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共第一次国共合作策略的根本失误问题仍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认为中共第一次国共合作策略的根本失误在于把自己摆在“在野党”的地位,缺乏一以贯之的以我为主、自觉主动地到国民党中去做“主人”,力争成为国民党的“元核——领导者”的策略和决心。  相似文献   

2.
“国民党是国民革命的领导者”是中共在国共两党实行“党内合作”的特殊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国共“党内合作”题中应有之义。因此,不仅是陈独秀,就连倡导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最力的瞿秋白、李大利、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等人也持有这种观点。陈独秀的错误不在于承认“国民党是国民革命的领导者”,而在于把中共摆在“在野党”的地位,缺乏以我为主,自觉主动地到国民党中去做“主人”,力争成为国民党的“元核──—领导者”的策略和决心。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党关系的演变直接表现为国家发展道路的抉择。抗日战争为中国各党派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竞争的平台。在国家发展道路问题上,国民党坚持“一党训政”,中共主张“联合政府”,中间党派呼吁“民主宪政”。国民党为抗衡中共“联合政府”的主张而接过中间党派“民主宪政”的旗帜。中共倡导“联合政府”要求与国民党分享国家权力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间党派的政治利益。“民主宪政”与“联合政府”汇合,对“一党训政”形成强有力的挑战,这是战后中国走上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人民民主国家发展道路最深厚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4.
苏俄提出中共与国民党的“党内合作”政策,是为其推行“东方战略”服务的,完全是为了自己利益,不符合中国实际,是孙中山与工产国际代表直接磋商的结果,中共和国民党内部都反对这一政策,共产国以持国民党,而共产党的活动受到共产国际的强迫和国民党的严格限制,这是大革命失败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5.
全面抗战初期,基于维护其远东安全、避免东西两面被夹击的国家利益的需要,苏联在处理与中共的关系上,一方面从道义和舆论上大力支持中共,另一方面,却拒绝在军事物质上援助中共,而且,片面地要求中共“团结”、“服从”国民党,甚至要求中共在与国民党顽固派斗争中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以保持中国抗日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一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识记:1922年中共杭州特别会议的主要内容;中共“三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及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的决定,1923年秋国民党特别会议的主要内容;国民党“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和中心议题;《中国国民党弟一次全国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建议中共退出国民党未能实现的原因吴九占国共第一次合作采取了“党内合作”的特殊形式。当时,中共中央负责人陈独秀对这种合作形式曾有过抵触情绪和做法。随着革命的不断深入和国共关系的发展,陈独秀又多次“建议中共退出国民党”。本文仅就陈独秀为何提出这一建...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以后,一九二四年一月召开的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使国民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国民党“一大”结束后,共产党人于方舟、江浩、李锡九等根据中共“三大”的决议和国民党“一大”通过的具体办法,于一九二四年二月底在天津建立了国民党直隶省党部和天津市党部,天津的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以个人资格加入了国民党,许多党、团员并担任了国民党省、市党部的领导工作。  相似文献   

9.
一九二六年中共对国民党的三次“妥协退让”主要责任辨析叶昌友长期以来,一些教科书及不少研究者在论及1926年上半年中共对国民党新老右派的三次“妥协退让”时,几乎一致认定其主要责任在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陈独秀。笔者经过对这一段历史的考察,认为这种观点显...  相似文献   

