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人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人类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本质所在。构建和谐社会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是人类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离不开人的心理和谐,心理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心理基础。人的心理和谐又以和谐社会为背景,没有和谐的社会,心理和谐将失去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是一致的.二者是相辅相承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要从传承传统文化,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人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人类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本质所在.构建和谐社会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理想社会状态。社会资本理论倡导的和谐人际关系,正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的社会资本存量中受传统封建思想影响的关系本位与西方拜金主义鼓吹的金钱本位是我们目前谱写和谐社会乐章中的不和谐之音。探求社会资本培育路径,消除不和谐之音才能加快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追求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统一和谐。教育直接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精神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和谐人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高等学校也只有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和谐人才的过程中,才能激发每个社会成员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从而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是一种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内部各阶层各团体利益和谐、社会外部环境与格局和谐的社会形态.圆道思维--和谐共生是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科学发展、持续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扩大民主、依法治国是和谐社会的生命之源;文明传承、文化创新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在“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和谐社会说到底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心理上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与社会每个成员的心理和谐有着密切关系,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从社会心理角度来说,人们和谐的心理状况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注重社会群体和个体的心理状况,培育和保持人的和谐心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模式,和谐说到底是人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个体人格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永恒追求。和谐人格是马克思主义人格理论现实层面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和谐社会国民人格的基本范式;和谐文化是塑造和谐人格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表象和实质之分。和谐的社会现象是和谐社会表象,社会人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质。只有社会人心理和谐,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公平、正义是心理和谐的平衡点,治政和谐是心理和谐的保证。作为治政者,要注意培养社会人的心理和谐,使之具有幸福感、满足感、安全感、知恩感、换位感等等心理感受,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社会和谐是为建设和谐社会打基础的,是为过渡到和谐社会在物质和精神上做准备的,实现和谐社会才是目的。和谐社会的核心思想是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又为人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和个体发展等方面提供了基础。社会和谐与和谐社会是辩证的统一体,社会和谐是基础,和谐社会是目标。和谐社会的实现是有阶段性、层次性的。全社会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水平和丰富的物质条件,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和谐社会才有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观点对现阶段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和谐"视域下的道德教育--兼论道德教育的人性回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勤  谢佳 《教学与研究》2006,3(3):64-68
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社会,道德作为人类生活的内在价值尺度,既是人性的一种表达,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道德教育在创造和谐的伦理基础以及培育社会主体方面责无旁贷,而道德教育的人性回归,将使其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条件,提供了建构和谐社会的社会基础和客观要求。中国历史上和谐社会的种种设想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与传统社会相对应的静态和谐。西方思想史上,真正把“和谐社会”作为社会理论概念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他强调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提倡社会和谐”。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分都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的和谐结构是和谐社会的表征。构建和谐社会,首要的是要实现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关键的是必须进行社会体制和社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4.
向往和谐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庄子将自然哲学引入社会哲学,以天道论人道,在2000多年前较为深入地讨论了社会和谐问题。庄子的和谐社会论主要涉及人的个体和谐、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三个层面。而其最为经典和最富有现实意义的是其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自然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但自工业革命以来,工业文明强化了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的不和谐。然而,追求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历来是执政者治国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人们普遍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这一追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握和谐的内涵,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天人和谐与社会和谐构成和谐社会建设的两大维度,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逻辑关联关系,人自身的内部和谐集中体现着二者之间的彼此和谐关系,同时又是二者彼此相互过渡的基本逻辑中介。天人和谐不仅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构成整个和谐社会的内在的基础性因素,而实现人自身的全面解放和人自身内在本质的全面和谐是实现天人和谐和社会和谐并最终实现它们之间的全面和谐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必然建立在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础之上。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自我异化、阶级对抗的不和谐社会,真正的“人权”享有、社会高度和睦是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尊重和保障人权具有整合社会的功能:有助于建立稳定和谐的政治秩序;有助于推进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组织体系的和谐发展;有助于超越多元社会价值之间的冲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保障社会和谐的人权运行机制,包括人权保障机制、人权激励机制、人权协调机制、人权救济机制和人权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的社会和谐思想以“仁”为基础,包括人际和谐和人与社会的和谐两个方面;人与自然和谐包括爱护生命、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孔子的和谐思想对当今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礼仪作为待人处事,进行社会交往的手段,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礼仪与和谐社会的关系,礼仪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及加强礼仪建设应做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