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德里达的“解构”一词来源于海德格尔的“摧毁”概念,二者都是针对传统形而上学。然而海氏的摧毁通过追问“存在的意义”却固执于一个问题的意义。但德里达的解构策略作为一种游戏式反讽形式却允许形而上学解构自身。  相似文献   

2.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是在法国存在主义衰败之际,对结构主义和现象学扬弃的结果。解构不是一种方法,也不是一种分析,解构不是摧毁,而是一种策略,德里达的思想代表了法国激进反传统倾向,因而受到了许多现难与打击,但无论,他的冲击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相似文献   

3.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海德格尔对凡·高的名画《农鞋》作了精彩而引人注目的解释,堪称解释学批评的范例。然而,它遭到了夏比罗的责难。对此责难,德里达问:“夏比罗说得对吗?”答曰:“有些过份”。德里达为海德格尔辩护,但又不经意地解构了他为之辩护的对象。对此,德里达写下了一篇很有趣的文章《绘画真实的复原》。绘画的真实能复原吗?  相似文献   

4.
德里达在他后来收入《哲学的边缘》一书的“签名、事件、语境”一文中,曾对英国语言学家约翰·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Theory of speech acts)有过一番推敲。这是一段容易被忽略的文字,然而于了解德里达的解构思想颇为重要。事实上,英美哲学界对德里达姗姗来迟的第一个抵制信号,1977年约翰·塞尔对德里达的发难,就是围绕奥斯汀的理论展开的。本文无意急于  相似文献   

5.
"他者"与"解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关键词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他者”与“解构”作为解读女性主义电影的关键词,是受拉康精神分析学和德里迭“解构”哲学的启发。前者为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提供了参照视角,而后者则使其获得了方法论的启示,二者是解读女性主义电影的核心概念。同时,从“他者”到“解构”的过程,昭示出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家在寻求女性自觉意识路途中的思考足迹,即从形象揭示到文化颠覆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从总体上看是对两次世界大战反思的结果,也是法国所固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矛盾的反映,同时又是对胡塞尔、海德格尔哲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但是也不能忽视德里达本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对德里达解构理论的生成背景做出总体上的把握。  相似文献   

7.
在海德格尔看来,传统的对爱之为爱的追问都奠基于一种形而上学的提问方式之中:存在者是什么。这种提问方式之所以产生的原因是爱由爱恋转化为爱欲。海德格尔想要恢复作为源出和谐状态的爱念。而德里达认为海德格尔的哲学是一种在场的形而上学。他根据踪迹思想对海德格尔的爱之为爱的概念进行了解构。  相似文献   

8.
德里达作为法国“后结构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后结构主义”思想也被称为“解构主义”哲学,成为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德里这以解构“言语中心主义”为突破口,运用“延异”和“播散”等方法对“逻各斯中心主义”进行解构,对我们进行理论探讨和研究具有深远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纳粹问题,是海德格尔的研究者和承继者无法绕过的问题。具有独特眼光的解构大师德里达从精神入手,沿着海德格尔与西方传统精神之间的断裂和欲说还休的牵连,深入海氏思想深处找到火焰和灰烬的纳粹隐喻,用海氏的哲学文本反抗纳粹主义。德里达发现海德格尔的经过沉默和引号净化后的精神是熊熊燃烧的火焰,火既包含了善的因素又包含了恶的因素,火焰燃烧过后带来灰烬,一如纳粹引燃的战火和集中营里的大屠杀。然而,德里达对海氏与纳粹的关系采取的这种既谴责又宽容的态度,在引起我们深思的同时应该引起我们更多的警惕。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在刚刚完成胡塞尔的《关于内时间意识现象学教程》的出版后,就向他的马堡读者声明,胡塞尔在对时间的分析中毫无新意,如果这是一种对胡塞尔时间意识描述分析不忠实与不尊重的评述,那么德里达直接宣称,从现象学内部的他者与时间这两个视角可以使得意识现象学动摇并坍塌的说法则更加令人怀疑其草率。德里达究竟有没有很好地理解胡塞尔时间观?目前国内学界对这个问题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也引发了不少争议。本文旨在通过德里达的《声音与现象》与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的文本之比照与探究,重点讨论德里达对胡塞尔时间意识学说的解构是否成功。  相似文献   

