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广东省部产学研合作专项为例,采用新工艺、新产品、专利与论文为因变量构建负二项分布模型,探讨边界效应对跨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结论如下:边界效应普遍存在,本市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要高于跨区域(市际和省际)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行政边界的壁垒阻碍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提升.为了有效消除边界效应的负面影响,需要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跨区域产学研合作的顶层设计,高校、科研院所应加大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企业应根据创新目标选择适宜的合作伙伴.  相似文献   

2.
运用Hansen门限面板回归模型分析政府科技投入对高校科技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科技投入对高校基础研究产出和应用研究产出都存在门限效应,当政府科技投入强度高于门限值时,政府科技投入对高校基础研究产出和应用研究产出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研究也表明政府科技投入总体还不足,且省区差异明显,部分政府科技投入偏低且经济欠发达省区应该加大对高校的科技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3.
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基于区域科研院所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关系,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中科研院所创新行为与区域创新绩效间直接和间接影响关系的理论假设。通过问卷调查以及改善结构方程路径分析,科研院所组织外部创新合作和员工创新行为对组织内部创新行为、科技中介合作和企业新产品绩效间关系发挥了积极的中介作用;市场绩效在企业新产品绩效和区域创新绩效间发挥了积极的中介作用;政府行为对科研院所组织外部创新合作、科技中介合作有正向的调节作用,而对员工的创新行为以及市场绩效存在负向调节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双一流”建设高校科技创新的内、外部驱动力及内部科创制度环境的异质性作用,探索产学研科技创新合作强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与效果。2009—2020年5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双一流”建设高校科创合作强度能够显著提升创新绩效,并主要通过内部驱动力的中介路径实现;在内部驱动力方面,专任教师精力投入、科创经费和设备支撑水平3条路径对创新绩效产生正向影响,但研究生精力投入路径的影响不显著;在内部科创制度环境方面,良好的科创制度环境仅对专任教师和研究生精力投入的两条路径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未能有效增强科创经费和设备支持的正向影响;在外部驱动力方面,政府科创支持和企业科创合作力度对“双一流”建设高校创新绩效和内部驱动力中介路径作用的发挥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但科研机构科创合作力度产生了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2009-2011年之间科技部创新型企业数据库中样本企业的面板数据,通过回归分析,实证检验了企业间合作和产学研合作对于企业国际化创新的影响,并探究了政府参与在该过程中的权变机制。研究发现,企业间合作和企业国际化创新绩效是正向的线性关系,而产学研合作对企业国际化创新绩效具有倒U型影响。政府参与正向调节企业间合作对国际化创新的影响,并改善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国际化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9-2013年度中国23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以区域创新系统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为门限变量,利用面板门限回归模型,探究不同门限效应下,创新人力资本投入对区域创新绩效影响的差异性。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创新人力资本投入与滞后二期的专利授权量之间存在显著的三重门限效应,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处于[0.184,0.256]、[0.256,0.448]及大于0.448时,创新人力资本投入对专利授权量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483、0.682、0.592,促进作用先增后减。创新人力资本投入与滞后三期的新产品销售收入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双重门限效应,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处于小于0.140、[0.140,0.980]、大于0.980时,创新人力资本投入对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503、0.318、0.241,促进作用渐小。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人才机制的完善、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及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三方面,提出促进人力资本投入对创新绩效的推动作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实证模型分析创新要素投入以及产学研系统各主体联系强度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并对检验结果结合边际产出的原理展开理论推演,讨论区域创新要素配置情况。得出以下结论:一、产学研合作强度对论文产出没有影响,对新产品产出有正向影响。二、无论是对于基础研究的创新成果还是对于技术创新绩效,科研经费边际投入的推动作用都十分明显。三、在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中,R&D投入存在资源匹配错位的情况,R&D人员投入相对过多,R&D经费投入相对不足。  相似文献   

8.
以广东省省部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为例,采用专利与新产品为因变量,构建负二项分布模型,实证检验了地理距离对跨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地理距离对专利产出的影响不显著,对新产品产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产学研合作促进政策应充分发挥本地高校、科研院所对新产品创新绩效提升的积极作用,区别对待以专利或者新产品为技术创新收益占有方式的不同产业,并鼓励以"为我所用,不一定为我所有"的方式撬动外地高水平高校、科研院所科技资源。  相似文献   

