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在英语电影口语模仿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多使用电影进行有效的教学,这为英语电影口语模仿学习者创造非常大的学习乐趣,在上述的基础上,为了促使学习者的英语口语模仿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以及实现一门外国语言的掌握,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调动学习者的积极心理因素。再者,还需要对学习者外语语音物理特性识别能力进行培养,与提高学习者地英语模仿能力。由此可见,在学英语电影口语模仿中,最为基本的一个途径就是模仿。  相似文献   

2.
口语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过高的心理焦虑会影响英语学习者的口语输出。恰当的背景音乐能很好缓解焦虑,可作为一种课堂辅助教学手段,帮助提高学习者英语口语能力。  相似文献   

3.
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是一项输出型能力,它在国际交往和文化交融日益频繁的今天显得尤其重要。但是口语学习必然经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并在学习动机、口语水平、心理模式等方面都呈现阶段性的特点,这会对英语口语的教学方法和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从语言认知的角度深入剖析了口语学习阶段性的表现形式,提出了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应该以学习者为本,尊重学习规律,关注学习心理变化,根据学习者的实际能力来及时调整教学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基于"卓越医师计划"的医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以自建医学英语学习者口语语料库为研究基础,从语音语调、词汇、语法一致性和句法角度进行分析,依此加工教学内容并对学习者进行监督评估;自主开发的学习网络,辅助课堂教学,并对学习者进行课后学习指导。通过基于语料库的医学英语教学网络化改革,实现学生以口语交流能力提高为导向的医学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袁晓玲  王全民  任颖 《海外英语》2014,(8):77-78,80
我国英语教学经历了从强调语法或口语的时代,到感性和理性语言能力并重、全方位渐进式培养听说读写译语言能力的时代。在汉语的日常语境下学习英语,我们提倡以渐进式扩大词汇量为基点,首先培养感性的英语语言能力,然后逐步加强培养理性的英语语言能力,使学习者最终获得较大的词汇量和较强的语法能力,辅以大量的听说读写译渐进式训练,从而学好英语。学习者可以依托母语——现代汉语,较容易地实现从现代汉语到英语的理性语法能力迁移,包括较低难度的正面迁移和较高难度的负面迁移。  相似文献   

6.
谢敏 《丽水学院学报》2008,30(3):101-103
中介语是处于英语学习者母语和学习目标语的中间状态,并随着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变化的动态体系,是英语学习者因个体差异而不同的独特的变化的语言系统,其目的是促使学习者的语言能力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口语学习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方面,是语言能力的综合体现。中介语理论对口语学习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全文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论证了中介语理论对口语学习和教学的指导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语法是语言的核心要素,开放教育学习者英语基础弱,自主学习能力欠缺,英语语法必须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然而,他们工学矛盾突出,课堂教学时间少,必须以培养语言意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将语法教学融于综合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和翻译等课程中,并充分利用远程教学平台,构建立体化英语语法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8.
社会语言学家海默斯认为:外语学习者仅仅获得了“语言能力”是不够的,他们还必须获得交际能力。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之一就是运用已学的英语知识与别人进行会话交流。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对学生掌握英语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英语学习者词块能力对词汇习得、学习者的写作水平和口语水平的影响。词块知识的学习对英语学习者习得词汇的广度和深度有重要的影响,应用词块的能力与学习者的写作水平和口语水平有显著的相关关系。高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往往能够比较快而且比较准确地识别语料中出现的词块,同时能够积极地把掌握的词块应用到语言输出的过程中,即写作与口语表达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探索口语学习策略培训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学习的效果,探索适合于学生有效的口语学习策略模式。研究以成人为实验对象,其中实验班有针对性地进行口语策略培训,而控制班则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按常规进行口语学习。实验结果表明,口语学习策略培训有助于成人英语学习者口语考试成绩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甘阳 《海外英语》2012,(14):83-85,91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社会文化学习理论和认知理论的混合式学习方法正日益受国内外教育的关注,混合式学习方法(Blended Learning)结合了基于网络平台的自主学习和以教师为协助者的课堂教学的优势。该文通过教学实践来探究写作教学中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此次研究通过测试收集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接受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学生通过写作课堂教学后在认知学术语言水平(CALP)方面优于接受传统教学法的学生。笔者期望本研究能对教师在日常写作教学中设计和使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In various societies, language domains are stereotypically associated with females. Yet, few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the exact content of such female-language stereotypes, or whether they lead to stereotype threat effect among language learners. A questionnaire was distributed to 1,165 learners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EFL) from eight high schools in China, and participants were found to stereotypically regard female learners more positively in three aspects of English learning: aptitude, affect and achievement. Compared to boys or junior students, girls and more senior ones had stronger stereotypes. A subsequent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on 427 students from a ninth school, revealing that priming female-language stereotypes prior to an English test impaired boys’ performance when English competence was controlled for. The studies suggest that male EFL learners were adversely portrayed and affected by the female-language stereotypes.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particularly for language learners and educators, and policy-maker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Writing is often a massive challenge for the learners who study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EFL). Many EFL practitioners are searching for solutions to help learners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ir writing. In this auto-ethnographic study, two narratives are discussed. In the first narrative, the primary challenges of EFL writing encountered by a cohort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udying in Australia are narrated and then exam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Chinese EFL researcher. In the second narrative, the author’s personal experiences of EFL writing are recounted, with a focus on dialogical awareness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an EFL writer.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for EFL learners between English learning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 is discussed. In conclusion, the author reflects upon a dialogic model of EFL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Chinese cultural context and calls for the setting up of interactive contact zones to help the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learners in their EFL writing practices as well as in EFL teaching and learning.  相似文献   