11.
德里达利用写作中"在"的缺席残酷地戳穿了人类思想活动对中心、终极意义的追寻的虚幻性,然而也给人类带来了卸掉重负的快感。解构主义影响了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和艺术面貌。  相似文献   

12.
论德里达对结构主义的解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里达把一切具有等级结构和以结构为中心的哲学理论体系叫做“逻各斯中心论”。德里达认为,“逻各斯中心主义”是“在场形而上学”和“语音中心论”的结合体,通过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打乱了逻各斯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传统,从而颠覆了形而上学的根基,改变了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使我们以一个全新的思维角度来审视一切。  相似文献   

13.
“解构”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论的主要操作步骤之一。它的重要性在于:海德格尔试图以这种方法对西方存在论的历史进行剖析,真正提出“存在问题”,探究被形而上学所遮蔽的原初经验,对西方思想的命运进行追问。海德格尔早期所说的“解构”包含三条具有差异的进入哲学史的路径:作为解释学之途径的“人类学的解构”、作为基本存在论之任务的“存在论历史的解构”和作为存在论方法之环节的“现象学的解构”。对这三条路径进行了简略梳理,并指出了“解构”所具有的现象学存在论、解释学和哲学史批判这三条思想向度。  相似文献   

14.
德里达被公认为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在1989年苏东共产主义阵营解体之后发表了对马克思不吝的赞颂,这是20世纪下半叶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有必要理解德里达对马克思的新解释的意图和意义.德里达通过阐发马克思的幽灵的概念,指出继承马克思的活的精神的意义,这个马克思的真精神就是对抗霸权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国际秩序的"新国际".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essay, Steven Burik discusses Jacques Derrida's position with regard to the place of education in philosophy within the university system, and then relates these thoughts to comparative philosophy. Philosophers find themselves constantly having to defend philosophy and the importance of teaching philosophy against pressure from the powers that be. Burik contends that the argument Derrida set forth to "protect" philosophy entails a double bind: Derrida emphasized the value and importance of philosophical thinking while at the same time criticizing the limits of philosophy, both self-mandated and externally imposed. Derrida's defense of philosophy was anything but a protection of the status quo, according to Burik. Derrida ultimately argued that the teaching of philosophy and philosophy itself should be inherently open to new developments. Burik relates Derrida's defense of philosophy and attack on mainstream philosophy to comparative philosophy, demonstrating that both argue for an expansion of thinking beyond the narrow Western confines of philosophy as "pure" reason or rationality by showing how alterity always inserts itself, and that both seek to give this alterity a valid place in educational systems.  相似文献   

16.
近30年来,德里达及其解构主义理论在中国研究如火如荼。通过博士论文研究对比发现,其理论思想来源、解构策略、性质判定以及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显著,但总体上研究中存在着"炒冷饭"特点,重复现象严重,且对其理论本身认知方面存在着巨大反差。随着文献译介工作的进展,德里达及其解构主义研究在重新认识解构主义及其理论性质、其理论与犹太文化之关系、德里达伦理学思想以及文学伦理学批评等方面都潜存着研究增长点。  相似文献   

17.
德里达的“幽灵说”与其意识形态理论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联。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都忽视了这部分内容。德里达通过描述幽灵的生产及其运作,通过“幽灵说”的逻辑,揭示出意识形态具有“幽灵性”和“宗教性”两大不可化约的特征,由此指出意识形态是不可界定和解构的;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如同一般信仰一样具有自主性和自动性;意识形态同时还包含着意识形态批判的内容,即意识形态在建构的同时蕴涵着批判、解构自身的维度。德里达的幽灵说及其意识形态理论实际上发动了一场以幽灵的“游荡学”对抗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的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