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的第七卷中讨论了akrasia即不能自制的问题.他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主要是为了试图解决苏格拉底论题提出的疑难:除非出于无知,没有人会故意犯错.苏格拉底论题否认一个人明知一个行为是不好的,却还会去做它的这样的可能性,这也就否认了不能自制的存在.在同情地理解苏格拉底论题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并不否认不能自制的存在,认为不能自制根源于不能自制者的欲望蒙蔽了其理性认知.亚氏对不能自制的这种理解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显得过于片面.因此,他也没能把握到苏格拉底论题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洞见:很多看似不能自制的行为,其实主要缘于行动者对某些与行动相关的东西知道得不够深刻.  相似文献   

2.
苏格拉底开启了探讨德性与知识关系的先河。他认为“美德即知识”。柏拉图之后的亚里士多德从两个方面对“美德即知识”进行了扬弃:一方面是从德性的分类角度出发,亚里士多德继承苏格拉底理性主叉的同时,指出灵魂的欲望部分也有相应的德性即道德德性;另一方面是从知识和行为的转化关系角度出发,他指出知识或无知不是行为善恶的根源。德性或恶都是出于人的意愿的。  相似文献   

3.
曹永国 《教师教育研究》2007,19(5):20-24,30
知识的时代追求知识,但追求知识不代表有追求知识的能力和条件,更不代表有追求知识的理性之思。追求知识的根基是知"无知",是对作为"无知者"存在的知识。"无知者"是"有知者"的勇敢反叛者,是平等观念的忠实贯彻者,是真理和知识的理性探索者,是自身的恰切自识者。"无知者"的知识是师者思忖的知识。"无知者"的美德在于,忽视甚至遗忘了"无知者"的存在,追求知识、教育他人,可能会"南辕北辙"。  相似文献   

4.
王洪兵 《语文天地》2013,(14):40-41
一、作文命题:明知山有虎,莫向虎山行古往今来,人们对"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啧啧称道。然而,明知"山有虎"却执意"虎山行"",虎山之路"势必危机重重。以匹夫之勇PK"百兽之王",是不理智之举。在老虎威猛凌厉攻势下,一己之力犹如螳臂当车自不量力。所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应作为"骁  相似文献   

5.
朱敏娟 《学子》2013,(6):163
苏格拉底说:"美德是知识,美德是人内在的灵魂。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教育能使人认识到自己内心深处已有的美德。"我想我还未必能完全理解这位伟大先哲的这句话的真谛,但它却已经给我的班主任工作以无限遐想的空间。是的,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孟子不也说过:"人之初,性本善"。我尽量避免空洞地向学生灌输真善美或生硬地向学生提出真善美的要求。我要用我的耐心,用我的爱心去引导学生、关爱学生,让他们感受  相似文献   

6.
肃穆的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里,一群小学生在墓碑前大声喧哗、欢奔乱跳,一对对年轻情侣在园内谈情说爱,一些中老年人翩翩起舞……这些看似很日常的行为,好像是当今社会岁月静好的体现,但在这里,却是一种不尊重,甚至是冒犯。在普通逝者的坟前尚且应保持静默肃穆,更何况是在革命烈士陵园,一个沉睡着许多为国捐躯民族英雄的地方。在他们面前,"无知者无罪"一说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7.
"人该如何生活"或"何谓好的生活"是苏格拉底伦理学中的核心问题,是苏格拉底的哲学关切的基本视域。通过与对话者一连串的叩问和对谈、诘难和训诫,苏格拉底所说的"好的生活"的整全面貌也就慢慢呈现出来:第一,"好的生活"必然开始于对德性的追求,这就是"德性转向",即从对外在的自然事物的关心转向到对内在的灵魂德性的关心;第二,"好的生活"始于对自我的认识,而本真的自我是理性,它不存在于生灭不定的感觉世界(Werden),而是存在于依赖理性的实存世界或本体世界(Sein);第三,苏格拉底对于"好的生活"或德性的理解并不是一种技艺性的知识(technical knowledge),因为技艺都是价值中立的或有两面性,可被用于好的和坏的目的,而有关德性或"好的生活"的知识一定只能被运用到善的目的上,德性绝对会达致善;第四,"好的生活"必然需要实践智慧,因为智慧是对人的所有类型的价值和善的某种整全理解,并且包含运用到所有情境中的能力,但是,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不能看透所有事物之间的全部的内在联系,所以,苏格拉底至死持守自己的"无知之知"的信条。  相似文献   

8.
苏格拉底问题由"德性是知识吗"和"德性可教吗"所构成,长期以来,人们对苏格拉底问题存在许多误译、误读和误解。本文通过解构、解蔽和重新解读等方式还原苏格拉底问题的本来面目:"德性即知识"不是苏格拉底提出的命题,而是后人杜撰的"假命题";"德性可教"是普罗塔哥拉的现点,恰恰相反,苏格拉底的观点是"德性不可教"。  相似文献   

9.
《嘉应学院学报》2020,(1):35-39
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实体"不是存在,而是作为可感事物的"存在"。一方面,实体即"是其所是",是不再表述任何其他事物的终极载体。其既不述说主体,也不依存于主体。另一方面,实体即"这东西"或"可分离的东西",是独一无二的,却又是可分离的。而实体的生成则是指可感实体的生成。"实体"是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的核心范畴,对这一范畴的理解是掌握其实体学说的关键,也是进入亚里士多德哲学之秘钥。  相似文献   

