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县域学前教育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对实现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区域学前教育公平、促进学前教育整体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研究发现,近二十年来我国县域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研究的核心内容主要聚焦在学前教师资源配置、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保障、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管理体制等六个方面。已有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思维启发和方法借鉴,但仍然存在研究方法以学理思辨为主,实证研究缺乏;研究视角单一,跨学科研究不足;研究内容侧重省域层面的宏观研究,对需求主体的利益诉求关注不够;模型构建研究范围有限,预测性研究匮乏等问题。未来我国县域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研究应重点从以下方面着手:关注县域学前教育资源的共生发展机制研究,强化县域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中需求主体权益表达机制的研究,重视县域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预测性研究,构建具有实证意义的县域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影响因素模型研究,注重县域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信息化建设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评介了近二十年来《教学法》研究的成果,分析了教材建设的不足并对教材建设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论文旨在对近二十年来发表于主要核心期刊上的有关城市治理研究的文献进行简单的量化评估,以此来考察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评估发现,虽然近二十年来,研究者对中国城市正在发生的一些变化有所回应,相关研究的数量和质量上也都有所改进,但相关的研究还存在着问题意识不明晰,缺乏学科之间的对话与知识整合;规范研究比重偏大,实证研究比例有待提高;研究方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资料收集的广度和深度严重不足;研究的规范性有待提高,城市治理领域的知识需要不断的累积;城市治理研究议题的关注面太窄,对更多的重大城市议题回应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十五”以来,我国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涌现了很多研究成果。本文选取2001年1月-2009年4月期间我国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成果进行评述,并对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十五"以来,我国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涌现了很多研究成果.本文选取2001年1月-2009年4月期间我国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成果进行评述,并对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材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新阶段,教材研究呈现新主题: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严把教材意识形态关;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完善教材管理与治理模式;对教材内涵的理解不断深化,由“教材”转向“学材”;教材评价更加科学,关照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关注数字教材的开发、建设与管理,聚焦服务教育教学。教材研究体现出的新特征是:多元研究主体推动教材研究进入新格局,教材研究主题呈现精微化趋势,教材研究服务教材政策意识与能力进一步提升,教材研究思路更加开阔、方法更加多样。未来我国教材研究的新趋势为:坚持教材作为国家事权,推进意识形态进教材;重视教材元研究,积极构建教材学;研究新背景下教材建设重点主题,继续服务教材决策;倡导教材的跨学科研究,形成教材研究学术共同体;促进教材研究规范化,推动研究方法创新。  相似文献   

7.
教育质量评价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办学导向和教育发展方向。运用Cite 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我国近二十年来(2002—2021年)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研究状况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学术文献数量有所增加,研究力量、研究成果随地域的不同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科研队伍正在逐步壮大,研究人员以及机构的数量保持连续增长,但是各方力量暂时还未能凝聚成独立完整的科学团体,研究内容缺乏系统性、深刻性;研究成果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要推动科研交流合作,促进科研主体和实践主体的互动;要丰富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研究的范式;要完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8.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13(4):2-F0002
<正>《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课程。自2008年10月立项以来,课程建设项目组多次深入教育教学实践进行调查,听取学生的建议,并多次组织研讨活动,分析50种不同版本的《学前教育学》教材,商讨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改革内容、实施方案等问题,以保证课程建设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计量学与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美国学前教育研究权威期刊《早期儿童研究季刊》2012—2021年456篇高被引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美国学前教育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学前儿童早期教育,家庭教育及家庭生态环境,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婴幼儿保育、教师专业发展及儿童心理研究等主题;“教师”和“父母”是学前教育研究持续关注的对象;多以交叉学科或跨学科的合作研究为主;重视混合研究方法,关注特殊群体的比较研究。为促进我国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未来我国学前教育研究者应打破学科壁垒,构筑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共同体;重视本土研究,提升我国学前教育研究的原创性,彰显中国特色;树立方法意识,注重研究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10.
近来,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有专家指出,学前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应在注重实践及实践研究的良好传统基础上,加强理论研究,努力构建学前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学前教育理论工作者应从多学科融合的角度研究学前教育,努力建构学前教育学科的概念体系;学前教育理论工作者应以更开放的心态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促使学前教育研究从经验走向科学。的确,从“学术生态”的角度考察学前教育学科的建设,我们不难看出,学前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都还缺乏自己的学术范式,理论研究的层次性和实践研究的针对性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相比于那些发展成熟的学科而言,其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较薄弱,教育哲学层面的研究亟待加强。有鉴于此,我们特地刊发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晓东研究员的这篇文章,以期引发学界对这类问题更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以往研究在德育教材编写的理念、德育教材的功能和定位、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教材的路径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富有新意和价值的观点,值得肯定。但是,以往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在研究基础方面,教材编写理念研究成果丰富,教材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在研究视角方面,侧重教材编写者视角的研究,忽视教材使用者视角的研究;在研究内容方面,教材内容研究分散,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材研究欠缺;在研究范围方面,注重教材编写研究,忽视教材建设其他方面的研究;在研究深度方面,重视个别国家教材的介绍,缺乏对其深度反思;在研究方法方面,多采用常规方法,较少运用教材研究常用方法。基于以往德育教材研究的问题以及德育教材的时代境遇,未来德育教材研究要加强基本理论研究、关注德育教材的使用研究、侧重基于课程标准的德育教材研究、拓展德育教材的研究范围、增进对国外德育教材研究的深度反思、重视运用教材研究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process of academic identity construction experienced by a Chinese PhD student in an Australian university from 2010 to 2014. The researcher draws on his diaries written in Australia and uses some stories of the relationships with his supervisors and other scholars to unfold the process of his academic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a host academic community. Two years on, the researcher reflects on the challenges confronted during his candidature, exploring the Australian PhD education system from within. This study will help educators and supervisors to understand an international higher degree research student’s gradual academic identity construction as a cultural Other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ed higher education systems, and it will contribute to the mutu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supervisors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students, as well as supervisors’ professional supervision in a globalized higher education context.  相似文献   

