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教育目标在何种程度上能内化为学生的经验,它取决于学校、教师与学生如何进行课程转化.当前,学校在劳动教育课程转化中存在窄化顶层设计、规制学生参与、异化课程特色的现实问题,须通过集体审议来化解顶层设计中的"一言堂"现象、"上下联动"来激发师生课程参与的自觉性,以及通过需求导向来构建学校课程特色的内在保障,以此更好地促进...  相似文献   

2.
课程建设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和核心,校本课程是基于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而建立的,构建多样化、多层次、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促进学生个性成长,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课程平台。建立有助于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机制,关键是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拓展教师培训领域,在学校形成合作的学校课程文化,要拓展课程视野,激活学校课程资源。同时,实施校本课程,旨在构建新型教学关系,营造良好教学生态,使校本课程成为浸润学生丰富人生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3.
学校课程开发中的学生学习需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课程开发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开发学校课程,不仅要考虑本校的资源和条件,而且要充分了解本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学习需求分析是学校课程开发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其重要基础。因此,几乎所有关于“学校课程开发”的论述,都要求课程开发者关注学生需求。但是,对学生学习需求分析应该分析什么、如何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何运用等问题,却很少有系统论述,学校课程开发的实践也处于自发状态。这势必影响学生学习需求分析的有效进行,进而影响学校课程开发。有鉴于此,笔者将尝试着对学生学习需求分析的含义、过程、方法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张喻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33(6):152-153,160
随着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各类学校如火如荼的进行,大多数理论研究者以及具体的实践者都是着重强调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作用,而往往忽视了学生这一关键性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潜在主体,从人性、理论、实践、现实需求几个角度探索学生作为校本课程开发者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课程建设是学校特色创建的基本路径之一。学校在进行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位一体"的现代课程体系建设时,要严格遵循国家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以学校办学现实、学生需求和社会发展实际为出发点,秉持"课程民主"理念,合理把握"学科课程注重学力凸显、活动课程着重兴趣培养、校本课程侧重素质拓展"等三个方面,努力使课程特色成为学校特色,进而发展成为秉承文化传统和展示独特风格的一种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6.
南京市秦淮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以"多元发展"理念为引领,旨在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学校提出了四类校本课程及其实施方案,在实践中提炼出了重视顶层设计、结合学校传统与优势、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等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在总结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学校未来课程建设品质的三个设想:有效融通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借助信息技术实施"私人定制"课程与教学、加强探究性课程开发,提升学生学科贯通能力。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北京小学依托北京市"遨游计划"课改项目的实践研究,提出了以"四季课程"为特色的整体性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四季课程"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它是针对综合实践课程提出的一种创新性实施模式;另一方面,它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在课程实践层面的具体化,是对学校课程建设的整体性推进,包括了改革课程、改革课堂、改革课时、改革学业等方面。一、改革"课程"在实践中,我们通过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初步形成了我校课程建设的蓝图及课程结构(图1)。并提出了三级课程建设的整体思路,即落实建设国家课程、  相似文献   

8.
正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作为上海市第二期课程改革试验校,学校在课程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探索课程的校本化实施。2010年,学校以上海市加强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课题子项目"基于‘学生学习'的课程组织管理与制度建设探索性研究"为引领,开展了基于"学生学习"的课程建设研究。在课程建设中,学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全程参与到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致力于开发出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受学生喜爱,有利于学生快乐、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课程。  相似文献   