14.
英语口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口头表达的能力。具体体现为学生的英语语音能力、用词造句的能力、成段表达的能力和言语交际能力。虽然经过了较系统的语言学习,仍有部分高年级同学难以运用英语进行准确、得体的交流。教材的选择、学习者自身的素质、教育现状和教学手段是影响学生口语学习的重要因素。作者认为,强化学习者的语言基本功,培养其口语表达的兴趣及良好的心理素质,重视学习者成段表达能力的训练和语用能力的培养以及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是高年级同学英语口语学习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入,移动辅助语言学习已广泛应用于中国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是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仍需实证研究验证。研究以英语口语学习APP“FiF口语训练系统”为例,根据雅思口语评分标准,分析118名学生的口语前后测得分差值与任务参与度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受试者在总分、发音、流畅程度、连贯性以及词汇量方面的评分增量与该系统的任务完成度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移动辅助语言学习能有效提升学生口语水平。  相似文献   

16.
英语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和学习的核心问题。如何打好语言能力的基础 ,从而发展其交际能力 ,是每个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教师所面对的课题。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同等重要 ,只是先后顺序不同 ;交际能力是在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7.
思维与语言密切相关,思维对人类的语言形式具有重要的影响。思维支配语言,并且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而在EFL学习过程中,英语思维方式却常常被忽略,因此造成了学习过程中的诸多困难。本文以关联理论的语境观——"认知语境"为基础,通过对EFL学习者认知语境的分析,阐明了EFL学习者认知语境的主要来源,并通过英汉思维方式的对比揭示了英语思维方式在EFL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最后,本文就如何在EFL学习者的认知语境中建构完善的英语思维方式提出了若干建议,旨在帮助学习者们更好地掌握并运用英语这门语言。  相似文献   

18.
研究关注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议论文写作中的选词错误情况,研究者从“北京语言大学中国学生英语笔语语料库”中选取了两组不同水平学习者的语料进行比较调查。参考James(1998)对词汇错误的分类,研究者把语料中的选词错误分为7类:误用形近词、误用固定搭配、从母语直译、凭空造词、误用近义词、错误理解词的指示义和具体语境选词不当。通过分析数据,研究者发现了两组不同水平学习者在选词错误方面的一些特点和差异,并且有针对性地对英语词汇教学和写作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多边互动英语教学模式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作者自行设计的多边互动英语教学模式及其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分析该模式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外语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英语词汇示例在文化教学中的作用,认为通过英语词汇示例实施跨文化教育,不仅能够将英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为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开展跨文化教育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而且能够将词汇教学从传统意义上注重语言层面的用法讲解转变为语言层面用法讲解与交际层面用法阐释相结合的轨道,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