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陈白露和茶花女分别是曹禺《日出》和小仲马《茶花女》中的人物。她们两人都是文学中典型的妓女形象,都经历了几近相同的悲剧命运。文章把陈白露与茶花女这两个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有着相似的境遇而又有着不同个性的文学形象放在同一视角下进行审视和比较,通过这两个悲剧形象所呈现的复杂的社会内涵来剖析其悲剧意义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日出》中的陈白露与《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在从妓女生涯走向死亡这一点上具有共同的悲剧命运;但二者的性格内涵又有质的区别。陈白露屈服、依赖于黑暗势力而自甘堕落,而玛格丽特却始终保持着独立与自由,并最终挣脱金钱的羁绊而追求真挚的爱情。因而,陈白露的悲剧是社会悲剧,玛格丽特则表现为信仰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曹禺的《雷雨》、《日出》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蘩漪与陈白露是曹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重大贡献。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对这两个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可以更深一步探索曹禺女性形象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白露和茶花女分别是曹禺《日出》和小仲马《茶花女》中的人物。她们正值生命旺盛之年,就在风尘中带着淡淡的悲哀和无奈的“涅槃”情绪走向了生命的最后归宿。本文试把陈白露与茶花女这两个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有着相似的境遇而又有着不同个性的文学形象放在同一视角下审视比较,旨在透过这两个形象悲剧意识的嬗变及其衍进所呈现的复杂的社会内涵来探视其悲剧意义和审美形式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玛格丽特是19世纪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的主人公,而陈白露是中国戏剧家曹禺的名剧《日出》的主人公。两人都是文学中典型的妓女形象。她们虽然沐浴着不同的文化,生活在不同的国度,操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性格,但是她们却经历了几近相同的悲剧命运。她们都不甘命运的摆布,渴望自由,却都不幸成为命运的玩物。共同的身份,相似的悲剧性命运使这两个人物形象具有了可供比较性阅读的参照意义。本文将就这两个人物形象作初步的研究与比较。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曹禺塑造了众多的知识女性形象,如蘩漪、陈白露、愫方,在她们身上体现了中国女性解放道路的一波三折与步履维艰。从蘩漪仅局限于个人生活范围的初具女性解放意识的挣扎到陈白露在社会这一舞台上为女性解放而作出的抗争,最后到愫方女性意识觉醒后的出走。中国知识女性在女性解放这条道路上用她们的血和泪,谱写出了一曲曲英勇的悲歌。  相似文献   

7.
汪晴 《学语文》2013,(6):68-69
“妓女”这一形象历来成为众多作家笔下的主角形象。无论是古代的诗词歌赋还是现当代文学作品,都涉及到各色妓女形象。老舍的《月牙儿》与苏童的《红粉》分别从不同的文学主题来剖析妓女的生存状态与悲惨命运。老舍重在表现黑暗的时代对社会底层妓女的压迫;而苏童则描绘一个新的社会对妓女“改造”的失败以至于成为一场时代的闹剧。将这两部作品进行对比研究,不仅能更好的把握“妓女”这一文学形象,更有助于在历史的洪流与个人的抉择中参悟人性。丰富对文学史的认知。  相似文献   

8.
《日出》与《第一炉香》都是以女性在新社会的谋求之路为故事底本进行写作的,在塑造的角色的身份上也有所对应。通常文学评论将视角放在陈白露与葛薇龙的比较上,因为两人都是新女性的谋生故事底本中的新女性形象。但是在不同的主题表述与社会背景下,对于相似角色的塑造亦可以看出女性价值观的转变。处于相似年龄相似身份地位的顾八奶奶和梁太太在文章中分别以屈从于男性和反抗伦理固有思想的角色出现。从这些相似角色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女性在不同的主题表述下不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一、作家在《日出》上主客观矛盾的种种表现对于《日出》,作者的主观认识和作品的客观表现之间的矛盾,是各种各样的,其一,围绕于“陈白露”的死因。陈白露为何而死?曹禺先生曾说:“陈白露死的时候,年轻、漂亮,在那个社会有这点‘本钱’还是能苟活的。所以他不是被债逼死的,她是在极度的矛盾中不能自拔,他追求着她的理想的生活,这就是她的生命支撑。她的死并不表示她是懦弱的”。(《人民戏剧》八六年第六期)由此可见,曹禺先生认为,陈白露之死,不是死于债务,而是由理想的破灭引起的。曹禺先生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但却很难再找到他的这方面的阐述。为了便于人  相似文献   