9.
一次在学生及家长中开展的课程满意度调查显示,学校"热热闹闹"的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满意度不及"规规矩矩"的基础型课程。这个结果让一向对学校的课程无论从开设数量还是学生获奖数量都充满自豪的学校管理层陷入沉思。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选择,怎么学生还不满意?对这个问题的追问,引发了我们对课程的新的探索。一、我们该提供给学生怎样的课程?通过对学校课程进行的调研以及其后深入的分析,我们明白到学校自我满意的课程未必是最科学、有效的课程。课程的建设要回归到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南京市太阳城小学位于南京东郊,地处沪宁高速公路和绕城公路马群交汇处。学校是江苏省实验小学,南京市首批小班化示范小学。学校占地面积22878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学校现有教职工85人,班级34个,在校学生总人数995人。自2002年实施小班化教育以来,学校一直追寻"小班化"的课程理想,在"为人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和"为每一位学生设计课程"的小班化教育理念的引领下,致力于小班化教育背景下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学校开发并实施了以辅助课堂教学、整合课程资源和挖掘学生潜能为目标的"天天微型课",设置了可供学生选择、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求的"周末课程超市",同时还建设了一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优化了学生发展的环境,改变了学校办学、教师教育的行为,提升了学校办学和小班化教育的品质。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地为不同学生的发展服务,我们杭州绿城育华小学将校本课程的零星开设状态引向系统构建与实施:落实"大教育观"理念,建立一流硬件设备的物化基石,吸引专长师资的参与,实现学生自主、多元发展。在综合考察学校各项条件,分析学校发展的基础上,从学生兴趣、多样化需求入手,结合学校培养目标,进行大胆的尝试,实施课程改革: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校本课  相似文献   

12.
目前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对"什么是校本课程"的认识还不够统一,但基本上把校本课程理解为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能够体现学校办学思想和特色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由此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学校志愿、自主进行的,建构具有本校特色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由于现成教材的领域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国家课程的统一性和基础性,不可能完全满足现代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开发适合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校本课程,切实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成为校本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课程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需求,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学校课程建设是依据学校的特色发展,从学生多元发展和个性化需求的角度,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进行内容上的整合与体系建构,学校课程建设需要突破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在目标、内容上相对分离的状态,形成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相辅相成的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为着力高标准、高品质、高品位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每一位学生充分发展,江东门小学积极建设阳光学堂,整体规划学校的各类课程。本文主要从底色课程、主色课程、亮色课程三个方面介绍开展旨在满足学校、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需求的各种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  相似文献   

16.
左海燕 《考试周刊》2014,(97):153-154
<正>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资源是根据国家规定、结合地理学科和地方特色指导开发的课程。《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赋予学校充分的课程自主权,要求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使课程具有多层次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能力。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在我国课程体系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在课程开发的内容选择上也十分独特。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课程基本理念提出"要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校本课程是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发的,因此我们应该为学  相似文献   

17.
"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都是"预期的"、"未完成的课程"。只有高等学校课程成为"学生课程",实现了大学生的"自我扬弃"和"自我超越",它才成为"完成的课程"。当高等学校课程成为"学生课程",每一个大学生都不仅仅有自己的学科与专业,更重要的是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课程体系,有了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文化视界、科学与人文精神、个人修养等。  相似文献   

18.
在"乐学有才"的育人理念下建构起来的立体拓展课程,让学生需求、教师需求和学校需求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一个相辅相成有机的需求整体:学生幸福未来的需求需要学校作出开发立体拓展课程的决策;立体拓展课程的决策又要求教师对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对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对师生关系进行深入研究,让教师逐步从照本宣科的"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变,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得到满足,最终在课程实施中让学生"乐学有才";学生需求、教师需求的实现,也就促成了学校需求的实现,为学校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正>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立足于学校课程规划,明晰课程实施目标,规划课程实施路径,突出课程实施重点,化解课程实施难点,创新课程实施亮点,逐步实现着校长从"行政领导"向"学术领导"、教研组从"学科管理"向"学科建设"、教师从"教学技能"向"课程能力"、学生从"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的转型,有效地推动了学校课程文化建设,使课程成为学校发展、教师进步、学生学习的发动机。  相似文献   

20.
以课程理解、主体参与、行动创生三个视角,分析学校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的现实状态,强调学校在深化课程改革中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师生作为主体的课程参与、在体现课程规范要求中创新学校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