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味象审美取象于食味,必然蕴含着过度消费的导向,味象品级的建构,也可以导向人类中心主义,这两方面的合谋就会生成味象审美的生态破坏性.但是,因为味象品级内蕴生态圈的系统思想,且味象审美"和而不同"的追求,因而也就可以生成味象审美的生态建设性.这种矛盾共存的生态悖论,其实是事物有效存在的一种形式,味象审美以其生态建设性占主导地位而导向生态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源于中国古代的辨味审美,通过与古代欧洲的粗略比较可知,其间独特的饮食生存环境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成因。作为文化早熟的中华民族,远比欧洲更早地进入农耕生活,形成自身的素食为主的饮食结构,这就奠定了辨味审美的基本前提。而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虽然阻隔了与世界其他古代文明古国的往来,却获得了自我生长的本土性,从而保持了辨味审美的一贯性,形成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源于中国古代的辨味审美,通过与古代欧洲的粗略比较可知,其间独特的饮食生存环境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成因.作为文化早熟的中华民族,远比欧洲更早地进入农耕生活,形成自身的素食为主的饮食结构,这就奠定了辨味审美的基本前提.而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虽然阻隔了与世界其他古代文明古国的往来,却获得了自我生长的本土性,从而保持了辨味审美的一贯性,形成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源于中国古代的辨味审美,通过与古代欧洲的粗略比较可知,其间独特的饮食生存环境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成因。作为文化早熟的中华民族,远比欧洲更早地进入农耕生活,形成自身的素食为主的饮食结构,这就奠定了辨味审美的基本前提。而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虽然阻隔了与世界其他古代文明古国的往来,却获得了自我生长的本土性,从而保持了辨味审美的一贯性,形成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解构中重新建构的文学语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语符对规则的颠覆解构使符号体系形成了一个无坐标空间。解构是从对语符的编排组合而言 ,对语符的审读则意味着一种重新建构。从解构到重建是语符从外在层面的颠覆错位转化为内在层面的平衡协调的审美过程。这一过程又意味着语符编码者与解码者的链接 ,而构筑这一链接的是语境。语符的解构是在多维语境层面下的颠覆错位 ,它的重建得力于对语境各因素的整合重组。交际双方由此共同完成了从语符意义到意味转化的审美体悟。  相似文献   

6.
句法象似性是语符量与其表达概念量的自然关系和相似性。文章从关联认知的角度来探讨句法数量象似性,将数量象似在言语交际中的出现视为一种明示交际。说话人为了获取交际的最佳关联,增加或者减少语符的数量,从而确保了听话人能用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在话语理解过程中,变化的语符数量充当了明示刺激,迫使交际者改变和构建自己的认知语境,理解对方的话语。  相似文献   

7.
论意境的审美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艺术本体论角度阐释艺术意境的生成内秘,认为艺术意境的创构是味象、观气、悟道三个层面的互动和逐层升华.具有不断生成的特点;这种生成是一种审美生成,即艺术意境的创构从感知、传达、呈现到鉴赏诸环节始终贯穿着审美体验的不断深入。艺境的创构在审美中生成,在生成中审美。  相似文献   

8.
从艺术本体论角度阐释艺术意境的生成内秘,认为艺术意境的创构是味象、观气、悟道三个层面的互动和逐层升华,具有不断生成的特点;这种生成是一种审美生成,即艺术意境的创构从感知、传达、呈现到鉴赏诸环节始终贯穿着审美体验的不断深入。艺境的创构在审美中生成,在生成中审美。  相似文献   

9.
"味"是我国古典美学中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味"范畴的生成与演变相较于其它美学范畴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它从最初的"饮食之味"不断转向"哲学之味"转变,最终形成"审美之味"。在"味"范畴的形成过程中,老子及宗炳对"味"的阐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礼貌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话语礼貌与社会距离存在象似关系,社会距离增大,语符增多,话语礼貌程度相对较高,但这只是不考虑语境生成的作用,静止地从语言形式本身来判断礼貌的程度,因而在语言的具体使用过程中,要动态地考虑交际生成语境。文章主要从顺应性的认知视角来研究距离象似性与话语的礼貌程度。  相似文献   

