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详细论述了什么是善”,什么是“幸福”,他提出“幸福是至善”、“幸福就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最大的幸福是思辨”等思想命题,指出获得幸福的途径就在于亲身实践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其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幸福是人生的核心问题。什么是幸福、幸福何以可能,是人们一直探讨的问题。亚里士多德推崇德性幸福论,认为幸福是至善、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最大的幸福是思辩;要想获得幸福就要勤于实践,要正确处理幸福与德性、货币及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详细论述了什么是“善”,什么是“幸福”,以及幸福与善、幸福与德性、幸福与快乐、幸福与现实活动、幸福与思辩活动的各种关系,指出幸福是一种善,一种现实活动,且是一种合于美好德性的现实活动;它是一种最高的善,它是一种最高的快乐,它是终极的、自足的,也是有条件的;而人的思辩活动是只有神才配享有的最高幸福,思辩的人、思辩的生活是最幸福的人、最幸福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善的求索——亚里士多德德性幸福论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里士多德围绕“幸福是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这个中心命题,探索了“至善”和幸福的德性内涵,达到“至善”和幸福的条件、途径与方法,认为幸福是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伦理德性以中道为核心;理智是人类灵魂中最高贵的德性;友爱是相互之间的善意;德性的力量在于实践  相似文献   

5.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是古希腊时期对幸福问题论述最深刻 ,最系统的人。他将幸福定义为“灵魂的一种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 ;认为幸福就是至善 ,是需要外在善作辅佐的 ,是通过学习和努力得到的。同时他还指出了中道原则在幸福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以及个体幸福与整体幸福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在哲学中,是个极其重要的伦理学范畴.古往今来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理解,但大都认为幸福是人生生活的潜在动力和最终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至善,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并且与感观快乐相协调;个人幸福与城邦幸福是一致的;幸福就是至善、符合德性、快乐、公正、完满、自足的生活.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托马斯·阿奎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古至今,幸福问题一直是人们所无法回避的问题。许多哲学家都对幸福问题进行追问和研究,其中,亚里士多德是最有影响力的论述者之一,他关于"幸福"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尼各马可伦理学》这本著作中。通过梳理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的阐述,认为他对幸福做出了幸福是至善、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沉思是最大的幸福三种定义。  相似文献   

8.
幸福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现实活动和理想追求。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问题是主体性的问题,并且与善、德性等问题有紧密的逻辑关系。他认为最高的善就是幸福,幸福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德性原则即中道,思辨活动是至上的幸福。他在其伦理学代表作《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告诉人们,只有按照德性生活,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他的德性幸福观启示我们在追求幸福时应当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个体幸福与集体幸福的关系,重视理智德性,提高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9.
在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这本著作中,幸福问题是其道德理论的核心,它与善、德性、中道等问题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他指出幸福是一种最高的善,一种合于美好德性的实现活动,同时也指出了中道原则在幸福实现过程中的重要性。其中很多观点在今天仍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覃青必 《高教论坛》2015,(2):13-15,26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活动都是以某种善为目的,而人的活动的最大目的就是幸福,因此幸福就是人的活动的最大善。德性是既使一个人好又使他出色地完成他的活动的品质,幸福就在于合乎德性的活动。德性活动分为理智德性活动和道德德性活动,理智德性活动即沉思是人最大的幸福,而道德德性活动是适合大多数人的幸福。幸福的获得必须通过人的学习和努力,而且还需要一定的外在善。亚氏的幸福思想对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它启示我们在教育中要引导大学生关注幸福生活的问题、促进大学生树立符合德性的幸福观、鼓励大学生在创造中实现自己的幸福。  相似文献   

11.
亚里士多德认为万物以善为目的,最高的善是幸福,幸福是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最大的幸福是思辨。  相似文献   

12.
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包含有丰富的德性理论,德性论是其道德哲学研究的目的,具有最重要的地位。康德德性理论的核心问题包括:德性专属于人这种"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只有人才能够拥有德性;从德性与义务、内在自由、准则的关系中才能准确把握德性概念;德性是幸福的前提和条件,德性与"配享的幸福"的一致才是人类道德实践应当追求的目的。当代人们的道德实践应注重道德原则与品格担当的统一,反思个体幸福实践。  相似文献   