13.
"学科取向"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在世界高等教育研究史上可谓"一枝独秀",并越来越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但是,由于受"走出"信心缺失、语言文化隔阂、研究取向迥异以及学术规范欠缺等因素的影响,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在世界高等教育研究格局中仍处于"边缘地带"。未来,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者应提升文化自觉,树立"走出"信心;提高英语技能,提升学术竞争实力;科学改造概念体系,沟通中外学术理解;恪守严谨治学精神,遵守国际学术规范,积极扭转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引进多、走出少"的交流逆差,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14.
《王泉根论儿童文学》是我国第一位儿童文学博士生导师王泉根教授有关儿童文学研究的代表性论著。作者坚执"问题意识、原创品格、中国话语"的学术理念,就儿童文学基本原理的关键问题、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基本事实、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建设等重要论题,作了精深研究与探讨,有力地促使中国儿童文学理论体系与学术品质进入一个新的学术台阶。  相似文献   

15.
学科教材论是一门主要探讨学科教材的编写、使用、评价、管理、历史和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注重揭示学科教材的编写和教学使用规律的学科,是一门兼具实践应用性与理论性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以学科教材编写和使用等现象和事实为基础的、在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形成的学科教材问题,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学科教材论基本原理系列、学科教材开发和使用过程系列、学科教材历史发展与比较系列。发展学科教材论需要凝聚研究力量,建立学科教材论的学术共同体;需要扎根实践土壤,把握学科教材论建设的重难点;需要着眼独有元素,突出各学科教材论建设的个性;需要知悉理论基础,以多元视角开展学科教材研究;需要增强方法自觉,构建学科教材研究的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6.
The past twenty years have seen a dramatic change in the research of history education and its meaning in the Western academic world. Basically, there are three productive research directions: (1) a growing interest in cultural studies; (2) an exploration of various educational paths towards shaping a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and (3) cognitive and psychological research. Situated within the second group, but drawing on knowledge that has been gathered in all three research area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need to foster a political-critical dimension in the context of history education. The author propos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pedagogy of subversion in history teaching practices. Seeking to unsettle the students’ mind and ignite their intellect, this pedagogy supports the strengthening of political-moral thinking through the use of particular history content and teaching practices that take into account youthful rebellion and typical juvenile desire to fix the world. Adolescent resistance to education can thus be harnessed as a content tool, providing an object for the student to contend with personally as part of his or her maturation and individuation process. The desired outcome of such pedagogical practices is the development of an effective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that enhances autonomous thinking, reflective skills and empathetic capabilities among young people. The future use of these capabilities is the ultimate aim of all education towards democratic citizenship.  相似文献   

17.
高校非环境类专业环境教育现状与改革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环境教育是提高环境意识、促进公众参与的重要途径。我国高等学校环境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高校环境教育需领导重视,教育方式应多样化,重视实践环节,编写合适的教材,对教师进行环境意识培训,改进环境教育的考核方式。  相似文献   

18.
刘宇 《幼儿教育》2012,(Z3):73-76,84
通过对学前教育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四种学术期刊近十年来刊载的有关幼儿科学教育的论文进行计量分析发现,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后,我国幼儿科学教育研究从量上看时有起伏,但总体来说发展态势良好,目前已经形成由较为稳定的核心作者群及尚未形成持续研究兴趣的边沿作者群组成的研究者队伍,且研究方法初步呈现多样化趋势,但研究主题存在分布不均衡现象。未来需加强对当前研究力量较为薄弱的课题的研究,注意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双向沟通,进一步推进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9.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性格形成与人格发展的奠基期,学前教育质量会直接影响人的一生。教育督导是学前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手段。学前教育督导彰显了办学行为评价的公正性,关乎教育资源的公正分配,涉及学前教育关联主体的利益保障。以质量提升为目标的教育督导应以伦理和道德精神为底蕴,指向社会共同体的公平、正义范畴。通过对学前教育督导面临的功利性、正当性和公平性的道德考量,可以看出其在人们的伦理期待中应具有公平、正义、效率、平等的特征。学前教育质量督导的伦理建设应该包括:浸润伦理关怀,拓展伦理交往空间,增强伦理自觉,实现教育正义。  相似文献   

20.
宾恩林 《职教通讯》2019,(15):15-22
目前职业教育教科书科学理论并不算完善,即便整个教科书领域也是如此,总体而言存在“功能与目标”“过程与结果”“方法与程序”等三个思维框架下的碎片化探索,这不利于职业教育教科书研究的系统化积累。为了探求职业教育教科书的科学理论,应基于康德的范畴理论,建立教科书科学理论形式框架,汇总、归类已有教科书研究思维,并建构出更为系统的职业教育教科书研究的科学理论。具体行动包括:基于范畴框架阐释教科书以便系统性整合三种理论思维;基于范畴框架重新建立职业教育教科书科学理论的发展框架;职业教育教科书的科学理论建构不能脱离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