10.
“苏格拉底的无知”不是假装无知,他是真诚地认为自己无知。不过,这种“无知”不是经验性的无知,而是一种求知态度,即认为人类永远无法占有绝对真理,但又始终不渝、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苏格拉底的无知”引导了一种理想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不是权威,不是真理的拥有者,学术标准面前,师生平等。因此教师不是在传授真理,而是在向学生传达这种“无知之知”的求知态度和求知方法。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变得自足,然后自主地追求真理。  相似文献   

11.
诚如本书副标题所言,"从苏格拉底到杜威",在横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西方教育史上各个时期最具影响力的20位思想教育家可谓悉数登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三位伟大的哲学家、教育思想家同与之相应的三个著名的教育命题"美德即知识""教育是一种艺术""如何获得美德"在这里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12.
中学物理教材中有两处提到亚里士多德,而且都是作为"反面"人物出现,最后都被伽利略给"正法".从此,凡是学过高中物理的学生脑海里都留下了深深的记忆:亚里士多德真是个愚蠢可笑的家伙,伽利略、牛顿才是伟大的科学家.笔者不否认伽利略、牛顿的伟大,但是,亚里士多德真的那么幼稚、无知吗?经常在课堂上看见我们的学生会跟着教师一起大笑亚里士多德的所谓显而易见的错误的观点,一个个高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教材的编撰下真的有资格这样嘲笑亚里士多德吗?笔者决定要认真查阅资料,不断地"穿越"古代与现代、理想与现实,好好认识一下亚里士多德.  相似文献   

13.
(说"不"是一个人人可以接受的话题,也曾出现在很多地区的模拟题中,但广东省作文命题是"不要轻易说‘不’",审题重点应落在"轻易"上,该命题不同于"不要说‘不’",也并不是一定不能"说‘不’",而更多意味着一种应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恰当的、合理的、理性的思考和选择。)说"不",在轻浮者那里,是一种无知浅薄的炫耀;而在智者那里,则是一种洞明世事的睿智拒绝。说"不",在意气用事者那里,是一种狂妄的表现和无谓的牺牲;而在真正的勇者那里,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新闻媒介大军中的常客,"获颁"一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不被理解,"获颁+宾语"的语用现象甚至被诸多学者认定为病句。本文从丰富的语言事实出发,推断出其成词过程,并从语言本体、词义组合、内部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其存在的合理性。"获颁"的词义内涵着眼于"获"义,这种言约义丰的表达方式将在新闻界大放光彩。  相似文献   

15.
论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育理论必须回答的基本命题之一是道德教育何以可能的问题。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即是问“德育何以可能”,这实际上包含两个问题。第一,“道德”或“德性”是可教(可以通过教而学会)的吗?第二,道德教育为何可以教给儿童(或者,德育对象为什么可能接受道德教育)?以下谈两点一孔之见。一、“道德”是可教的吗?“道德”是可以教的吗?众所周知,这是古希腊时期曼诺(Menon)就已向苏格拉底提出的问题。〔1〕我们知道,苏格拉底是以“美德即知识”的命题而著名的。在苏格拉底看来,没有人喜欢或追求恶,做恶主要原因是对善的无知。…  相似文献   

16.
近来,"辱母杀人案"无疑是舆论场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该案引发本文对复仇的思考。复仇出于人类的报复性本能,且有深厚的道德根基,却为法律所禁止。本文从复仇的意涵、人性及伦理基础、复仇制度的兴衰与法律规制三个面向进一步探索复仇被法律保护的合理性,以及正视法治中伦理命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源于苏格拉底,但并非苏格拉底的明确主张。由于美德与知识各自都有不同含义,因而"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具有多种解释,某些解释是合理的,某些解释是不合理的。合理的解释对于当代社会的道德生活、美德培养与道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伪善研究的视角在西方语境与背景下呈现出多学科化,而在具有基础性的伦理学这一视角下,伪善研究直到现代才在道德哲学家那里受到重视;并且,"伪善"这一概念也被认为至少不是一个古典哲学的术语。然而,伪善的道德内涵以及与之有关的伪善现象与问题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得到了详尽的论述,尤其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善’的虚假印象"、亚里士多德的"显得是某种善的东西"为界定伪善的道德内涵提供了具有历史厚度的学理渊源。也就是在这样的西方古典伦理学视角下,伪善的本义即"似善非善"便浮出"历史水面"。  相似文献   

19.
在苏格拉底研究中,对他的理性主义人生观缺乏具体的阐述。似乎“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这两个命题就是它的全部内容。而且,对这两个命题的内涵,具体阐发也是不够的。至于把“自知自己无知”这个命题曲解为鼓吹蒙昧主义,更是南辕而北辙。造成这种忽视、曲解的原因在于,其一把苏格拉底看作是贵族反动小集团的头子,这种“左”的研究立场蒙蔽了我们的眼睛。其二,只重视柏拉图的对话,而把色诺芬的《回忆录》看作哲学味道不浓的平庸之作,因而不注意从其中发掘苏格拉底的思想。这样就把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人生观的内容弄得干瘪了。本文试图在对原始材料再识认的基础上,对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人生观作一具体简析,以便展现它所包含的丰富内容。  相似文献   

20.
<正>2013版的《生活与哲学》教材,相较于以前的版本,在许多地方做出了重要修订,其中,教材第8页第二个虚框中的修订情况引起了笔者的思考:《周易》记载:"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孔子说:"下学而上达。"亚里士多德认为,"有一门研究存在自身以及出于它的本性的属性的科学",它超越经验领域,从而到达了最高本体和终极原因的领域。亚里士多德称之为"第一哲学",后来汉语中翻译成"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