13.
从古希腊罗马开始,人们围绕着德性与幸福的关系便展开争论,并形成了两条思想路线.一条始于亚里士多德,斯多噶派的德性即幸福的路线,一条始于伊壁鸠鲁的幸福即德性的幸福主义、快乐主义路线.两条路线虽然相互竞争,但都共同强调幸福与德性的一致.竞争之处在于二者的立足点不同,一个以幸福为立足点去诠释德性,一个是以德性为立足点去诠释幸福.幸福即德性的路线被称之为经验主义路线,德性即幸福的路线被称之为唯理主义路线.康德扭转了德福一致的伦理学方向,认为幸福与快乐属于经验性的存在,任何经验性的存在都不具有普遍的必然性与有效性,并认为不幸的人未必无德,幸福的人未必有德,从而认为道德与幸福之间并无必然性的牵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与道德观也认为,道德生成的基础是人们实际的经济关系,作为一种思想上层建筑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道德保障的是让人们过一种符合历史发展必然性要求的可能性生活,而不是一种快乐与幸福,或崇高与神圣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元伦理学对象可以归结为四大范畴:“价值”、“善”、“应该(包括正当)”和“事实”或所谓“是”。价值是客体事实对于主体的需要——及其经过意识的各种转化形态,如欲望、兴趣、目的等等——的效用。善亦即正价值,是客体事实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实现主体欲望、符合主体目的的效用。应该是行为善,是行为事实符合其目的的效用性。正当则是行为的道德善,是行为事实的符合道德目的的效用性。正当、应该和善都是客体事实对于主体需要、欲望、目的的某种效用,都是客体的依赖主体需要、欲望、目的而存在的属性,因而都属于价值范畴;反之,事实或“是”,则是价值的对立范畴,是客体的不依赖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而独立存在的属性。事实与价值构成客体的全部外延而与主体相对立;主体及其需要、欲望和目的既不是价值也不是事实,而是联接二者的中介物。  相似文献   

15.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至高的善,是合乎德性的活动,是快乐和友爱,思辨是最大的幸福。亚里士多德幸福观中的积极因素对当代社会可产生正面的影响,对于建构现代人正确的幸福观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要达到这种幸福观的改变,需要激发大学生拼搏进取的精神,增强大学生对思考的重视程度,引导当代大学生主动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并付诸于实践。  相似文献   

16.
现实生活中的"德福矛盾"要在制度的不完善、道德观念的转轨、公民意识的缺失以及媒体的负面引导等方面找原因。在理论上可以论证德福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在实践上可以通过完善制度、开展荣辱观教育、提升公民意识、发挥媒体舆论的正面作用等方面解决德福之间的矛盾,实现德福一致。  相似文献   

17.
幸福一直是伦理学的重要问题。与古代不同,当代人对幸福的讨论是通过权利来进行的,权利是人获得幸福的前提和关键。罗尔斯等人通过“基本善”来阐述权利,其实是指明了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幸福的基本物质条件。阿玛蒂亚•森把可行能力作为权利的关键概念,从而进一步地指出了幸福不能仅仅是外在条件的满足,更是个人能力的应用和展示。森对能力的表达借助了亚里士多德的功能说,功能与德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功能从目的论意义上是人之为人的优秀性所在,因而能力与德性概念在价值意义上具有某些共性。从权利到能力最终到德性的论述说明,权利概念可以脱离现代规范伦理的抽象形式,回到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拷问,从而在德性维度下重新定义和理解幸福。  相似文献   

18.
德性教育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但现实生活总在变化,在变化的世界中,人如何进行德性教育呢?身在"触屏时代"的我们,面对即将而来的"大数据时代",应该认识到技术并不总与德性格格不入,它可以服务于德性教育和幸福生活的获得。因而,当下的德性教育应当需要树立德性与大数据和谐共存的意识,培养人合德性的价值判断能力,提高人利用新技术为德性的实现的服务能力,从而使人们在大数据时代中能过上有德性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教师幸福关涉"人"的幸福和教育发展。但对教师幸福的误解,既影响教师幸福的获取又使教师职业道德处于不义之地。教师幸福应是物质幸福、社会幸福和精神幸福的有机统一,是教师德性幸福与非德性幸福的统一。规则意义上的教师职业道德是实现教师幸福的社会条件和工具;美德意义上的教师职业道德既是获得教师幸福的一个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又是教师幸福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教师职业道德既不是教师幸福的绊脚石也不是教师幸福的代名词,而是教师幸福的促成者。现实中二者往往相悖,关键原因是不正确的教师幸福观、不完善的社会制度和师德对教师幸福构成的非唯一性,等等。这正好为实现二者一致指明了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