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时代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步入声像信息时代,声像照片档案在信息传播和档案管理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已把人类社会推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时代。信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已使人们把信息与物质(材料)和能源(能置)一起并称为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等观念已获得了人们的广泛认可,而追  相似文献   

3.
<正> 我们现在一只脚踏进了工业社会,另一只脚踩在农业社会,目光却紧紧盯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但实际上,现代社会正向后信息时代迈进。正在兴起的网络传播是后信息时代诞生的助产士。后信息时代的传播特征是极端个人化,但后信息时代的个人传播与人类最初的个人传播是不同,过去是被动的,今天是主动的;过去是传者的选择,今天是受众的需要。后信息时代的人类传播才开始真正的指向个人。  相似文献   

4.
熊英 《新闻界》2006,(3):61-62
20世纪90年代,业已成熟的图像采集、存储以及处理等技术借助互联网这一崭新的平台。放射出从未有过的炫丽色彩,以至于人类发现自身已进入“读图时代”,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逐渐从文字传播过渡到影像传播,“图文并茂”成为人类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5.
郭天一 《军事记者》2004,(12):12-12
传统新闻学理论认为,标题是帮助受众选择新闻信息的向导,是引导受众理解和阅读新闻的纲要,是满足受众新闻信启、需求的手段。一句话,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和“广告牌”。进入信息时代后,人们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对信息的选择,接收越来越“快餐化”,新闻正逐步进入“读题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标题能否简洁醒目地抓住读的视线,在实现新闻信息有效传播的过程中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及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在迎来一个伟大的信息时代。国际互联网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走进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正在成为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词”,网络文化正在日渐形成。网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本文仅就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介的影响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网络传播的优势和局限 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载体,作为一种前景广阔、方兴未艾的信息传播方式,其现实的优越性是不容置疑的。首先,网络作为一种信息媒介,它具有很多技术上的优势,比传统媒介信息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7.
信息可视化与内容描述(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简介.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信息可视化是不可缺少的。不论是古时候描述远方的猎场,还是农耕时代农田的划分,以及后来的航海导航、工业城市建设等,人们都发明及应用了各种各样的地图、航海图和其他可视图表。在今天的信息时代,我们期望“信息图”能成为引领我们翱翔信息海洋的一个重要工具,但目前这还很不现实。  相似文献   

8.
信息时代,信息基础设施与底层技术逻辑的迭代成为驱动变革的重要力量。以ChatGPT为代表的下一代人工智能标志着从局限于单领域的AI1.0时代向通用化、平台化的AI2.0时代的过渡,人工智能作为新兴信息基础设施将引发新一轮信息革命,重塑信息生产机制、信息整合形态、信息分发网络和信息交互模式。这一变革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人工智能作为智能互联的超级媒介可突破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过载与流通低效等困境,更在于人工智能颠覆性地具备了以行动者身份对人的思想施加影响的能力,“人机共生”的新主体时代将对以人为主导的传播研究范式与信息传播伦理带来冲击。  相似文献   

9.
李辉 《网络传播》2010,(7):70-71
自有人类就有现在所谓的“信息过载”问题,因为相对于人类的记忆和信息处理能力,他或她生活于其中的环境中的信息量总是远远高于其所能消费、承受或需要的信息量,大量冗余的信息严重干扰了其对相关有用信息的准确分析和正确选择。到了信息时代,信息增长的速度虽然远远超出了初民时代,但在所谓的“信息过载”问题上,倒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网络传播与立法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从大众传播到网络传播早在80年代初,著名的传播学者韦伯·施拉姆就曾经惊人地预言:现行的点对面的大众传播体制将会被一种新的点对点的传播体制所取代。他指出:“革命的信息时代的一个趋势将是更多注重点对点而不是点对面的传播和个人越来越大的使用媒介的能力而不是被媒介所利用。”现在,随着多媒体电脑网络的建设和普及,当年施拉姆的预言正在逐渐变为现实,人类正在实现由大众传播时代向网络传播时代的飞跃。过去那种“大媒介小个人”的时代正近乎终结,传播媒介终于不再是那么无法参与和神秘莫测了,传播权也不再被高度垄断而是…  相似文献   