9.
区域创新系统对FDI进入及溢出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310058本文运用2000-2006年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了区域创新系统若干因子对于FDI资本投入和创新投入的吸引及影响,并分析了FDI对内资企业生产效率以及创新绩效的溢出作用。结论表明区域创新系统若干因子对跨国公司FDI资本投入及创新投入有正向影响,来自西方国家的资本投入比较于来自港澳的资本投入对内资企业的生产效率溢出效应短期内为负,而以西方跨国公司科技研发投入为主的FDI创新投入对内资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0.
政府R&D投入、环境规制与农业科技创新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境规制、政府R&D投入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两大难题,度量二者对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对研究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2004-2015年我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使用超对数SFA模型,测算出30个省级的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再采用门槛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环境规制和政府R&D投入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对二者最优强度区间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环境规制和政府R&D投入对农业科技创新效率提升具有正向影响,且二者对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门槛性。当环境规制强度低于门槛值0.617时,环境规制对农业科技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系数0.798;当政府R&D投入强度高于门槛值0.109时,影响系数为0.194,政府R&D投入对创新效率促进作用持续增强。只有当环境规制和政府R&D投入处于合理区间时,环境规制政策才能引致政府R&D投入,具有“激励效应”,进而影响农业科技创新行为,产生创新补偿效应,实现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的提升,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着眼于区域经济发展,以地区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政府创新补贴对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利用2010—2019年我国27个省份高技术产业省际面板数据,以市场竞争公平性作为门槛变量构建非线性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对创新补贴与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关系中的门槛效应进行实证考察。结果表明,创新补贴对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显著的双重门槛效应:当市场竞争公平程度较高时,创新补贴对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呈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且随着地区市场竞争公平程度的减弱,这种正向影响逐渐削弱;当市场竞争公平程度继续降低并跨越第二门槛值时,创新补贴对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影响消失。基于此,提出建立健全政策组合机制、注重市场竞争公平性的门槛影响效应、充分利用技术溢出以及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等,促进发挥政府创新补贴对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效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中国内地28个省(区、市)高校为研究样本,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从战略协同和科技资源配置两个维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5个变量,探讨影响高校科技创新绩效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绩效总体偏低且区域异质性较强,人力资源配置是提升高校科技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财力资源配置是提升高校科技创新绩效的核心条件,提升高校科技创新绩效的路径选择存在地区差异,存在包括资源协同配置型、资源内在配置型和人才主导协同型这3条绩效提升路径,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农业科研院所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定量测算其创新效率,进而构建托宾(Tobit)模型研究人力资源对其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技人才投入对中国农业科研院所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大于科研经费的促进作用;随着科技管理人员、科技研发人员比例的增加,农业科研院所的创新效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采取协同创新模式的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管理人员和科技研发人员占比分别为15.09%和66.08%时,其创新效率达到峰值,而采取独立创新模式的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管理人员和科技研发人员占比分别为15.80%和64.09%时,其创新效率达到峰值;高技术能力科技人才对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大于高学历科技人才的促进作用;相对于独立创新,协同创新对农业科研院所的创新效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投入产出理论以及绩效评价理论,结合高校科研创新的特点,构建高校科研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Malmquist-Tobit模型,对2008~2017年长三角高校科研创新绩效整体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评价;探究高校科研投入产出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高校科研创新绩效水平不高,全要素生产率(Tfpch)呈下降趋势;高校政策环境、对外联系程度、教师职称结构以及地区经济实力投入力度等因素,对于高校科研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资源配置战略以及外部环境等方面,提出提升长三角高校科研创新绩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构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份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比较,总体上呈现出从东部到西部梯形递减的趋势。进一步对投入和产出能力分析发现,可以将31个省份高校分为投入产出协调型、投入领先型和产出领先型。因此,在智慧专业化均衡发展背景下,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可建立科研资源补偿机制和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产出领先型省份应加大创新资源的投入,投入领先型省份应进行供给和需求双侧改革,提升科技成果产出与转化实力。  相似文献   

16.
引入波特“钻石模型”构建中国区域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并解读两者复杂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区域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耦合作用强;区域高等教育超前、同步与滞后于科技创新发展情况共同存在;区域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程度不佳、整体水平偏低、区域差异显著,仅广东和江苏为良好协调发展类,尚未有区域达到优质协调发展类。最后,提出政府加强教育与科技资源统筹协调、促进企业与高校互动式发展等方面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7.
摘要:随着创新作用的日趋凸显,构建一个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逐渐上升至战略议题,作为信息与知识的重要载体,科技人才对于创新生态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在创新生态情境下,探讨区域居民购房能力对科技人才集聚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区域居民购房能力与科技人才集聚存在倒U型关系,仅新疆、内蒙古、贵州、山西、湖南等地长期位于拐点右侧。(2)相比房价,区域工资水平的是购房能力的正向驱动科技人才集聚的关键因素。(3)创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是划分购房能力提升所产生“吸纳”效果的门槛变量。当跨过创新生态耦合门槛值之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有助于促进地区科技人才集聚程度的提升(4)随着区域创新生态水平的提高,购房能力对于高技术产业与工业企业科技人才集聚影响存在不同,前者呈现持续递增态势,而后者,在跨过第二个门槛值之后,促进作用存在一定回落。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5—2014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PVAR模型对新型城镇化与科技创新间的关联性进行估计,结果显示:科技创新有助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且近期的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程度为正,较远期的科技创新会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产生反向效果;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科技创新,远期影响为正,中期影响效应变为负,近期又会由负转正。即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动态关联关系具有时滞性,前期两者之间的互动效应为负,随时间的推移两者之间的影响由负转正;且新型城镇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效应强于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效应,两者的互动关系存在较强的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科研院所改革的重点在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明星科学家成为影响改制目标实现的“第一要素”。以广东省科研院所改革为背景,本文探索了明星科学家在组织创新与经济效益中的作用效果,并分析了项目式与平台式改革模式的调节效果,研究发现:明星科学家对组织双重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对创新绩效的促进效果高于经济绩效;政府财政科技项目在明星科学家与创新绩效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而创新平台在明星科学家与科研院所创新绩效、经济绩效关系中均起到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将为科研院所的人才体系优化与资助模式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驱动。本研究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度中国大陆29个省市2011—2016年的技术创新效率,然后引入贝叶斯模型平均(BMA)方法,对22个可能影响技术创新效率的潜在因素进行识别和检验。结果表明:几年间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平稳中略有上升,技术创新在增效和研发之间摇摆,不能兼顾,技术进步水平微降是阻碍各省市技术创新效率提高的主因;创新氛围、对外开放度、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研发税收、所有制结构、政府支持是技术创新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此外,自主创新倾向、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水平对技术效率有关键影响,也应予以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