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近代史学思潮,包括地主阶级改革派史学思潮、资产阶级改良派史学思潮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史学思潮。传统的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注入救亡图存在的民族危机意识,传统的历史变化观点注入近代改良的社会思路,传统史学的朴素的历史观点注入了近化进化论的思想,是中国近代史学思潮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了西方传统史学的特点、缺陷及新史学对它的批判,肯定了传统史学的应有价值,主张为克服新旧史学各自的不足,应采取开放的心态,使新旧史学相互借鉴、综合创新,进而实现史学理论的再次超越。  相似文献   

3.
清代史学属于中国传统史学研究理论和方法的总结期,同时也是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转变的重要阶段,研究这一时期的史学发展有利于加强对传统史学的认识。清代史学的发展状况主要从明清鼎革之际私人历史的撰述,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史馆制度的完善,历史考证学的兴起与繁荣,对古代史学理论的总结,逐步迈向近代史学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史学从思想和研究方法上也都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发生变化,史学发展的每个方面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也都呈现各自的特点。因此,分析清代史学的发展原因一定要在对各个方面的状况有了了解后进行。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史学是一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的特点是:秉笔直书、褒贬分明、经世致用、宣扬大一统、爱国忧民和文史并重。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传统史学在往日治国安邦、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传播精神文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传统史学最为显著的特点是重视“致用”,它是传统史学发展的动力所在。传统史学丰富的“致用”思想主要体现在以史为鉴、以史资政、彰善瘅恶、歌功颂德和以史蓄德等方面。传统史学丰富的“致用”思想,对于传统历史编纂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它具体表现在对于史书体裁的创立、发展和对于史书直书、褒贬书法的运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何炳松是中国近代史学上产生了一定影响的史学家,其所处历史时代正是中西史学交往逐步走向密切的时代。何炳松在努力引进西方史学的同时,也在申张中国史学的思想传统,二者有互补,也有矛盾。何炳松史学思想的这种时代性和矛盾性,对于深入认识那个时代的史学和一度走出国门的史家的思想特点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关于史学批评的零散言论早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两汉时期,司马迁评论《春秋》、班彪评论《史记》,奠定了史学批评传统的基础。魏晋隋唐时期,史学批评传统从具体的批评上升到了理论阐述的高度。至清代章学诚,史学批评传统实现了哲理化的提升。史学批评传统对于中国史学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史学批评是引领史学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第二,史学批评是史学创新的前提;第三,史学批评在晚清民国的史学革命中扮演了急先锋和催化剂的角色。传统强调传承,批评则指向变革。史学批评传统是理性的反省,是理智的观察,是深沉的思考。历代史学家在史学批评中获得了研究的灵感与动力、取得新的史学成就,中国史学也在史学批评传统的指引下不断地完善自我、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8.
史重人事 长于征实——中国传统史学中的考据方法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有着悠长深厚的史学文化传统,为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所无法企及。而征实的学风,乃此史学文化传统的精髓。已故史学家范文澜曾谓中国古代并存有巫、史两种文化,“史重人事,长于征实;巫事鬼神,富于想象”。此重人事的史学文化的征实传统,长期发蕴播散为中国古代史学中的考据方法。它虽是重人事的史学征实传统的产物,同近代西方在自然科学实证主义影响下产生的史学考据方法不同,但它既带有征实的特点,必然具有多少实证性与科学性的功用。如果说在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之前,中国的传统史学研究中还存有若干合理性因素的话,则首先应予提到的是考据方法中所蕴含的某些科学性成分。  相似文献   