10.
《日出》是曹禺的代表作品,陈白露是剧中的主要人物,本文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对陈白露的悲剧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以突变为切入点比较、分析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短篇小说《遗赠》和铁凝的短篇小说《安德烈的晚上》会发现人格面具和阴影的交战给主人公带来的内心冲突,而正是由于集体无意识的存在决定了克兰顿夫人毅然赴死的悲剧和安德烈约会无门的无奈。无论是对生活戏剧化的揭示还是灰色写实,两位女作家都用不同的叙述手法反映了人类生存的窘境与精神制约。  相似文献   

12.
霍桑小说《胎记》中的主人公埃尔梅是一位极端的科学主义代表,他为了证明自己征服自然的能力,决心去除妻子脸上的胎记,最后胎记消失,妻子也远离人世。运用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解读了霍桑短篇小说《胎记》,揭露了男性运用父权制权力对女性身体和思想的双重压制,探讨了女主人公对父权话语进行的颠覆和反抗,并总结了这场权力争夺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高璐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6):111-112
美国作家海明威以擅长塑造硬汉形象而著称于评论界,但这并非意味着他忽视了女性的存在。在短篇小说《雨中猫》与《白象似的群山》中,海明威将他的女性人物置于与其男性伴侣冲突的混乱当中,意在指出女性困惑的根源。海明威批评了那些以自我为中心,将女性看作是纯粹的附属品的男性,以同情的笔调描写着女性的欲望。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研究华顿的三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长篇小说《欢乐之家》、《夏》和《纯真年代》,从女性人格的角度对这三部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华顿小说中的女性尽管受到来自各种生存环境的影响和压迫,但是她们在不断地突破社会习俗的束缚,最终得以自由她实现自我。华顿笔下的女主人公是不断发展的,这其中也寄托了华顿对理想的社会秩序和理想新女性的探求。  相似文献   

15.
曹禺在早期剧作中,通过周冲形象的塑造,向青春自我作痛苦的诀别;陈白露与方达生的交锋则是曹禺内心两个自我的交战;而曾文清的苦恼便是曹禺自己婚恋矛盾的直接反映。  相似文献   

16.
周喜俊作品多以女性为主人公,塑造了一大批富有个性、充满女性意识和女性独立精神的女性形象。其作品中的女性大多具有一种进取、好胜的男儿性格,而男性形象的性格要么懦弱、急躁,要么心胸狭窄,呈现出一种“女强男弱”模式的特征。这种模式既反映了作者独特的、内在的心理动因.也反映了社会外在创作环境、文化环境因素对其创作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锐的小说始终关注着人类存在的困境,这集中表现在对苦难与死亡的表达上。李锐小说中的苦难表现不仅集中在"食""色"这些人的基本生存需要上,也包括特定历史、文化、政治等因素造成的苦难。苦难的极致便是死亡,在李锐的笔下,存在着由无法预测的事端导致的人的被动死亡和人自觉自愿选择的死亡两类,二者都反映了李锐对生命本体的真实状态以及生存价值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18.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勃朗特姐妹通过小说主人翁的生活经历,严厉地控诉了不平等的男权社会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对于经济独立,人格自主平等的奋争,尤其是女性平等自由权利的追求,突破了女性人性定位,有效加速了妇女解放运动和女权主义的发展进程,在当时乃至现代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9.
陈献章儒道兼综的道德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献章作为明代社会变化的感受者和见证者,为救人心、救社会、重建道德主体哲学,摆脱束缚,大胆创新,实现了学术文化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向。在这种转向过程中,透过陈献章对生死、苦乐、名利、仕隐等道德文化问题的阐述,可以看出其儒道兼综的道德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20.
庄子哲学主要体现为生命哲学。他将生命本身视为最高的利益所在,知识、道德在庄子的价值体系中居于从属和次要的地位。在庄子看来,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肉体的保全而在于精神的自由,对我们精神自由的威胁主要来自于专制君主,要获得精神的自由就要突破社会带给我们的包括名利权势的种种羁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