11.
语言的产生在人类及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起着重要作用,语言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中传递信息的主要途径。语言除了具有其实际功能之外,也有独特的娱乐和美学功能。发掘、感悟以及模仿语言中的美学特征能有效促进英语学习的效果。在这一美学观照下,要注意语言的共通性,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可以联系作为母语的汉语,这样对语言的美的感受和体会更深,并尝试在深层次的体会基础上进行美的创造。  相似文献   

12.
辨味审美基源于食味,必然体现生命感性,遵循肉体思维原则.女人是感性的动物,较之于男人更贴近生命的本真,更能触摸生命感性的运动.顺应生命的本真,其内在地就表现为和谐与优美,是为中和之美,其外显就是富于虚灵的幻想和性情的阴柔.女人的这些特性恰与审美之味相通,从而使辨味审美颇具女人味.  相似文献   

13.
While rejecting modernist philosophical aesthetics, the author argues for the use in art education of a current, ordinary‐language definition of aesthetics as visual appearance and effect, and its widespread use in many diverse cultural sites is demonstrated. Employing such a site‐specific use of aesthetics enables art education to more clearly address the realities of everyday life under designer capitalism, a socio‐economy based on the drive to create evermore desire. Aesthetic manipulation is viewed as a primary means to facilitate the smooth operation of this system. The recent craze for Bratz dolls is used to illustrate the centrality of aesthetics to designer capitalism. Finally, the author offers suggestions as to how art education can view consumer products like Bratz as pedagogic opportunities.  相似文献   

14.
审美教育是实现人才素质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课是一门综合自然美、人文美和艺术美的课程,它对培养学生感知、鉴赏艺术美和现实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学会创造美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5.
作为最早的文学艺术形式,诗歌高度集中地概括和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诗歌的研究和翻译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而诗歌的翻译又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的翻译活动,应更多考虑其美学价值。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美学价值的体现应从翻译要素及相互关系、诗歌语言的比较与使用、不同文化的比较与转换等诸多方面入手,方可保持诗歌原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韵味。  相似文献   

16.
人类艺术已经步入以电子媒介符号为主导的艺术发展的第三阶段,即现代媒介艺术阶段.现代媒介艺术以现代声光与电子技术为创作与传播手段,运用艺术审美思维,通过声像合一的现代媒介语言,在特定的媒介时空中创造鲜明的艺术形象,给受众提供以审美和娱乐为中心的综合享受.  相似文献   

17.
孟湘 《丽水学院学报》2005,27(6):26-29,33
文学的终极目的是人的生命的永恒,这个目的只有通过人的生命意象化和符号化才能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才能不仅仅是审美意象的创造和表现的能力,而且是一种生命永恒的冲动和渴望。应该说,文学家是肩负生命永恒的使命在文学符号中行走的高手。  相似文献   

18.
“兴象”是中国诗歌独特的意象类型,它受到中国诗学的普遍认同与推崇,一方面在于吻合中国人对诗性形象的设计和对某种特定审美趣味的追求。另一方面它更接近中国美学所强调的对“道”的体验,和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更易展现个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意识。“兴象”在构“象”上、喻“兴”方式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并在审美上表现出情景交融、意存言外、自然天成等特色。  相似文献   

19.
王朔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重要的文学现象,其“新京味儿”语言也同样是20世纪小说中重要的语言形象。和以往的“京味儿”语言相比,这种语言形象不提供道德参考系数,将口语、调侃作为解构价值规范的策略,以获得游戏生活的快感为唯一的目的。这种语言形象产生于中国特定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转型的缝隙之中。  相似文献   

20.
最早的建筑是在满足人们实用功能的需要下产生的。通过“家园”感,使得建筑超越了单纯的实用功能而生发出它的审美功能。实用性与审美性是建筑艺术的本质特征,两者缺一不可。建筑师只有准确地把握了建筑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尺度,才能创造出优秀的建筑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