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刘源  张志勇 《教育科学》2021,37(1):83-89
全面、系统地研究幼小衔接政策内容是反思幼小衔接政策制定科学性的基础,也是深入研究幼小衔接政策执行的依据。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幼小衔接政策文本中对幼小衔接实施主体和实施对象、幼小衔接实施目标、幼小衔接实施措施以及幼小衔接实施保障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规范。对政策规范的目标、对象和措施三个要素在完整性、科学性和创新性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发现,幼小衔接政策存在政策目标只重视解决表层问题,政策对象不够全面,政策措施缺乏系统配套等局限。今后我国幼小衔接政策内容的完善,应当进一步明确幼小衔接政策的目标,精准清晰地规范幼小衔接政策的对象,健全幼小衔接政策中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2.
在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已成为提高高校治理效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政府部门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来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立足于相关政策文本,从实施原因、对象以及措施对高校网络舆情政策内容进行梳理,依据完整性、科学性和创新性对政策内容进行规范分析.发现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政策内容在全面性方面还有所欠缺,政策内容逻辑性欠佳,政策理念创新性不够.为此,需要从明确高校网络舆情政策的目标、规范高校网络舆情政策的对象、提高高校网络舆情可操作性三方面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8,(24):5-6
国家对异地高考的管理和规范,是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教育政策来实现的。具体的教育政策包括政策的对象、目标和措施。本文将运用教育政策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对我国异地高考政策的文本进行分析,旨在通过完善异地高考政策的内容来提高异地高考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教育政策内容分析,就是运用一定的步骤和标准,对教育政策文本中的政策规范进行分析。教育政策内容分析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对教育政策文本中的政策规范进行全面系统和准确的考察;第二步是,确立教育政策内容分析的标准;第三步是,运用这些标准对教育政策文本中的政策规范进行对比分析。运用这三个步骤对中国1978年后的教育体制改革政策的内容进行分析后发现,这些内容存在着欠完整、内容交错和缺乏创新性三个问题。要克服这些问题,就要制定具备完整、科学和创新性的特点的教育体制改革政策,从而适应当今教育体制改革健康协调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国家或政府对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的管理和规范,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来实现的。目前我国的就近入学政策,对于城镇居民子女来说,基本上呈现出良性的运作态势,但其对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权益的维护却不容乐观。本着维护农民工子女教育权益的理念,在分析我国就近入学的政策目标和政策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改进该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就近入学政策对促进学校均衡发展、保障教育公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就近入学政策执行失真成为适龄儿童和少年平等享受义务教育的重要障碍。政策本身的规范、教育资源有限、政策相关者的博弈、监管不力等因素是导致就近入学政策失真的主要原因。要真正实现就近入学政策目标,需要规范就近入学政策,鼓励优势资源均衡流动,协调各方利益冲突,加强落实监督机制,从而使该政策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  相似文献   

7.
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队伍的发展。为了考察2000年以来有关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政策,文章基于教育政策内容分析的视角,主要围绕我国中小学教师补充政策为何实施、由谁实施、怎样保障等方面进行规范考察,发现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政策存在配套措施不完善、目标规范不明确、相关补充程序不具体、法律规范不完整等诸多问题,并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政策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陈秀凤 《考试周刊》2016,(7):157+152
现今以建国初期的"重点校"政策为导火索而引发的严峻的择校问题愈演愈烈,为保障教育公平,国家出台并大力推行"就近入学"政策。文章主要从教育政策学的角度对"就近入学"政策的背景、初衷、存在问题展开分析,并进行归因,试图为"就近入学"政策的实施困境做出解释和引导,以期"就近入学"政策能进一步完善,推动教育实质公平。  相似文献   

9.
在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区教育相关政策为研究对象的基础上,根据社区教育政策工具、社区教育政策发展要素及政策工具使用时间序列构建了社区教育政策三维分析框架,通过对所选的社区教育政策文本进行计量分析,对目前我国社区教育政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政策工具的分配存在差异性,能力建设工具占据主导地位;权威工具中法律支撑不足,激励工具内容单一;政策工具分布与教育发展要素配置的变化整体上符合社区教育政策发展趋势.为推动社区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政府未来应优化政策工具组织结构,提高政策工具与内容的适配性;完善权威工具法律支撑,补齐激励工具内容短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社区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国家《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和30个地区《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为研究对象,以协同理论为基础搭建了协同目标、协同内容、协同机制和协同效果四方面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分析框架,利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梳理了国家和地方政策文本的总体情况,剖析了政策文本对于现实生育困境和家庭需求及困难的回应程度。研究发现,各地的实施意见较好地落实了国家指导意见的精神,大部分地区基本回应了家庭目前对于婴幼儿照护服务的需求,但与此同时存在着目标和内容向照护服务机构倾斜、对家庭经济压力回应不够、地方特征未能得到充分考量以及缺乏实操性较强的配套落地方案等主要问题。最后,研究从发挥政府的统筹角色,坚持两条腿走路、进一步夯实对家庭的配套支持政策、制定清晰灵活的照护服务机构管理清单三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就近入学”教育政策公平性考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近入学"教育政策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教育公平。从教育公平的内涵看,在不具备适合条件的情况下,"就近入学"教育政策与教育公平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相反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要全面实施"就近入学"教育政策,促进教育公平,必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发展多元、互通有无的教育格局,积极探寻高考人才选拔与基础教育的衔接机制,使学生们在"就近入学"教育政策的主导下能有更多选择的可能,而不是限制。  相似文献   