9.
计量史学之所以在中国发展缓慢,与史学研究者传统史学思维落后和我国史料文献缺乏系统性数据记载有关。要改变这一现状,史学研究者必须打破惯性思维,着眼于中国史料自身特点,应运现代科技深入挖掘一手史料,才能获得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0.
蒙文通于20世纪30至50年代在各个大学讲授中国史学史,其对历史认识、史学分期、史学史的做法等诸多方面皆有创见。蒙文通从中国史学自身出发,以传统诸子之学为着眼点,兼采经史,以义理审视史学;表现出以经治史、史哲相照,着眼重点、明其流变,推崇义理、通观达识等研究特点,形成了一种颇具特色的中国史学史研究范式;他将个人治学理念付诸于学科规范实践,为传统学术的近代化转型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革命史"范式对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极具解释力,但"革命史"范式对阶级斗争和革命斗争的更多关注,使其在更纵深的层面上观察近代中国社会时颇显局限,"新革命史"正好为之补正。"新革命"不是对传统革命史研究方法的否定,而是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和超越。"新革命史"坚持朴素的实事求是精神,强调从新的视角、不同学科、不同层面观察中国革命史,尝试使用新的理念和方法,对中国革命史进行重新审视和研究,以揭示中国革命的运作形态。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的思想史著作在当前受到拷问,其合法性一再被质疑。因此,必须准确把握“思想史”的内涵,转换视域,改变设问方式,对思想史进行重新诠释。以清代为倒对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新突破进行述评,可为“思想史”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闺塾师》运用社会性别与中国历史相结合的方法,突破了传统的“五四”史观指导下的脸谱化的旧中国受害女性理论和“压迫——解放”的中国妇女史研究旧有模式,从女性视角出发,重新解读明末清初江南才女们的生活,不仅丰富了关于17世纪江南女性与文化的研究,更为今人重新认识“传统中国”提供了新观念、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对中国传统史学批判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近代的科学方法,提出史学研究要运用整体的方法、实证的方法和联系实际的方法,为史学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也给后世治史者提供了必要的史学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
唯物史观运用于中国历史研究,在探讨历史的本质、规律、目的、真理等方面改造了传统的中国史学文化,这实际上起到了东西文化互补的作用,对唯物史观运用的失误进行纠偏产生的新史学,将在唯物史观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逻辑史研究是中国科学史、哲学史、思想史、国学和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支。当前研究者所处时代的特征是世界一体化、全球化。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使命,是举全民之力,科学应对机遇和挑战,振兴中华,实现民族复兴。汲取全人类几千年积淀的先进科学成果和方法,洋为中用,科学分析传统文化资源,汲取精华,推陈出新,促进传统资源实现新质飞跃和现代转型,是文化领域的必然历史要求,是提高国学和传统文化研究(中国逻辑史研究包含在内)理论层次、实践价值的根本途径与必由之路。借鉴希尔伯特的元研究、塔尔斯基的元语言和傅伟勋的创造性诠释学方法,提出中国逻辑史元研究课题,有助于提高中国逻辑史研究成果的理论层次,使该领域的研究更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马华新生代作家作为马华文坛的生力军,以其鲜明的个人化解构历史叙事挑战、颠覆了马华文学传统的宏大历史叙事,重构了一种非主流的民间化个人野史。文章立足于作品解读,试图从重构民间化、个人化的历史真实,否定历史叙事再现历史真相的可能性两个层面深入探讨马华新生代作家的后现代历史叙事观。  相似文献   

18.
20年文学接受史研究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接受史模式作了大量的探索:革新"集注"、"集说"传统,实现传统学术方法的现代转型;以新颖的视野开辟学术生长点;接受史与创作史互补,建构文学史体系的现代格局;丰富学术思维,接受史意识成为学者的自觉意识。接受史研究是为了沟通古今审美经验,让古典走向现代。接受史作为与创作史前后衔接的现代文学史格局中的新维度,同"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而更紧邻文学史料学的学术研究史,在主体范围、对象性质、功能任务和研究态度等方面,均有实质区别。  相似文献   

19.
"85艺术思潮"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一种艺术现象。"85艺术思潮"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中国人观念上的整体面貌,是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开创了中国艺术发展的新局面,对其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传统历史观的唯物史观胚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是从唯物史观开始的,以往的研究忽视了这一事实与中国传统哲学提供的历史土壤的关联。以“通古今之变”为宗旨的中国传统历史观“善言古者,有节于今”、“食足知礼,民惟邦本”、“势非圣意,理势合一”等观点,在肯定历史进步和变革,重视经济因素和民众力量,探求历史趋势的客观性和这种趋势与历史规律的统一性等方面,与唯物史观有诸多相似之处,这无疑为接受和认同唯物史观提供了思想土壤。进化论的一些观点延续和展开了传统历史观中与唯物史观相近似的因素,并贯注了新的时代内容,使传统历史经变革和融合发展为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