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开展了十多年的诚信教育,实效不大。因为个体的道德人格是一个整体,把它机械分割为诚信、勇敢、廉洁、感恩等,然后分别实施教育,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开展诚信教育,起因是社会上成人世界的“诚信缺失”,而非为了学生的道德发展。这就找错了方向,转移了注意力,把社会问题转嫁到学校里的学生身上。“诚信”在道德体系中只是一个普通的道德规范,道德规范不具有自足性,它由道德原则、道德标准乃至道德理想与目标决定。因此,缺乏了“道”的“德”,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道德教育在不放松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的同时,还应注重“义”“仁”等道德标准;人道理想的教育,更应重视“道”这一道德根基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道德行为不等同于学习“道德认识”、“道德认知”或“道德判断力”等道德知识,而是包括情感、意志、理想等系列因素在内的一种生成式、融通式的发生过程。“体验式”思想道德教育倡导回归生活、回归自然之境,以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由“知识的道德”向“实践的道德”的转变。体验教育不是简单的课外实习。而是由体验项目、体验时间、体验引导者、体验途径、体验实施、体验监督等要素组成的一种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3.
教育未来公民“学会做人 ,学会关心 ,学会学习 ,学会生活” ,是整个教育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德育方面 ,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主要是良好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它应与思想品德课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等四个方面有机结合 ,使诸教育围绕养成教育目标 ,优化教育方法 ,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一、养成教育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结合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由知到行形成正确行为品德 ,需从道德认知出发。思想品德课是提高学生道德认知、激发道德情感和行为动机的重要阵地。把握“纲”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陆金 《中国德育》2012,(18):31-34
过去,我国德育一贯采用“美德袋”的方式。“美德袋”一词是由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道德教育家科尔伯格提出来的,“美德袋”是指教育者把教育对象当成一个被动的、可以任意填塞的口袋,随意地往里填充各种道德条目(简称“德目”),它是一定社会对道德文化发展过程中道德经验的抽象和概括,如智、仁、勇、孝、公正、诚信、敬畏、宽恕、责任等。不...  相似文献   

5.
“师生道德发展共同体”不仅是和谐教育德育实践方法的实践与延伸,更是和谐教育德育的升华。“师生道德发展共同体”是一个实现有差异的发展的道德学习共同体,它的基本单位是团队,而不是个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秉承和谐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基本精神,要充分关注与维护学生作为道德成长的主体,确立起师生道德成长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通过构建师生道德发展共同体,教师与学生互相对话、集体交流,共同成长,共同接受一种“道德锻炼”,从而不断建构完整的道德发展蓝图,为孩子们生命的和谐、自由、幸福成长奠基。  相似文献   

6.
一、对待学生需不需要道德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是“人类为了满足个体与群体生存与繁衍的需要,协调相互关系、求得共同发展的需要,以及自我肯定、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需要,而确定的一种平衡机制和实现方式。”概括地说,协调个体与群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社会稳定与和谐、求得共同发展,以及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是道德产生以及发展的深层次原因。道德之于教育有更为深切的必要性:首先,道德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内在需要。教育目的本身已经蕴含了教育伦理在内,教育应该是道德的。“大…  相似文献   

7.
孔子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创造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孔子主张德治,倡导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孔子主张推行“仁爱”,继承、发扬了中华传统美德。“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由“仁”辐射出许多道德条目。孔子重视道德践履,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强调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8.
在中西教育哲学理念中,“全面发展的人”不仅符合人类未来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宗旨。审美、道德和信仰是促进教育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向度。在审美层面上,让学生按照哲学的“美的规律”来发展,以此实现教育对象最终成为审美艺术的人这个终极目标;在道德层面上,打破传统道德“填鸭式”的教育模式,是超越传统道德伦理进入“天地境界”的基本路径;在信仰层面上,培育学生追求真理的自由意志,摒弃功利主义的信条,是打造“全面发展的人”的有效经验。  相似文献   

9.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当前中国教育发展的新任务。高质量教育离不开高质量教师队伍,高质量教师是建设高质量教育的重要支撑。智慧型教师是高质量教师的核心特质,是教师由“职业”走入“专业”的重要标志。智慧型教师包含三大维度,即人本型教师、能力型教师和道德型教师。促进教师高质量发展,应努力促进教师成为人本型教师、能力型教师和道德型教师,其重点在于帮助教师形成“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力为重”的胜任素质以及“师德为先”的价值追求。通过建构智慧型教师培养课程,探索智慧型教师培养推进策略,促进高质量教师发展。  相似文献   