10.
在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与国民党、各民主党派共同组建“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这一政治主张是中共分析了当时国际国内各种情况后提出的正确的政治主张,是中共废除一党专制、坚持多党合作、实行民主政治等一贯政治主张的反映。实际上,中共主张的“联合政府”也是一个由国民党领导的、各党派联合的、五权分离的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府,在这个政府里,取消了一党独裁,实行了民选的五权分离的“内阁制”,具有很强的新民主主义成分和因素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党内合作”思想既有正确的东西,又包含着严重的错误。他提出的各革命阶级的反帝反封建的大联合;把国民党改造成集中全国革命势力的中心;改组国民党是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的先决条件和进行民主革命的基本工作;在国共合作中须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独立性等思想都是正确的。但他把中共摆在“在野党”的地位,缺乏自觉主动地到国民党中去做“主人”,成为国民党“元核──领导者”的策略和决心的根本失误,导致了他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一系列失误。当然,陈独秀的“党内合作”思想有一个从以正确为主到错误为主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1937年7月,日本法西斯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国民党终于放弃了“剿共”政策,实现了与中共的抗日合作。但抗战时期国民党的联共抗日政策却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演变。一 1936年12月,西安发生了国民党东北军、西北军对蒋介石的兵谏——“西安事变”。该  相似文献   

13.
同舟共济,患难与共 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的五项协议墨迹未干,就立刻被国民党当局破坏了。他们制造了校场口血案,并在它的二中全会上制定了“三个月解决中共问题”的内战计划。随即,蒋介石把几百万兵力投入了内战,从1月到8月,国民党军袭击中共六千多次,轰炸扫射三百多次,内战越打越大。10月11日,攻占了中共解放  相似文献   

14.
1933-1934年国共间的第五次“围剿”和反“围剿”,是一次拥有各自疆界、政权和社会组织的两个政权之间具有总体战性质的战争,战争以中共的失利而告结束。中共失利的原因,除广为人知的军事政策的不智外,还和交战另一方国民党方面战略战术的变化有关,而中共军事政策错误本身,除“左”倾主观因素外,  相似文献   

15.
1934年蒋介石在南昌发起新生活运动,这场运动的出台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共和红军的存在发展以及国民党内部的叛乱,蒋介石想通过这一运动来“攘外”和“安内”,最终达到稳定巩固国民党统治的目的。新生活运动以恢复“礼义廉耻”封建伦常为手段,使运动带有严重的局限性,在初期即显现出颓势。  相似文献   

16.
西柏坡精神形成的历史和现实渊源: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特别是明末农民战争的大起大落;中共革命斗争中的经验和教训;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失败提供了“活生生”的样板;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的现实,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17.
从马林在1922年初建议中共加入国民党开始,他和中共就产生了严重的分歧。这种分歧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双方对中国革命性质和国民党性质的认识有差异,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方面,是双方在加入国民党的旨趣方面存在歧义。中共认为加入国民党只是建立群众性共产党的一种策略,具体是到国民党内部去争取其中的工人群众并分化瓦解国民党;马林计划是要中共加入国民党内部,以宣传手段去影响并改变国民党的策略,使之成为群众性的国民革命党,担负起国民革命的使命。经过马林的努力,中共放弃了分化国民党的策略,转向支持马林的计划。只是这一以改变国民党策略为中心的计划,遭到了孙中山的抵制,马林折羽而归。  相似文献   

18.
:“牺盟会”和“战动总会”虽然都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政策的产物 ,都是曾经得到阎锡山支持和批准建立的、以不同方式贯彻中共抗日政治主张的组织 ,但两者的性质和特点又不完全相同。“牺盟会”是带有山西特色的群众抗日团体 ,“战动总会”则是中共与国民党第二战区阎锡山当局在共同认可的工作纲领基础上 ,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  相似文献   

19.
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是国民党蒋介石由“剿共”内战到联共抗日的一个转折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初步形成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推动了全面抗战新阶段的到来。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首先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中共”)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正确,中共起了主导的推动作用。但是,国共合作毕竟是双方的事情,单有任何一方的努力是不能实现合作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假如没有国民党政策的转变,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20.
三民主义青年团,是国民党于1938年成立的一个重要政团.在“一个党、一个领袖、一个主义”的思想指导下,三青团成为国民党试图和平统一其他党派,改造、整合自身势力以及组训青年、与中共争夺青年的工具.对于其成立原因,其中得到普遍公认的是改造国民党、消除派系斗争,而其他如组训青年、“溶共”等因素则颇受争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