1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与日俱增。正如美国学者奈斯比特在《大趋势》指出:“今天的战略资源不是资本,而是信息。从全球范围看,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将成为比资本更为重要的资源。”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信息的宝库,是知识、信息的收集、整理、传播、加工的集散中心。在改革时代的背景下,图书馆工作应抓住机遇,改革创新,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和新的服务领域,  相似文献   

12.
图书馆员信息素质浅论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众所周知,“信息时代”、“信息社会”这一概念到现在已不是雾里看花。信息增长急剧化,信息处理现代化,信息手段多样化,信息传播全球化,信息运作规范化,信息活动产业化……信息浪潮滚滚而来,信息高速公路已使人受益非浅。信息在社会与经济发展中已越来越起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人类知识得以迅速传播、积累、分析、组合和存储、再现,从而给人们更多的手段来利用、获取并再次开发信息,因而信息的增长速度在信息时代极其迅猛,形成了“信息爆炸”。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广播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体,也面临着改革发展的挑战和机遇,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在2002年的元月1日推  相似文献   

14.
智媒时代舆论战范式升维成“认知战”,人类认知空间的重要性凸显,明晰信息竞争与认知竞争两种舆论传播方式之间的逻辑差异对传播研究意义重大。从元传播层面切入,分析发现智媒技术及微粒社会将媒介效果解释权转移到用户手中,以往基于控制信息流、操控均化受众的信息竞争传播规则式微,基于影响独异个体、建构个体认知框架的认知竞争传播规则兴起。未来传播研究需在“刺激—认知—反应”的研究框架下,重新审视“认知”在传播效果中的撬动和过滤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少数民族的媒介素养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晓华 《新闻界》2005,(3):123-124
大众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社会而言,媒介是沟通社会、交流思想、传播文明的最有效工具;对个人而言,媒介则是个人了解外部世界、与外部世界沟通的必经通道。从这个角度上看,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也是媒介时代。  相似文献   

16.
都彩甡 《中国广播》2004,(10):49-50
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密集、高效的信息时代,新闻传媒如何适应这一飞速发展的时代?新闻传播走向何方,就成为新闻工作者特别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王倩 《青年记者》2005,(1):56-57
21世纪的今天,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已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曾给人类带来报纸无法给予的声像效果,而被人们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也大踏步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各类媒体不仅以速率、规模惊人的“信息流”席卷世界,造成奇妙的“地球村”景观:而且以广度、深度空前的“情感流”、“影响流”渗透人心,产生了全新的媒介化现象。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信息传播迄今可分为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网络传播阶段,每次传播方式的变革无不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以几何级数提升,无不给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质的飞跃。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成为新一代标志性的信息传播媒介,在无形中影响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作为新一代的传播媒介,网络传播的途径多种多样,除了传统传媒所使用的点对面的、单向的信息传播途径外,点对点的、面对点的、双向甚至多向的传播途径成为网络传媒的重要特征。博客便是这种特征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9.
档案信息传播是指档案工作者依法将本馆(室)所收藏的静态的档案信息,通过一定渠道与方式传递给利用者,为社会所了解和利用,从而实现档案信息的活化和共享的一种信息传递、接受和反馈活动。档案信息传播集中体现了档案工作的目的和档案部门存在的社会价值,它的实现程度对提高档案部门在信息社会中的竞争力,对整个档案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的强劲推动下,正以惊人的速度跨入信息时代,信息在社会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信息资源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处在这样一个信息机构激增、信息数量激增、信息需求激增的时代,衡量档案部门的工作效益,决定档案部门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不仅仅是看其贮存了多少信息,更重要的是看其能否有效地传递信息、输出信息,发挥信息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人类在跨入21世纪门槛的同时也进入了一个信息传播、信息互动与信息主导的资讯时代。资讯时代带来的巨大压力不仅迫使我们的行政理念发生改变,同样也将极大地促进公共行政的传播,最终促进行政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