵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应重视《诗经》名篇体验旅游线路,建议联合召开全球性的"中华医学养生高层论坛"并申请经费支持"皇甫谧针灸养生城"建设,应高薪招聘高水平针灸大夫,设置"皇甫镇"和卦台乡,建设"文王城"和"孝道"景点,用中华传统风水学进一步精化荆山风水意象,创造灵台风水园林品牌。  相似文献   

19.
湖南山丘区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具有较高水平的生物多样性,其生物物种丰富,生态系统复杂,景观组合独特.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湖南山丘区生物多样性受到日趋严重的威胁,经济建设中的不合理举措、旅游业的盲目发展以及自然灾害事件成为破坏湖南山丘区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名人故里是一种重要的旅游品牌,对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江油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出生和青年时期生活的地方,拥有李白故居、李白纪念馆等李白文化旅游资源。现阶段,江油的"李白故里"旅游品牌的潜在价值没有被发挥出来,市场体量非常有限,这也是我国名人故里旅游品牌开发面临的普遍困境。名人故里旅游品牌的开发应摒弃经济利益至上的短视行为,回归到名人故里的本质内涵,以本土文化为平台,从休闲旅游和公益旅游的市场定位着手,着力培育当地居民的名人文化特质和地方的名人文化氛围,在此基础上塑造与名人故里相得益彰、互相呼应的地方特色和品牌形象。最终,开发商、当地政府、游客以及当地人都会从中获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