12.
关于素质教育政策体系、内容的政策学分析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素质教育政策体系的形成有着不同于其他教育政策的特殊之处。这些特殊之处一方面折射出素质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另一方面也引发了素质教育政策体系目标、内容的系列问题。因此,一方面需要对素质教育政策内容做出适当调整,另一方面要着力完善素质教育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3.
14.
李敏  姚继军 《中学教育》2020,17(2):52-60
既有研究表明,家庭背景是影响教育机会获得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就近入学政策的背景下,户籍所在地与实际居住地成为就近入学的依据,或会使得住房位置及其价格成为优质教育机会获得乃至教育分层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到目前为止,既有研究对优质教育资源获得过程中的“以房择校”机制揭示得并不充分.针对此,利用江苏省2016年基础教育学业质量监测数据,以是否获得优质小学入学机会为因变量,以样本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居住地住宅均价为自变量,构建二元logistic模型对南京市四个主城区11704个学生样本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就近入学政策背景下,家庭背景对优质教育机会的获得仍具有显著的影响;居住地在学生优质教育机会获得的过程中发挥了中介作用,即家庭背景优势可通过选择居住地位置的方式来影响优质教育机会的获得.因此,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阻断房价和优质教育资源获取之间的联系,成为新时期推进教育公平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5.
诠释的旨趣在于更好地理解与解释,将政策视为文本形成了政策研究方法论的诠释取向,探究政策文本的诠释学分析路径是发挥诠释学方法在政策研究中应用价值的必然要求。基于诠释学理论的演进历程提炼出“作者”“文本”“读者”三个诠释学分析要素,结合政策特质以“政策制定者”“政策文本”“政策受众”为三个支点建立教育政策文本的诠释学分析框架,并提出从教育政策制定者行动理解文本意义、从教育政策受众行动阐释文本意义的两条分析路径,进而选取我国《规划纲要》与“双减”等政策文件进行应用分析。研究表明,将诠释学方法引入教育政策研究,不仅可以探明教育政策意义的传递逻辑,揭示阻碍教育政策共识达成的原因,还可以实现对教育政策意义的深入理解,促进教育政策实践。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describes and discusses what happens when knowledge for policy generated within PISA is received by its target audience: what have the Portuguese policy actors been doing with PISA data and analysis when they consider, express and justify their choices? Drawing on previous and current studies, using interview materials and formal and informal policy documents, as well as texts published in the written press, the article analyses two main phenomena related to the reception of PISA and how this has evolved between 2001 and 2012 in Portugal: the consolidation of PISA's credibility as a source for policy processes and texts; the emergence of new actors and modes of intervention in the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for national policy, drawing on PISA. Finally, it presents an analysis of the reception of PISA 2015 in the Portuguese media, focusing on the interventions by political actors in the Portuguese daily and weekly written press. Two main elements emerge from our content analysis as the main common elements of that reception: the consecration of PISA's credibility; and the practices of qualification and disqual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policies and perspectives. The article concludes by emphasising the regulatory role of PISA in Portuguese policy processes and the relevant contribution played by the politics of reception in legitimising this role.  相似文献   

17.
In recent decades, educational policy researchers have considered critical policy sociology, mostly known as ‘policy sociology’, as a useful research methodology for analysing educational policies. However, despite its increasing popularity, policy sociology has been a confusing concept hence it is often used interchangeably with other terms such as policy analysis. In the main, there is a dearth of literature outlining its key underlying assumptions and how this methodology helps policy researchers to analyse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ssues related to educational policy. By reviewing current body of literature in the field, this paper identifies policy sociology as one of the four major traditions in the policy analysis field. The paper presents six key underlying assumptions of policy sociology – value based study, political study, historical study, multidisciplinary study, assemblage study, and discourse study – and discusses how researchers have used policy sociology as a research methodology for analysing educational policies.  相似文献   

18.
教育政策调整的必要性与实施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政策调整是教育政策过程中一个关乎教育政策质量和效益提高的重要环节。理论上分析其在政策过程中的不可或缺性,从实践角度透视其在现实政策过程中的缺位现象,可以看出教育政策调整十分必要,论证实施教育政策调整的现实途径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Globally, national curriculum policies are up for renegotiation. These negotiations are shaped by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top-down accountability regimes, and an increasing turn towards curriculum central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The new Australian Curriculum (AC) is no exception. The AC is an important educational policy event, one in which understandings about teacher professional authority is being redefined.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how judgements about teachers’ professional authority are used to defend, promote and explain the AC. Drawing on an analysis of policy documents and interviews with high-level policy-makers, we argue that the AC is opening space in the policy field to reposition teachers’ work by promoting a view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authority as constrained and defined through the written curriculum documentation.  相似文献   

20.
主要对自元代初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少数民族招生政策的历史演变脉络进行细致梳理,指出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此一政策本质上具有明显的政治属性。在对政策的公平性从族际公平与族内公平两个层面进行历时性考察的基础上,对政策在执行中面临的难题进行了探讨,进而指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少数民族招生政策的完善应以多元平等为其价值取向,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其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