10.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被誉为“教育思想泰斗”。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中逐步创立了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主导的教育思想体系。他强调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主导成分是道德,他说:“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就是道德,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1]“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  相似文献   

11.
在道德标准与生产力标准的议论中,教育界感兴趣的是道德,生产力、教育间的关系如何,讲生产力标准还要不要道德,教育又处在什么地位。本文试图论证,正是坚持生产力标准才有道德的提高,教育可以影响道德水平的高下,但道德从根本上说由生产力发展所规范。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提出“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的断言,是与当时德国哲学和社会思潮的情况相联系的。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从原则上澄清了德国宗教和哲学的混乱,驳斥了施蒂纳的“意识创造历史”的诡辩。他们所说的“不进行道德说教”、“不提出道德上的要求”,是指青年黑格尔派、施蒂纳等人宣扬的那种道德说教;他们要否定的是那种近乎宗教信徒宣传教义式的道德说教,而不是指任何道德宣传和道德要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教育是由社会制度决定的,要在新的社会基础上实现新的教育。同时,教育和道德教育不能建立在空想的基础上,而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使受教育者有多方面的技能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德育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以及新特点 ,提出德育要积极主动适应这一需要。在教育观念上 ,由重道德知识教育向重道德养成教育转化 ;在教育目标上 ,由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向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转化、在教学内容上 ,从单纯的道德规范、道德理想向道德实践和择善能力转化 ;在教学方法上 ,由单纯的灌输向多方位的疏导转化 ,从而构建德育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教育中的非道德主义思潮,极容易侵袭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终极价值诉求,最终致使教育成为某种精于算计和谋取利益的工具。从海德格尔“构境论”的视角解读教育中存在的这种后现代犬儒主义现象,可以深人地把握到:教育是在周围世界、公共世界和自我世界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异变,正是通过教育自身与环境的“循环建构”,酿成了教育中对道德由怀疑嘲弄到麻木不仁等诸多后现代犬儒主义现象的蔓延。  相似文献   

15.
高校道德教育范式转型的依据是人的存在状态的转型,由过去仅仅强调群体或个体转向强调群体与个体的统一.高校道德教育范式转型不是原有范式的修修补补,而是在教育价值取向、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系统转变.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由规范人转向发展人,道德教育内容由片面强调道德义务转向强调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统一,道德教育方式由他人教育转向自我教育,道德教育评价由单一评价转向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师教育的师德培养也由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转变。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与标志,它推动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我国教师教育的专业道德培养现状令人堪忧,积极探索新时期培养学生专业道德的途径已成为教师教育紧急而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认知——发展理论是从发生学的角度研究人类心理和知识、道德发生发展的理性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的德育方法是由杜威提出的,后由认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代表皮亚杰、柯尔伯格、埃里克森等推进和发展。杜威在《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中首次提出了发展性的德育思想,他认为思维在德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发展是德育的根本目的,而发展是通过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实现的。道德品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密不可分的部分组成。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依据。而道德认识是指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刘琦栋 《江苏教育》2009,(7):123-123
江苏省邗江中学(集团)是由公办邗江中学与民办润扬中学组成的教育实体。学校提倡“合道德”的学校教育,寻找中学教育新的行走路径:以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为目标构建“道德课堂”课程教学结构体系,不断完善教室课堂、校园课堂、社区课堂,让学生过合道德的课堂生活,让中学成为学生人生最重要的奠基阶段与终身美好的记忆。  相似文献   

19.
探索面向21世纪的教育哲学与教育经济学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知识”与“价值”的冲突所构成的张力 ,将是主导 2 1世纪中国教育的基本力量。教育过程是教育参与者的认知发展与道德发展所展开的对话和不断阐释的过程。而以“最小成本实现每个参与者的个性的最大程度的认知发展与道德发展”是教育经济学所探索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20.
道德教育因塑造受教育者健全完满的道德人格而在教育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也曾说过:“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完善、发展全面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道德是“人之根基”、“立人之本”,而道德教育则是为了立学生之美好德性.奠学生之人性基石,使之成为有德之人,成为“好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